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BBC 選出了首位女性《神祕博士》,揭開英國電視圈的性別角力

0

文/陳立寧 (自由撰稿人)

英國的熱門科幻電視劇《神祕博士》在今年的溫布頓男單決賽轉播中,揭露了新一任(第 13 任)博士的飾演人選——英國女演員 茱迪惠特克,這個消息讓「Whovians」(該劇忠實粉絲的暱稱)大感震撼。因為,陪伴許多英國世代成長、有近 40 年歷史、經歷過 12 次重生的神祕博士,儘管其歷任旅伴有過外星人、機械狗、與不同性別和性向的人類,且其飾演的男演員年齡橫跨了老中青三代,但這個博學多聞又愛奇發異想、在星際間探險與拯救世界、且本身能透過重生來改變外貌的「外星博士」,卻始終只以白人男性的形象出現。這種固定化的形象與角色分配、所建構出某種文化上的性別霸權,早已遭受不少批評(當然,這也可以從種族/族群(race/ethnicity)的角度切入。但鑑於篇幅與此次選角的焦點在於博士的性別轉換,故本文僅著重討論性別此一因素)。因此,第 13 任博士「性別轉換」對既定文化印象的挑戰,自有其重要性。

跨時代的神祕博士

從 1963 年開始由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製播的《神祕博士》,至今已播出超過 800 集、在超過 50 個國家播出,也衍生出不少漫畫、小說、與相關影視作品如《火炬木》、《莎拉‧珍的冒險》、與去年剛推出的校園科幻劇《課堂》(Class)。該劇以因為家鄉 Gallifrey 星球深陷長達幾個世紀的時間戰爭、而駕駛偷來的旅行機器 TARDIS(”Time and Relative Dimension in Space”的縮寫,外型英國傳統的藍色警用電話亭)逃離、不知其真名,僅以「博士」(the Doctor)自稱的時間領主為主角。

在時空到處遨遊的博士,常常因為好奇心而捲入神祕事件或宇宙災難,進而碰上有趣的傢伙、並邀請對方成為旅伴來一起旅行。這樣的角色配對,帶有英國偵探搭檔典範「福爾摩斯與華生」的色彩:知識豐富、年齡較長的博士扮演著具有神祕特質的守護者角色,引領著相對年輕、富有探險慾的旅伴了解未知;而旅伴不只代表著「冒險精神」與「求知」,也代表著「良心」、在必要時刻提醒擁有極大力量的博士必須擔負起的道德責任。

作為一個外星人,博士的外型與地球上的人類完全相同,只是他擁有兩顆心臟,也能在瀕臨死亡之際以改變外貌的方式「重生」。「重生」是神祕博士作為一個影集,能夠歷久不衰的重要因素之一,透過重生機制,允許不同演員對同一角色做新的詮釋,也讓新製作團隊在既有框架下,發展新故事、投注嶄新的能量,帶動劇集的發展。此一設定,自然讓 Whovians 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威廉哈特內爾。

《神祕博士》的發展史可粗分為兩個階段:從 1963 年的第 1 任博士威廉哈特內爾、到 1989 年的第 7 任博士西爾維斯特麥考伊的原初階段裡,該劇吸引了大批追隨者,見證博士如何從黑白躍伸到彩色螢幕上,也創造了許多經典外星角色,如以胡椒罐為原形的 Daleks、人形機器 Cyberman、和博士的同鄉 the Master(人們戲稱「碩士」,也可理解為「主人」)。儘管定位為兒童科幻劇,《神祕博士》的觀眾群遍佈到各個年齡層、帶動各項同人展與角色扮演之風潮。

不過在播了 26 季之後,《神祕博士》不免呈現劇情疲乏、特效品質粗糙等問題,因此在 1989 年正式停播。經過 6 年的沉澱,在 1996 年,BBC 推出由保羅麥甘飾演第 8 任博士的電視劇場版,可惜迴響不大。這代表《神祕博士》的第一段螢幕史正式畫下句點,也讓麥甘成了任期最短的博士。

保羅麥甘。

直到 2005 年,撰寫原版《同志亦凡人》電視劇而身名大躁、身為忠誠 Whovian 的編劇羅素 T. 戴維斯,與 BBC 威爾斯(BBC Cymru Wales)戲劇部主管茱迪加德納聯手推出了新版《神祕博士》。在戴維斯擔任執行製作的期間,其新穎的故事內容、更真實的特效呈現、與動人心弦的角色刻劃,將沉寂近 10 年的科幻電視劇重新推上第 2 段高峰。尤其,新旅伴蘿絲(由原為歌手、後轉型為演員的比莉派柏飾演)、與第 9 任博士克里斯多福艾克斯頓、和第 10 任博士大衛田納特之間從革命情感發展到愛情,再到被迫分離的過程,更是該劇的經典橋段。然而,儘管身為再次創造《神祕博士》螢幕奇蹟的主要功臣,戴維斯仍決定於 2010 年交棒給同為編劇的史蒂芬莫法特

