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拍手Clappin’
撰稿:黃羽萍 / 編輯:呂嘉薰
有的瀟灑奔放、有的憂鬱內斂、有的幽默詼諧⋯⋯編劇勾勒出無數人物,用力地愛過,又隨時間化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為第一位與角色建立連結的人,編劇是如何刻畫出鮮明的人物性格?又是如何看待演員所詮釋出來的角色?以《白色巨塔》獲金鐘獎最佳編劇的吳洛纓、以《江湖無難事》獲得台北電影獎最佳編劇的馮勃棣,便在拍手學堂的講座和大家聊聊從文字到表演的角色塑造過程。
編劇為什麼要田調?
「一部片熱度再高,頂多兩、三年,編劇應該要去替未來的人想像,以後他們會怎麼看待這個世界?」──吳洛纓
從事影像編劇近二十年的吳洛纓,開宗明義如此表示。談到近期讓她印象深刻的作品,是2012年開始執筆、2015年播映的《哇!陳怡君》,談年輕人如何投入政治、從事改革。吳洛纓表示,當時隱隱感覺到一股年輕世代的力量準備衝撞體制,後來也確實有許多劇本描繪的事件在未來一一發生,像是農地污染與工廠工人的事件、搖滾樂手從政,及原本要寫入的女性當選總統等,周圍的人都說這簡直像是預言。
聽起來很玄,其實沒什麼秘訣,就是歸功於扎實的田調,藉由深入了解並梳理脈絡,讓自己得以洞察到一些未來跡象。
「任何一齣戲都需要田調,特別是專業技能、技術題材更需要,採訪、閱讀只是基本動作。」吳洛纓強調,即便是常見的校園愛情故事,也得去了解現代學生在關注什麼、聊什麼、活躍什麼網路平台等,才能與要對話的族群「保持熱線」。
對此,一旁的馮勃棣表示認同,他接著補充,即便戲劇重點放在感情線,只要是情節中會出現的場景,像是球類比賽,也要釐清賽制,最後用不上也沒關係,起碼下筆不心虛。
編劇與演員如何合作?
不論是原創或委託劇本,都是編劇經過大量吸收與消化素材,從中淬煉出精華後產出的作品。那麼,作為詮釋者的演員,要如何確認自己真的「讀懂」劇本?
「先確認編劇整體而言想傳遞什麼訊息?演員是其中一個角色,要想辦法加乘故事,而非只是表現自己。」──馮勃棣
馮勃棣舉例,過去曾寫過一部定位略帶哀愁的輕喜劇,但演員過猶不及,整場變成演員個人的搞笑秀,表演偏離了故事核心與調性,更無法帶領觀眾反思原本蘊藏其中的哲理,這便是沒有掌握到劇本主軸所造成的謬誤。他進一步建議,若想了解一名邏輯清楚的編劇「為什麼會這樣寫」,演員可以考慮上編劇課,對於劇本結構會有更深的認識。
對此,吳洛纓也點出,若能綜觀全局地去了解角色存在的原因,表演就能更到位。她以一句台詞為例——演員敲門對老闆說:「車子洗好了!」若背後的動機是催促老闆趕往下一場會議或意圖打斷人物正在做的事,那口吻跟動作會截然不同。
當然,要讓所有的演員都去上編劇課,有些強人所難。吳洛纓建議,可以從培養看劇本的習慣做起,學習如何從閱讀找到故事主軸,想辦法用自己的專長去加強或賦予角色生命。「劇本是需要反覆閱讀才會理解的東西,一次讀不懂,就再讀一次。」她補充,若真的無法理解,就找導演討論,並採用「復述」的方式,再次確認自己是否理解正確,以達到有效的溝通,讓拍攝過程更順暢。
若要開始練習閱讀劇本,吳洛纓與馮勃棣針對「挑選原則」與「觀察方向」提出以下建議:
一、挑選感興趣的題材:先從自己好奇、喜歡的主題下手,有意願繼續閱讀下去才是重點;若卡關,留意自己是對角色要完成的任務不感興趣?還是劇本的bug太多?
二、關注角色:角色是誰?想要什麼?他的任務為何?有沒有弱點或罩門?最後角色發生什麼改變?
三、觀察文字能力:文字是否能帶領出自己的想像(畫面)?描述不夠清楚的曖昧、模糊地帶,就是演員能發揮的空間,應該去思考如何補足。
為什麼編劇塑造的角色不一定能百分百還原?
延續前面的討論,即便演員已經找到劇本的核心概念、明白編劇想傳達的訊息,從文字轉譯成表演,仍或多或少和編劇原先的想像不同。
然而,造成「差距」的因素,並非僅是演員的表演詮釋各異,導演的拍攝手法與投資方的策略考量,也都會影響角色的最終模樣。
吳洛纓表示,她曾在戲劇播出時,拿出劇本一場場核對,不是在檢討演員的表演,而是在檢查自己的文字如何被呈現,確認自己想傳達的訊息足夠清楚而準確。「所謂的『落差』不一定不好,而是和原先想像的樣子不同。」吳洛纓以《滾石愛情故事》為例,原先想傳達男、女主角介於友情與愛情間的曖昧情感,因導演採用偏向偶像劇的手法呈現故事,成果便與她設計的有些差距。
馮勃棣則分享了一個因市場策略而影響整體定位的案例。他的原創電影劇本《帶我去月球》在談一位想追夢、完美主義、自視甚高的女主角,最後因才華不夠而殞落的故事,原本劇本的調性為憂鬱,因考量目標客群為高中生,便重新調整了戲劇節奏與結局。
「追劇」也能練習文本分析?
一個角色從無到有,過程中有太多影響因素,演員還能做什麼呢?就是盡量地充實自己,透過表演為角色加分。兩位編劇也在講座最後給予中肯建議──多看、多思考。
不論是編劇或演員,馮勃棣鼓勵大家多看不同類型的作品,當你看的數量夠多,便能懂得舉一反三,也就是說,「追劇」可以是練習文本分析的最佳時機;吳洛纓則提醒道,練習純粹而高度專注很重要,讓意識回到當下,專心觀察並思考背後的原因,編劇的研究精神同樣適用於表演上。
兩人尤其推薦觀看好萊塢作品,藉由觀察國外編劇安排的轉折點、整體結構的時間分配等,了解常見且基本的「英雄旅程」與「三幕劇結構」概念;再藉由生活中的練習,讓分析劇本成為「本能」,便無所謂刻畫或塑造了。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