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塑造的過程有哪些,劇本諮詢顧問 G.B 吉爾告訴你!──書摘《為什麼你的故事被打 X》

0

文/ G.B 吉爾

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還有一個比這更棘手的問題:到底是先有角色還是先有情節?這要看狀況而定。有些人會想出某個很有力量的故事,完美地勾勒出情節內容,但讓他們大傷腦筋的卻是――要如何創造出有意思的主角。有些人則是對故事大綱還毫無頭緒,就已經先有一個魅力十足的主角;怎麼找到合適的情節把這個角色放進去,才是讓他們徹夜難眠、抓狂尖叫的煩惱。如果可以自由選擇,我寧願先有故事,再來煩惱主角的問題――這只是因為,塑造角色要比創作故事更容易一點。

我就開門見山直說吧:每當我說哪件事「更容易一點」的時候,可不是真的指那個意思。從現在開始,你只要看到我用「更容易一點」這個說法,其實就是指「比較不困難一點」。塑造角色就是要先端詳你自己,然後再觀察周遭的人們。而端詳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和你性格中比較不討好、不迎合的部分取得聯繫。這是為什麼?

如果修女很愛看《噬血真愛》的話…….

我知道德蕾莎修女對每個她遇見的人都很仁慈、博愛和寬厚,她是這世上真正的聖者。可是這並不戲劇化。如果知道她是 HBO 影集《噬血真愛》的忠實影迷,平常愛讀史蒂芬金的小說,還喜歡大啖巧克力派,那就有意思多了。回答以下的問題,可以幫助你更熟悉自己是誰,你又經歷過什麼。試著用手寫記下你的答案,不要打字。這樣你會多花點時間把事情想清楚。我鼓勵你要殘酷一點,對自己絕對誠實。

你發生過最悲慘的一件事是什麼?
你人生中最遺憾的三件事是什麼?
你願意為誰或為什麼事犧牲奉獻?
什麼是你做過最糟糕的事?
你對誰懷有偏見?
你可能會納悶,這些問題的答案要怎麼幫助你著手寫出一個劇本?

歡迎來到角色發展的世界,你第一個要「發展」的角色,就是你自己。我們就拿第一個問題來舉例說明吧,「你發生過最悲慘的一件事」,是會立刻在你心中浮現,還是你得想一想才知道?你是不是很難決定只有一件事,也許有 2-3 件事(或是更多)都夠格冠上「最悲慘」之名?去挖掘這痛苦的記憶是否會讓你侷促不安?你還記得那些你塵封、阻絕多年的往事嗎?當你回想起某項你以前認為是最悲慘的遭遇,是否發現這件事已經改變了?

也不一定是要這麼悲慘啦(圖/《悲慘世界》)

如果你天生就習慣自我反省、自我檢討,我想你應該比較容易把事實寫出來。如果你的個性是習慣用「忘掉它」來處理問題,那回憶起來可能就辛苦多了,因為你已經把那些事拋諸腦後。不過,既然你想成為編劇,挖掘過往的傷痛可能會成為你獨一無二的創作資源。之所以要做這些練習,是要督促你別拿你的角色開玩笑。編劇最糟糕的作為,就是寫出膚淺、平面,一點都不人性化的角色。你應該看過充斥著這種角色的電影吧,都很無聊而乏味。

為你的角色勾勒出鮮明的輪廓,賦予其內在與外在的衝突:自我懷疑和錯誤的信心是兩種不錯的特質;也許來個改變行為的事件――因為某人異常的遲到,導致他摯愛的人死去,而這場死亡會成為催化劑,促使這個角色深刻意識到「及時行動」的重要性。家族的祕密也總是耐人尋味:住在底特律,已經 64 歲的同志舅舅,過去 38 年來都跟他的「室友」一起生活;每個人都假裝她死了的老祖母,其實是因為當年謀殺祖父和他的情婦而入監服刑;敗壞門風的大哥,已經結婚有了 4 個小孩,卻還在城市的另一邊有「第二個家庭」。

好好研究你自己,然後再好好研究你最熟悉的那些人的歷史。努力回想那些你曾聽別人說過的心事和祕密,把它們套進你的角色裡。當你在塑造劇本的主角時,試著用他或她的角度來回答前述的 5 個問題。這會是一個很穩固的起點。因為編劇筆記是你寫給自己看的,只有你才知道自己怎麼回答這些問題,沒有人會批判你。

先問自己:你的主角是怎麼走到今天的?

花個時間思考一下,所以  A 片演員只是因為錢而拍片嗎?(圖/《 A 片女神深喉嚨》)

就像大多數的成年男人一樣,我也會看 A 片。除了獲得性刺激之外,從國中看過第一部黃色電影開始,我就很想知道一件事:一個人要怎麼樣,才會決定為了酬勞做愛,而且願意被拍成電影?是出於經濟因素嗎?還是因為有嗑藥問題,所以說到底還是要賺錢?或是為了要做愛?這會是悲慘童年導致的間接效應嗎?搖滾巨星也是一樣,他們比起一般人都要格外浮誇、放浪。女神卡卡是從何時開始,決定把自己打扮成這樣的呢?