身為《新世紀福爾摩斯》共同製作人之一的莫法特,不只引進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第 11 任博士麥克史密斯(當時僅 27 歲),也讓該劇的懸疑黑暗層面增加。此外,他加重劇中女角的塑造與在關鍵情節中的重要性、以及讓同志角色比爾波茲成為第 12 任博士的旅伴,增加 LGBT+ 族群的螢幕能見度,讓許多人好奇是否本來就是刻意為新一任博士的性轉鋪路。

比爾波茲。

如今,《神祕博士》已成為英國重要的文化輸出之一、也為 BBC 帶來高額的商業利潤;闔家觀賞該劇的聖誕節特集,也成為英國社會的傳統。而在英國威爾斯的首都卡地夫,也有常駐的「神祕博士」展覽,是當地的重要旅遊景點。由此可見,即將於 2018 年接手的新製作團隊,要面臨多麼大的文化與商業挑戰。

角色性轉到底是誰在「驚慌」?

背負著百萬觀眾的收視率與龐大的商機,BBC 在此刻決定讓新首席編劇 Chris Chibnall 打造第 13 任與首位的女博士,的確是相當大膽的決定。

茱迪惠特克。

其實,早在 2015 年,英國廣播公司信託基金會的年度報告中便指出:「對於現存的電視上的演員組成跟實際人口間的不對等──尤其是在性別與族群方面,BBC 必須投入更多心力。我們不能忽視的事實是:要吸引年輕、社經地位較為劣勢的非白人觀眾,對 BBC 來說已經成為越來越大的挑戰。」除卻收視考量,公益取向的 BBC 不能忽略其設立目的為「服務所有人」,而非僅製作與播放優勢/主流階級的社會想像與觀點。故 BBC 的首席執行長 Tony Hall 於 2016 年公布了一系列幕前幕後的發展方針,以期改善組織內的多元與包容性,好確實地達成反應社會現況、為各式群體發聲、與提供教育機會的社會責任。

即使如此,日前 BBC 公布的節目主持人薪資排名顯示,在前 10 高裡僅有 3 位是女性(但實際上的男女比為 5:1),而最高薪的女性主持人之薪水僅為最高薪男主持人的五分之一。要調整公眾娛樂場域裡性別不對等的責任,並不完全落在製造方(即電視電影公司)上,一般觀眾也得擔負相當責任。譬如,在 2015 年時,當 BBC 的熱門汽車節目《Top Gear》決定換掉原本的 3 位男性主持人時,竟然有狂熱粉絲在網路上對「謠言」接手的女性公眾人物發出死亡威脅

第一任「神祕女博士」的出現,自然會有反對的聲浪:有些粉絲認為穿越時空的博士就是不會是女性、強調 BBC 此舉是「政治正確」過了頭;而飾演第 5 任博士的彼得戴維森也跳出來反對、認為一個女性博士會「使得男孩子失去一個重要的學習榜樣」。此外,英國太陽報與郵報更是迫不及待地在報導惠特克是新博士的同時,刊登她以前的裸露劇照。面對這些負面反應,惠特克簡短地表示希望粉絲們不要因為她的性別而「感到害怕」;而 BBC 也發表聲明表示「博士是來自 Gallifrey 星球的外星人,而劇中也早已說過時間領主是可以變換性別的」。支持此一決定的還有英國首相梅伊、與其他參與過該劇演出的主要演員;而美國威氏辭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也以幽默的「『博士』在英文裡沒有性別」(Doctor’ has no gender in English)推特向反對陣營「致意」。

「創意」是「創」了誰的「意」?

在影集電影產業仍蓬勃發展的今天,觀眾對各種荒謬怪誕、懷舊創新早已見怪不怪;在這些文化產物裡,我們探索星際、平行/多重宇宙的存在、病毒變異、改寫歷史,甚或是對重新想像文明的進化。但是,我們卻對一個能轉變性別的外星人說「不可能」?文化創作是人類想像力和創造力的表現;那不只反映出人類社會的生活經驗、也同時透過「角色分配」點出了這個社會的侷限性。神祕女博士的出現,問出了:我們真的能以「維護傳統」為口號、來主張某角色必定得為男性嗎?當女性挑戰既存的男性文化形象時,「她」真的會奪走了「男孩的典範」嗎?或者,該問的是:文化角色是否有啟發性,難道其性別有決定性的作用嗎?

近年來不少以女性跟少數族群為主角的影集與電影大放異彩,彷彿性別與種族平權已經不再是問題、不需再多作討論。另外,有些人覺得:要表現各種性別與族群的存在都是常態的話,不是更不該單挑出劇中主角的性別或種族來討論嗎?可是,透過神祕「女」博士所引發的正反迴響、以及「#OscarIsSoWhite」這樣的網路標語的存在,點出了不平等仍為持續存在之事實;而「沉默」能達成「平權」,不過是種「創意想像」罷了。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