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院線影評/《我們的那時此刻》:「我們」是誰,誰是「我們」?
導演楊力州的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爬梳台灣電影史,試圖號召觀眾的集體記憶,但「我們」是誰?他們真能代表銀幕另一端的庶民情感並於片中再現嗎?再現的意義為何?導演是真實呈現某種庶民觀點,亦或只是滿足特定的庶民想像,供作某種情感調動工具?
導演楊力州的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爬梳台灣電影史,試圖號召觀眾的集體記憶,但「我們」是誰?他們真能代表銀幕另一端的庶民情感並於片中再現嗎?再現的意義為何?導演是真實呈現某種庶民觀點,亦或只是滿足特定的庶民想像,供作某種情感調動工具?
從 2011 年的《雞排英雄》到 2015 年的《大囍臨門》,在台灣春節市場上已有接連成功戰績的國產賀歲片風潮,今年隨著三部賀歲國片《大尾鱸鰻 2 》、《神廚》、《人生按個讚》票房皆不如預期、甚至慘輸給《惡棍英雄:死侍》後,風光不再的同時似乎也成了落水狗。究竟今年三部賀歲片出了什麼問題?如果真有警訊,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次警訊?明明看起來只是跟往年走同樣的路線,為什麼這次不靈光?
2016年初,民進黨以過半數的總統選票和近三分之二的國會席次贏得大選勝利,將決定台灣未來四年或八年的命運,國際大環境和國內的現況讓繼任者或人民,其實很難樂觀以對,我們因此更要反省過去、整理現在、期許將來。
第三場講座【兩岸電影市場觀察】,邀請到資深監製陳鴻元及新浪娛樂台灣事務暨記者站總監鄭偉柏來分享,兩位除了對兩岸市場有深刻理解外,也都有過實際的發行經驗,以及擔任過電影監製或製片。
《醉生夢死》無疑是張作驥的《最好的時光》,可說是總結前半生的成熟之作,影迷們固然不容錯過,對導演感到陌生的觀眾,也大可不用擔心地進戲院觀賞,因為根植於生活的角色和故事,必然能觸動你生命中幽微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