我們把目標從 A 片演員和搖滾明星,轉移到你家當會計師的諾姆叔叔身上好了。他是什麼時候爬到這個職位的?對於每個新認識的人,我都會想像他是如何選擇了目前的職業,而這通常都會有個理由的。例如,你爸是個執業會計師,所以你繼承衣缽做同一行,也是很合理的結果。你是怎麼找到工作的?你是怎麼遇見另一半的?你為什麼會住在目前住的地方?是什麼好運讓你比其他人早一步成功?是什麼厄運讓你倒退了 5 年?你之前幹了什麼好事,現在又陰魂不散回來糾纏你,還毀了你的事業?有些人是不是看起來一帆風順,總是能避開危難悲劇,一路好運地做出正確選擇,永遠心想事成?在一開始寫劇本時,就知道你的主角們是如何、又為什麼會走到目前的人生處境,這是很重要的。也因此,為你的角色創造一段歷史或背景故事,可能會是很重要的工作。

非一般《會計師》!

就像我們之前討論的很多過程,有些作法對某些人有用,對其他人則不見得適合。我知道很多編劇討厭先設想角色的歷史,而是選擇在對角色一知半解時就開始動手,從實際的寫作中慢慢去挖掘角色的性格和遭遇。我就是這樣的人。先寫出完整的角色歷史,詳述其人生際遇的各項細節,並不會讓我的寫作變得更容易。我比較偏好先對主角的個性和期望有個概略的設想,再從振筆疾書的過程中,逐漸發掘他/她到底是誰。

我很清楚什麼時候該讓我的角色和其他角色說話,你可能也是。不過我也知道,很多人非得為一個角色寫出 2-3 頁密密麻麻的背景資料――這個角色還不一定是主角,才會開始寫作劇本。有些演員最為人稱道的特色,就是會為自己扮演的每個角色設定背景歷史來加以揣摩。表演並不是只有記台詞,而是要了解這些台詞對這個角色的意義。這也是為什麼編劇必須做出理想選擇的原因。

如果劇作家或電影編劇會參與排戲,演員就有機會探問這個虛構角色的相關背景故事。編劇可能有答案,也可能沒有;也或者,這些答案不見得對演員有幫助,於是演員就會開始自己去設計角色個人史。編劇也同樣可以自行選擇:你可以先寫,再一邊去探索主角是什麼樣的人;你也可以先幫她勾勒出大致的性格輪廓,或是寫出鉅細靡遺的人生歷程。

感情用事、溫暖傻氣 VS. 暴躁惡毒、壞到骨子裡

《愛在心裡口難開》

行為正常、適應良好,無憂無慮、性格開朗、樂觀看待人生的人,顯得無趣而乏味。雖然現實人生中不一定是如此,但在銀幕上的確是這樣。任何一個演員都會跟你說,演壞蛋要比演好人有趣多了。大多數的女演員都寧可認真去揣摩放蕩、惡毒的潑婦角色,而不甘於只是扮演典型的美國女孩、超級媽咪、或是烤蘋果派的慈祥祖母。傑克尼柯遜在《愛在心裡口難開》中所飾演的作家馬文,就是很欠罵、不討人喜歡、自我中心,又充滿控制慾、有嚴重強迫症和其他諸多怪癖。我們覺得他很顧人怨,卻無法把眼光從他身上移開。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隔壁住著這種人,我們應該會深惡痛絕、對他避之唯恐不及,而且很肯定的是,我們絕對不會認為他有什麼魅力而值得注意。

不過花兩個小時看傑克扮演馬文,倒是有趣、愉快、感人,最後也會覺得心滿意足的經驗。而我們喜歡的到底是傑克尼柯遜因此拿下奧斯卡影帝的優異演技,還是這個角色的特殊魅力?當然,傑克的表演功力不在話下,但我認為答案應該還是這個角色的鮮明特質。達斯汀霍夫曼、艾爾帕西諾、麥克道格拉斯、勞勃狄尼洛等其他諸多演員,之所以能成功詮釋某些人物而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主要都是因為編劇先創造了一個複雜、立體的精彩角色。編劇可以把這個角色寫成沒有個性的軟腳蝦,或是有一點強迫症,也有可能是愛做白日夢的傢伙或者媽寶,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會突顯出角色偏執、不討喜的一面。而我們這些觀眾就愛吃這一套,就像我們喜歡《小氣財神》的吝嗇鬼史古基,或是《回到過去》的比爾墨瑞、《經典老爺車》的克林伊斯威特。

