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到頭來這是值得的。如果我們能學會照顧彼此,那麼這個了不起的、毀滅性的新連結不會孤立我們,不會讓我們到頭來,竟是如此地形單影隻。─摘自《奔騰年代》第三季第八集
十年前,AMC 頻道以《廣告狂人》迎來電視的另一波黃金年代,除了藉由本劇(以及《絕命毒師》)成功轉型為小螢幕第一流美劇的集散地,裡頭透過一間廣告公司興衰檢視風起雲湧大時代的手法,也將美劇推到全新高度,影集自己甚至成為獨樹一格的文化現象。十年後,同一頻道上正式邁入最終季《奔騰年代》成為了《廣告狂人》的傳人,但不同於《廣告狂人》透過廣告業裡頭的個體窺見時代,《奔騰年代》則在日新月異的科技轉變中,找到裡頭的人性縮影和變與不變。若真像經典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所說,那麼網路科技底下的我們,又是什麼樣的人?
2014 年《奔騰年代》剛開播時,講的是一群 80 年代德州「矽草原」(類似矽谷的概念)的科技人,在個人電腦逐漸普及的時代下,努力針對 IBM 電腦進行逆向工程,試圖打造自有品牌個人電腦的故事。影集雖然三不五時有些有趣的細節,《謎樣的雙眼》導演璜恩荷西坎帕奈拉執導的試播集也為影集建立了色彩與光影對比強烈,散發濃濃時代感卻又顯得新潮的視覺,但過於意味不明的角色以及鬆散的敘事,讓本劇一如裡頭的 IBM 仿冒品,成為《廣告狂人》之類優質影集的仿冒品。
誰想得到,進入第二季之後,節目統籌克里斯多福坎特維爾與克里斯多福羅傑斯針對《奔騰年代》做出大幅調整,從成功者的仿作,進化為偶爾會失敗,但潛力無窮的科技/敘事革命。影集除了將角色的重要性與戲份重新調整,原本的個人秀成為群體演出,彼此之間的人際關係以及公私領域之間的交錯為影集提供了敘事燃料,故事從個人電腦到網路前世今生(第二季是極早期的線上遊戲,第三季是極早期的線上聊天與購物)之間的轉換更帶來品質上的長足進步,至今仍在不斷向前進的過程中。
《奔騰年代》最大的特色(也可以說是優勢),在於這雖然是一齣關於網路科技發展的影集,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是最大賣點。在這裡頭,一個電腦遊戲可以是人生十年的縮影,科技進展來自我們對於各種「連結」的渴望,每個微幅進程裡頭都有著自己靈魂的一部分。角色之間的排列組合隨著時間不斷變化,今天的朋友可能是明天的仇人,再大的歧見都有可能隨時間轉為思念,直到發明種種科技並非為了功成名就,而是一種赤裸裸地表露自我的手段,即便個人與科技之間的對比有些時候太過明顯,最終仍無損於裡頭的誠摯情感。
甚至,比起一般影集常見的主角/配角或英雄/反派之分,在《奔騰年代》裡頭皆不存在,有的只是隨時間經過開始變化,開始受傷,開始成長,開始拉近拉遠彼此距離的人。也因此,影集最精彩的時刻往往不是什麼重大科技突破,而是小至夫妻閒聊,大至董事會表決的人際互動,甚至在最新一季裡,讓一段彷彿永遠講不完的電話佔去一集裡頭一半的篇幅,只因比起網路轉變的歷史,這些角色的個人歷史才是影集重心。
可想而知,本劇四位主角經過第一季的磨合後皆交出了複雜又層次分明的演出,並隨時間不斷進步,其中凱莉畢許與麥肯齊戴維斯更創造了可能是當今美劇最有趣的兩個女性角色。另外,《奔騰年代》製作也是首屈一指上,第三季將故事從德州移到矽谷後更在視覺上有所突破,不斷利用舊金山地景和歷史建築物創造出時代氛圍,完美複製並不斷更新坎帕奈拉一開始構思的視覺世界,乃至於當本劇第四季一開始,坎帕奈拉再度回歸為新一季重新定調時(新一季將時間往前跳到 90 年代初),這已經成為一齣更新、更好、更大膽的影集,跟第一季比起來已經是截然不同的劇了。
《奔騰年代》很難用三言兩語形容個別集數內容,看似節奏緩慢的敘事更藏有峰迴路轉的劇情考驗觀眾。但就像今天從有線電話到手機再到通訊軟體,我們真正追求的一樣是彼此,不管故事再怎樣前進,科技再怎樣革新,角色看起來有再多成長,各自所追求的核心依然不變。至於《奔騰年代》能夠創造出如此熟悉又栩栩如生的虛構角色,本身肯定也是一種奇蹟。本劇即將在 10 月底劃下句點,把握時間,一起送這齣影集最後一程吧。
延伸閱讀:
- Disney 宣布與 Netflix 分手:正式揭開 OTT 戰場的新序幕
- 追劇黑白講:讓我們來談談美劇的「迷你劇集」、「有限影集」這事
- 追劇黑白講之 Binge Watch:一次看完模式興起究竟是美劇迷的福音,還是折磨?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