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編劇有興趣或想嘗試創作嗎?精選影迷值得學習的 8 部電影劇本(上)

0

雖然電影是以影像為主的作品,但以文本的角度來看,劇本才是電影的靈魂。畢竟,有好的故事、好的對話,能夠將電影要傳達的內容發揮至盡善盡美。Taste of Cinema 選出了10 部電影,其中的對話體(Dialogue)都特立獨行又十分傑出,如果對劇本有興趣,甚至想要嘗試動筆創作的話,以下 4 部作品值得你細細鑽研。

社群網戰》(2010) /編:艾倫索金,導:大衛芬奇

這部描述臉書王國的半虛構電影,以馬克祖克伯創立臉書的過程為經、隨之而來的兩件訴訟案為緯,一來一往建立出牢固的敘事結構。看似隨機且破碎的對話能為電影跨出成功的第一大步,都歸因於艾倫索金的連環炮珠式對白,將龐大的資訊量完美無縫地植入在每一句對話裡,形成精彩絕倫的攻防,才能堆疊出故事的力道。

連環炮珠的意思並不只是角色們講話速度夠快就好,而是在這些節奏快速的對話中,同時建立出敘事的內容及進展;這在《社群網戰》的第一幕便清晰可見。在電影的第一場景尚未登場以前,男主角馬克與當時女友艾瑞卡的前幾句對話,就以畫外音的方式先發制人,在觀眾都還搞不清楚狀況以前來個下馬威,也奠定了這部電影的風格。

「你知道中國的天才比全美國的人加起來還要多嗎?」(Did you know there are more people with genius IQ’s living in China than there are people of any kind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

電影的第一句台詞由馬克開場,除了是他跟女友的聊天內容以外,也讓觀眾一聽便知這個人肯定崇尚精英主義——沒錯,這句話除了是台詞以外,同時也建構出這個角色的性格。艾倫索金讓每一句對白都蘊藏了潛在含義,讓這句話不只是角色的台詞,同時夾帶了資訊與線索,有輔助敘事的作用。

除了飾演馬克的傑西艾森柏格實在講話太快、讓人不得不專注以外,電影在開場的 5 分鐘內便吸引觀眾目光的主因,來自於馬克與艾瑞卡的「跳針」對話:馬克的思考模式太過跳躍,因此當艾瑞卡在回應他所說的話時,他還沒聽完便開啟下一個話題;接著等艾瑞卡跟上頻率時,馬克可能又回過頭談起上一個話題。

艾倫索金在這段對話中,讓馬克與艾瑞卡彷彿處於平行時空而無法溝通,暗示著男主角馬克接下來的的生命經歷將以雲霄飛車般的速率開展,且處於大部分人都跟不上的步伐。而隨著故事發展,觀眾也慢慢習慣要全神貫注在對話上,除了如此才能跟得上劇情的節奏以外,也才不會錯過對話中透露出的訊息。

午夜巴黎》(2011)/編導:伍迪艾倫

伍迪艾倫的劇本一向以叨絮機智、令人會心一笑的對話見長,不過在《午夜巴黎》中可不只如此,創作者能夠學習伍迪艾倫如何適當地描繪歷史人物、如何用對話烘托出電影中的巴黎意象;最重要的是,當「海明威」在給男主角吉爾寫作建議時,整段談話就像是給文字創作者上的一課。

01:17——「作家是很競爭的,如果你要成為一名作家,就要證明自己是最好的。」(Writers are competitive. If you’re a writer, declare yourself the best writer.)

一談到寫作,電影中的海明威便變得強勢、甚至有點虛張聲勢。不過精益求精的確是身為創作者的準則,否則只是浪費自己及觀眾的時間。

00:34——「只要故事建立在真實之上,行文正派而真誠,並且讚頌勇氣與壓力之下的優雅,便沒有任何題材是差勁的。」(No subject is terrible if the story is true, if the prose is clean and honest, and if it affirms courage and grace under pressure.)

這的確是海明威本人說過的名言。雖然編劇不寫散文,不過他們企圖以電影形式創作故事,就像散文是以文學的形式創作而成;而這些故事都必須貼近真實。如果作者寫了一齣高概念(high concept)劇本,卻只是迷人而違背事實的話,故事便不會有任何深度。

《午夜巴黎》中出現許多一代文學家及藝術家,他們的形象鮮明,其軼事及人生哲學都藉由伍迪艾倫的詮釋,再度躍上銀幕。電影中海明威的這番真知灼見,其實就像是伍迪艾倫觀察他的寫作特色,再理直氣壯地藉由他的口,寫下這段對話。

沈默的羔羊》(1991)/編:泰德塔利,導:強納森戴米

《沈默的羔羊》創造出好萊塢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兩位連環殺手——食人魔「漢尼拔」及「水牛比爾」。雖然水牛比爾才是片中被追緝的罪犯,不過編劇在漢尼拔短短十幾分鐘的戲份中,用對話就能形塑出他多重面向又深不可測的性格;再透過安東尼霍普金斯超群的演技,讓漢尼拔在影史中有著獨樹一格的地位。