《經典老爺車》

我並不是說每個主角都一定要古怪執拗、顧人怨或讓人惱火。我立刻可以列舉出 25 部電影,裡頭的主角都是討人喜歡、很有同情心、也很容易親近。不過……他們還是怪怪的。他們是好人,卻發揮不了作用,把一切都搞砸了!重點是,不要把你的角色寫得太甜美、太快樂、太容易滿足、太心思單純,或是否認自身的問題。讓你的角色被某種陰影所籠罩,也許不是時刻都被它糾纏,但至少在午夜夢迴時可能會浮現。讓你的角色存在某種心魔或弱點,或是有某個一旦被揭露就會讓他深受其辱的祕密。讓那些感情用事、溫暖傻氣的人們(如果你真有認識這種人)留在你的真實生活中就好,不要把他們寫進劇本裡。

奉行的準則:別用說的,演給我看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我們讀小學時就聽過這句話,而它不僅適用於人生,更是寫作劇本時應該奉行的準則。我要說的是,如果你畫了塊大餅,要讓你的主角成為某種頂尖行家――例如,他是優秀的業務員;或是她很有才華,能用雜亂拼湊的食材燒出一桌好菜;也或者他是厲害的教練,擅長以打動人心的激勵話語鼓舞球員士氣,那就讓觀眾看到:業務員是如何討好潛在客戶;女廚師是如何料理出美味佳餚;教練又是如何帶著隊伍積極備戰。以這樣的方式來推展情節會更有意思,效果也要比只是聽到另一個角色這樣說好多了――「你知道的,莎莉很擅長用平凡的食材煮出令人驚嘆的美味。」

女廚師是如何料理出美味佳餚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了。(圖/《美味關係》)

此外,如果一個角色有某種特殊技能,會在後續的情節中運用到,也要製造機會先讓角色展現一下,但又不至於洩露這種能力在稍後會如何發揮作用。這種「提供資訊」的作法稱為「鋪陳」(exposition),與其類似的說法還包括「準備」(preparation)或「預示」(foreshadowing)。不像舞台劇或小說,作者比較能靈活運用的是語言和時間,電影劇本則是能讓一個角色――或任何其他角色――無需言語,只要透過行為和動作,就能傳達重要的意旨。

從公領域、私領域和祕密領域切入

我們就這樣說吧:我們在朋友、鄰居和同事面前展現的性格,是屬於我們的公領域生活,而我們在家裡的表現――和配偶、小孩、父母以及姻親的互動,則是我們的私領域生活。那祕密領域的生活又是怎麼回事?我有兩個熟人,在他們所住城市的另一區,都有著第 2 個家庭:除了正式登記,有太太、小孩、房子和狗的那個家庭,還有另一個住著外遇女友和非婚生子的家庭。兩個男人都在享受齊人之福,猜猜看他們假日會和哪個家庭一起過?

我總是告訴學生和客戶們,要從極端的情境裡去發掘戲劇性。一個人第一天上班,和工作了 40 年最後一天上班,都是很有意思的情境。不然為什麼有這麼多關於警察的故事,主角不是快要退休的老鳥、就是初出茅廬的菜鳥?當班 6 年、14 年,甚至是 23 年的警探,總是不如再過一週就要退休的資深警察、或是還沒殺過人卻被迫要面對這種情況的新進警察,要來得更有角色魅力和戲劇性。戲劇性正是關鍵所在。

《誘.惑》

我有個在年輕時候就認識的熟人,她是一位修女。她 16 歲就進了修道院,我不知道她是否曾和男孩約會過。也許有吧,她的父母對她呵護備至、嚴加管教,至少她的人生經驗可以說是非常有限。我還認識另一個女人,則是在結婚生子之後才進入修道院。就這兩位修女來說,你在電影院裡會比較想看到誰的故事呢?

如果你說是後者,我們也是這麼認為。這個女人體驗過人生和婚姻,有過性經驗、生養過孩子,也曾經面對這些歷程中會出現的各種問題與變數,最後則決定要成為修女,這樣的人生故事顯然更加戲劇化。想像一下這其間的障礙。修女不都應該是處女,而且不曉世俗之事嗎?而就一般的人性來判斷,要訓練這個女人的修女們不一定會張開雙臂歡迎她。我讀過 12 年的天主教學校,其中 8 年都是由修女授課,我記得有些修女確實是親切又慈愛,但也有一些修女則是心胸狹窄又滿懷怨怒。這些女人大概都不想當修女,只是為了取悅父母而這麼做;也有些女人覺得自己不該待在修道院,卻又為了某些理由而不敢離開。

想像一下,如果有一群――或者一個就好了――滿懷怨怒的修女,碰上了這個已過中年,結過婚、上過床,也很有獨立意識,如今則成為修女的女人……裡頭就有故事可寫了。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祕密生活,即使只是在半夜全家熟睡時狂嗑巧克力棒,或是在網路聊天室為自己創造一個新的身分。你知道你的祕密生活是什麼,我也知道我的。我還知道其他一些人的祕密生活,通常是意外發現、在閒聊之間聽說,或是本人親口告訴我的。如果你剛好知道某些人的祕密生活,這就是你可以用來為角色塑形打底的素材。可不要做得太明目張膽,而是要不著痕跡地巧妙運用。

延伸閱讀:

 


本文摘自《為什麼你的故事被打 X》。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