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美國高中破壞公物事件》:惡搞懸案與社會批判的完美交錯

0

過去數年,美國影劇圈開始吹起一陣真實罪案(True Crime)的改編與再現潮,從影集如《美國犯罪故事》、《韋科慘案》(Waco),紀錄片影集《謀殺犯的形成》、《守護者》(The Keepers),乃至人氣播客《Serial》(近期由艾瑞克巴拿主演、備受期待的影集《Dirty John》亦是改編自同名播客,完美示範一魚兩吃的概念),真實罪案這股風潮不僅絲毫沒有消退的跡象,反而激盪出一系列高水準影視作品,牢牢抓住觀影大眾的注意力與好奇心。

而隨這股風潮而生的,便是惡搞版的真實罪案影集。筆者個人非常喜歡的《錯亂審判》(Trial & Error)是其一,九月剛推出第二季的《美國高中破壞公物事件》更是其中佼佼者,不僅在致敬與模仿上取得絕佳笑果,實際所促成的反思和批判,比起許多打著懸案炒冷飯的作品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表面上,《美國高中破壞公物事件》與一般真實罪案改編的紀錄片影集無異:有一起駭人聽聞的犯罪案件,吸引了紀錄片團隊的注意,調查過程中開始接觸形形色色個性鮮明、特立獨行的人物,以及讓人目不轉睛的嫌疑犯,找出案件中的種種線索與矛盾,在推理過程中逐步逼近事件真相或漏洞,經過峰迴路轉的過程後終於找出了某種真相或突破性發展或啟示。

或許是因為Netflix本身即是此類影集近年的大本營(前述兩齣紀錄片影集皆是Netflix自製作品,《謀殺犯的形成》更幫助劇中角色的罪行重新獲得檢視),本劇在形式上可說是駕輕就熟,從訪談格式、重現場景、(刻意)營造氣氛的口白、證據呈現的方式、每集最後的爆炸性發展等,樣樣都是類型正字標記。只是當調查的罪案是「誰在教職員的車上畫了一共 27 根陽具」或「誰在飲料放瀉藥讓全校在公眾場合剉屎」,這樣的格式反而突顯了作品的荒謬,甚至讓每一分嚴肅正經的調查,都成為意想不到的喜劇傑作。

影集原創丹佩羅與東尼雅森達最成功的神來一筆,在於他們對於題材,以及兩位劇中的「紀錄片創作者」,皆抱持著百分之百的一本正經,於是觀眾會看見劇中角色自證清白的方式是「嫌犯畫的陽具形狀與案件裡的不吻合」或「重視形象的嫌犯自己也有剉屎」,紀錄片創作者在意的事情是有奇怪癖好嫌犯的「柔軟度」,訪談裡永遠嚴肅的官方(這裡可能是老師或學長姊)則也得面對「OOO到底有沒有吃X」這樣的懸念。純就製作水平以及在設計故事上所用的心思(就算嚴肅看待整齣影集,劇中的推理也夠腦力激盪一陣子了),本劇已經是類型佳作,偏偏用如此牛刀來殺雞,更是樂趣無窮。

另外,比起其他惡搞影集以搞笑為己任,反而讓結果無足輕重(一個《錯亂審判》第二季相對可惜的失誤),《美國高中破壞公物事件》則擁抱自身的荒謬與形式,讓惡搞懸案與社會批判在這裡完美交錯:形式是真的,案件是假的,帶來的衝擊與反思卻是貨真價實。無論第一季最後對於「排山倒海負面刻板印象是否最終會摧毀一個人」的反思,以及第二季對於青少年在社交軟體與真實世界的對比,更是犀利無比,最後對於 IG 文化的批判,可能是近年對於社群網站文化,最深刻也別具洞見的觀察就連最後那略顯正面或刻意嚴肅的結論,也是影集形式和創作者本身所能創作,最高明的玩笑。

你(妳)可以把《美國高中破壞公物事件》當作一個純粹的智力挑戰,跟著創作者收集證據、詰問證人、爭辯理論,你也可以把這當作純粹的喜劇,看劇中人物幹蠢事、說蠢話、跟著各種蠢到不可思議的轉折開懷大笑(當第二季最終,紀錄片團隊問嫌疑犯,「所以你到底有沒有拉屎在褲子裡」,絕對是今年喜劇數一數二的黃金時刻),你也可以在享受智力與喜劇帶來的多重刺激同時,詢問自己是不是也在無形之中,成為劇中的加害者(第一季最後的回馬槍精彩解構了類似影集),並讚嘆於如此惡搞的作品,可以提供如此反思的力度。若說近年最被低估的影集,《美國高中破壞公物事件》絕對榜上有名,就找個難得的假日或週末,問問自己「陽具是誰畫的」吧。

給你最實在的影評與產業真心話!
訂閱電子報:https://goo.gl/forms/IbMtHxvGhOpQL49E2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