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守護者》:大破大立的小螢幕史詩、另闢蹊徑的神級改編教科書

0

什麼是所謂的「忠實」改編?有許多筆者朋友抱怨過,沒看過漫畫原作,直接看《守護者》影集可說是有看沒有懂。若對本劇有興趣但不想花時間/懶得看漫畫,查克史奈德的《守護者》電影可做為相當完美的出發點(一般版即可,不需要看完整版),能夠很快的補完背景又不需要太多投資也可以提供比較基準,絕對是三贏的選項–本劇絕對值得多花那兩三個小時,真的。

若要理解影集版《守護者》的成功,最好的切入點是電影版《守護者》的失敗。2009年,查克史奈德試圖將繪本小說顛峰神作、阿蘭摩爾和戴夫吉本斯創作的《守護者》,用電影形式搬上大銀幕。《守護者》刻劃一個所謂面具英雄存在的平行世界。摩爾和吉本斯在幾百頁的篇幅中徹底解構了超級英雄類型,呈現對面具英雄迷戀最扭曲或危險的一面,而極度複雜的敘事、大量的旁徵博引、以及各式各樣隱微的線索,更讓《守護者》成為史上公認最難改編的作品之一。

做為死忠原著書迷,當時史奈德面對這樣難若登天的挑戰,提出了一個介於天才與傻子之間的決定:一如葛斯范桑版的《驚魂記》,史奈德將《守護者》的漫畫視為分鏡圖,宛若幻燈片般一格一格地把漫畫用超高製作規格搬上大銀幕,僅加入諸如超高速攝影的動作戲等個人特色。如此的忠於原著卻帶來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史奈德完全忽視了不同媒介間的敘事方式的差異,讓《守護者》電影版既顯得資訊過載,卻又在酷炫的視覺外有著嚴重語焉不詳的問題,扣除一小群擁護者(很奇妙的,史奈德永遠都會有一群超級鐵桿的死忠粉絲),《守護者》電影版幾乎證明了原作註定無法改編的評價,也是漫畫改編電影史上的奇特註腳。

十年後,換另一位漫畫死忠粉絲、《LOST檔案》與《末世餘生》主創戴蒙林道夫接下《守護者》的挑戰。同樣強調忠於原作,林道夫則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他將漫畫徹底解構,重現原著的敘事與畫面,同時又將影集宇宙移至全新的環境,更在原本的議題上極度大膽地多加了種族對立這個第二母題,幾乎可說是用漫畫的語言與世界觀、寫下與漫畫驚人相似又另闢蹊徑的「半續集」-一如《冰血暴》和《雙面人魔》一般,將改編兩字推上全新的高度。

乍看之下,《守護者》與原著漫畫幾乎毫無關係:影集一直到第三集才有原著角色登場,其他幾乎全部都是原創、議題從何謂超級英雄(或面具私刑者/守護者)的意義,變成種族衝突和私刑正義的交會點,各種奇詭的人物情境和議題挑戰現代觀眾的觀察力,故事背景更移到多數人肯定相當陌生的塔爾薩,光是影集第一集開場的方式,便已徹底顛覆觀眾的預期,說本劇是今年在情感與理解上最具衝擊性的美劇,肯定當之無愧。

但隨時間經過,當觀眾開始進入影集的世界,林道夫對原著的理解,以及對原本議題、敘事與調性的忠實,亦是再明顯也不過。若說一般在討論改編作品時,最重要的兩項指標始終是 1. 作品是否真正有抓到原作的精隨,呈現原著的世界;以及 2. 作品是否有提出新的想法、新的概念、新的元素,讓這不只是討好書迷的粉絲限定作,而是能獨立存在的新創,無論就上述何者,《守護者》皆是不折不扣的成功。

在影集的前半,林道夫將種族議題和面具的概念交錯辯證,靠著蕾吉娜·金恩與琴·史瑪特精湛的演出,呈現議題同樣合理又截然不同的面向;在影集後半,當林道夫把自己新建立的世界串聯回原著的故事,所帶來的滿足感真正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特別是後半兩集「這無與倫比的生命」和「神遇阿巴爾」把影集想說的內容探討得淋漓盡致,用最高規格的製作刻畫最困難的故事,至於特倫特雷澤諾與阿提喀斯羅斯的配樂,深度驚人的演員陣容,到鉅細靡遺的製作,這真正是一齣可以挑戰大銀幕傑作的小螢幕史詩,也是近年美劇最高成就的表現。

當然,《守護者》依舊不是一齣適合普世觀賞的影集:本劇調性始終偏冷,強調思考大於直接的刺激,錯綜複雜的敘事也需要觀眾投入一定心力才能咀嚼。但別說2019年,就算要選出二十一世紀至今最具有影響力的美劇,《守護者》也有相當機率在榜單上佔有一席之地,而當我們討論「改編」兩字,林道夫也展現了天才等級的眼界,說這是神級的改編教科書,還真是太看輕《守護者》的成就了。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