漢尼拔雖然被關在如地牢般的精神病院,然而從外表與氣質看來,他跟其他精神病患截然不同。雖然隱藏不住狡黠的邪氣,但是他掌握的資訊及善於分析的能力,在女主角克麗絲急欲尋求協助的情況下,竟然成為像年長智者的戲劇原型(archetype)。

在漢尼拔與克麗絲最後的面對面談話,完整呈現出這個角色的複雜特質:在體面的外表、聰明的腦袋下,才是早已扭曲的本性。於是,觀眾先看到的工於心計的心理醫師、甚至是「循循善誘」的年長智者,最後才想起來他是讓人驚駭的食人魔。

1:18——

「你在找的那個男人做了什麼?」
「他殺害女性。」
「不,那是次要的。他主要在做什麼?他殺人是為了滿足什麼?」
「憤怒,社會認同與性別困惑。」
「不!貪圖才是他的本性。那麼我們如何開始貪圖?試著回答吧。」
「不是的,我們只是…」
「不對。我們看見什麼都起了貪念。你難道沒感受到那些在你身上游移的眼光,克麗絲?你的眼睛也不是在尋找你要的東西嗎?」

在最後一場「交換談話」中,漢尼拔引導克麗絲找出水牛比爾的真相。他以心理醫師在方式詢問克麗絲,讓她回憶起無法拯救待宰的羔羊,而夜夜驚夢的時光。漢尼拔的音調看似在進行一場詭異的療程,而實際上是一個反社會人格的操縱遊戲——用這段童年創傷,連結至克麗絲渴望解救出人質的心情。不過,漢尼拔也並非要讓克麗絲陷入痛苦之中,最後反而以另類的父親姿態,告訴她:「勇敢的克麗絲。等到羔羊不再尖叫時,妳會讓我知道的,對吧?」

教父》(1972)/編:馬力歐普佐法蘭西斯柯波拉,導:法蘭西斯柯波拉

《教父》之所以能在美國影史上屹立不搖,除了法蘭西斯柯波拉大師級的執導功力、馬龍白蘭度重量級演出外,能夠將黑手黨家族鬥爭的主題在美國文化中烙下印記,還是奠基於劇本的精彩程度。《教父》的原著就已被視為通俗小說的傑作,在原作者普佐及柯波拉的齊心創作之下,打造出西西里移民、紐約黑手黨家族的重磅歷史。

除了主題已具備戲劇性以外,《教父》的劇本僅靠對話就能型塑出人物鮮明的性格,而且在不同場景的不同對話之間,都能緊扣著電影的主題。像《沈默的羔羊》的漢尼拔傾向前者的成功法則,《午夜巴黎》的懷舊之情則像後者;然而《教父》在不鑿斧痕之間,兩者皆備,且統整了整部電影的元素。

0:24——「我深信美國。美國創造了我的財富,我也以美國的方式孕育我女兒長大。我給她自由,但是教導她不能讓家族蒙羞。」(I believe in America. America has made my fortune, and I raised my daughter in the American fashion. I gave her freedom, but I taugh her never dishounor her family. )

在電影的開場幾句話,一名義大利移民就揭示了《教父》的兩大主旨:美國夢、家族。這位叫 Amerigo Bonasera 的人跟「教父」維托柯里昂並不相熟,但由於女兒受人欺辱、罪犯卻獲得緩刑消遙法外,便來陳述他的悲痛心情,請求教父幫他女兒報仇——而且還剛好挑上了教父女兒的婚禮日。

在介紹黑手黨領導人出場時,不用彰顯他的豐功偉業或龐大勢力,而是讓一個市井小民自動找他尋求正義,以一句「為什麼你一開始先去找警察,不直接來找我?」,就能凸顯他的超越法治的地位;同時,由於警察與執法機關的怠惰與不公,這種不信任感也是 1920 年代美國移民的共同心聲。

另外,教父的地位根基於「陽剛」與「父權/家長制」(patriarchy)。在女兒的婚禮上,維托的教子( godson,類似乾兒子)——知名歌手強尼方亭,請求教父為他爭取好萊塢新戲的角色,維托突然開口問他:「你會花時間跟你的家人在一起嗎?」

這個問題看似天外飛來一筆,當約翰說是的時候,維托回答:「很好。因為一個不顧家、不愛家的男性,是無法成為真男人的。」原本他要展現的是身為教父的氣勢與權力,不過在問了這句話後,同時就緊扣回「家族」的核心主題;接著,維托就說了出影史著名的台詞,幾乎也是這句台詞奠定了教父的傳奇——「我會給他一個無法拒絕的條件。」(I’m going to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