
頂著浪頭站在華語流行音樂龍頭的台灣,在 2010 年以前幾乎不曾讓國家預算補助過一毛錢,那些創造華語流行音樂風華年代的光輝歲月都是流行音樂業者胼手胝足走出來的天下。
頂著浪頭站在華語流行音樂龍頭的台灣,在 2010 年以前幾乎不曾讓國家預算補助過一毛錢,那些創造華語流行音樂風華年代的光輝歲月都是流行音樂業者胼手胝足走出來的天下。
在上海電影節舉辦的「票房即將超美國 成為『老大』還差幾件事」論壇上,李安以自己為例:「真正拍第一部商業長片時已經是 36 歲,」他很慶幸自己的「晚熟」,甚至戲稱自己幼稚時期較長。李安強調,「晚熟沒有什麼不好。」
上海電影節週一( 6/14 )舉辦了一個應該是所有關心華人電影圈的人都會有興趣的論壇:「票房即將超美國 成為『老大』還差幾件事」,請來多位世界各地的電影人一起討論,當中最大咖也最有份量的,就是導演李安。
去年東森電視台請來出身網路科技業的張憶芬擔任總經理,並且成立「噪咖」,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衝破百萬粉絲,外界讚嘆眼紅之際,東森卻宣布噪咖與東森新聞合併,張憶芬也請辭總經理回新加坡,給媒體界留下一堆驚嘆號與問號。
今年台灣電視台面臨匯流五法修改及 OTT 衝擊,加上廣告量大幅萎縮,各台都過得苦哈哈,沒想到最賺錢的民視反成動盪開端:在 5 月 26 號的董事會後,發生總經理陳剛信請辭事件,鬧出軒然大波。
長達九年的《大學生了沒》在主持人陶子、納豆、阿 KEN 於月底進棚錄最後一集後,即將熄燈。在《康熙來了》收播後廣告量已大失血的中天,將面臨另一個曾具有年輕族群號召力且能捧紅藝人的高知名度節目倉促收播,沒知名主持人沒叫座新節目,中天下一步該怎麼走?
Netflix 今年在全球 130 個國家包括台灣上線後,OTT 元年終於正式在台開啟,境內境外的 OTT 平台不約而同準備在新局裡施展拳腳,展開包括內容、服務、技術、資金等的大戰,競爭相較於傳統媒體速度也更快、壓力更大。就讓我們跟著娛樂重擊第一波「 OTT 系列專訪」來看看這半年不到的發展歷程吧!
「黎明效應」的氣氛正在香港越炒越熱,黎明在演唱會後一週,沿用 Facebook 自創網紅人物「明蝠俠」造型拍短片,宣布 DVD 首次以團購方式預購;限期限量讓歌迷一呼百應,在宣布後的短短五小時就已達標。而黎明新拍的咖啡廣告更在香港造成一股轟動。
根據 OTT 影音串流平台聲量調查,討論度最高的為美國Netflix,其次為中國愛奇藝;但在滿意度上,則由遠傳 friDay 影音居冠,主要是因為擁有豐富電影片單及試用期間免費觀賞的行銷策略,在眾多平台中奪冠。
身為台灣最大獨立電影發行及數位內容整合商, CatchPlay 面對 OTT 服務發展充滿高度興趣,經過幾年佈局,終於跨足線上影音平台經營,推出以電影為主打內容的 CatchPlay On Demand,成為純本土電影 OTT 業者,除以台灣為首發市場上線,更同步進軍海外市場。而 CatchPlay 不同於其他平台的優勢又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