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空山靈雨》談胡金銓導演「禪」的宇宙

0

全文轉載自《國影本事》十一期
陳煒智
圖/影視聽中心

胡金銓導演自《大醉俠》、《龍門客棧》成功之後,在創作的道路上已然完全沉浸在由戲曲程式發酵而成的武俠世界。這個武俠世界的性靈層次、思想層次,卻也逐漸由高強度舞台戲感(theatricality)的人物及空間經營,慢慢往「禪」的境界靠攏。《俠女》是重要的里程碑,順著它的劇情發展,我們也與劇中人一起走過胡金銓自「聊齋式」筆記、話本、傳奇,逐漸走向禪思禪意的歷程。

截圖自《空山靈雨》

若說《俠女》劇終前高僧圓寂的場面,是導演對「禪」思想首次的正面書寫,之後他在《忠烈圖》、《迎春閣之風波》裡,雖又重回話本傳奇式的巧趣,文化底蘊無疑已經更厚更潤,林中的棋盤、客棧裡的眉眼情致,累積到《山中傳奇》和《空山靈雨》,一起迸發,臻至全新巔峰。這兩部以韓國為外景地、以「山」為名的作品,故事雖然還是取自話本、傳奇,影片透露出的氣質卻更上一層,恩與怨,生與死,欲念與修為,人鬼和大自然,歸化進入以「禪」為思想核心的宇宙大觀。

版本差異與修復紀要

《空山靈雨》和《山中傳奇》一樣,當年都曾有發行至世界各地、片長不同的版本。《山中傳奇》最完整的版本和所謂的「海外版」,片長相差一小時餘,《空山靈雨》的版本差異,則在此次進行大規模修復的過程裡,扮演極重要的校正標準。

現存《空山靈雨》音畫最佳的片材,是直接由攝影機取下來的原底片(original camera negative),保存於香港,片長91分鐘。但片長最長的版本,卻是保存在臺灣的國家電影中心(現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片長近121分鐘(120分鐘48秒)、帶有中英雙語字幕的舊拷貝。韓國電影資料館尚有一部題為《死門的僧客》的韓國武俠片,是胡金銓拍攝《空山靈雨》時,與當地製片公司合作,電影以雙掛導演的方式(胡金銓與李暎雨),將部分《空山靈雨》的鏡頭和另外拍攝的韓國內容,合併為一部電影。《死門的僧客》保存下來的影像素材,片況尚可,效果介於港版原底和臺版舊拷貝之間。

最終的修復成果,乃以121分鐘完整版為參考,以港版底片為基準,再從幾份素材交叉比對,加上本中心另外覓得之七分多鐘影片,經確認是為製作溶接特效而特別剪輯出來的原底,在比對各家版本的同時,以最終觀賞體驗「最佳化」為目標,整理出在視覺、聽覺、整體感覺上最舒暢順適的版本,最終組構成120分36秒的「修復版」,於二○一八年十月底正式公開。 

籌備與拍攝

《山中傳奇》和《空山靈雨》幾乎是相應相生、密不可分的兩部作品。這兩部電影一起撰寫、一起籌備、一起勘景、一起拍攝、一起後製,連上片時間都一樣。彼時胡金銓導演新婚不久,跟夫人鍾玲教授潛居澳門一段時間,鍾玲寫《山中傳奇》的劇本,金銓寫《空山靈雨》的劇本,一直寫到農曆新年,蜜月期間等於就是陶醉在創作的美好環境裡。

劇本寫得差不多,夫妻二人忙著規劃韓國的行程,到了夏天,終於踏上旅程,來到韓國為這兩部戲看外景。搭著小巴士馬不停蹄走了十七天,這趟旅程,為《山中傳奇》和《空山靈雨》奠定了全片在視覺上的基調,在選角和籌備工作抵定之後,大隊人馬開跋入韓,一待竟待了一年的時間。期間劇組成員來來去去,兩部電影交叉著拍,大家在水土不服的情況之下同甘共苦,精采的故事包括大家辛苦拍完一天的戲,在黃昏的magic hour(魔幻時刻),導演靈機一動,趕忙叫石雋、徐楓等,從《空山靈雨》的和尚、飛賊造型,換成《山中傳奇》的書生、仕女,在美妙的天光下,捕捉了夫婦新婚,琴瑟和鳴的動人鏡頭。

類似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不過最膾炙人口的,還是《空山靈雨》的那場藏經閣盜寶戲。

圖片擷取自臺灣電影數位修復計畫/國家影視聽中心

「海印寺」藏經閣盜寶與鍾玲筆下的〈奇襲天相寺〉

《空山靈雨》在影史留名的最重要關鍵,撇開胡金銓「名導名作」的加持不說,無疑是因為那場藏經閣盜寶戲。海印寺的那座藏經閣,裡面收藏的文物是國之重寶,先前申請拍攝,苦等寺方同意,來來回回,最後劇組心一橫,打算偷拍。導演夫人鍾玲不僅全程參與當天的「計謀」,事後還將經過用小說體裁寫成了〈奇襲天相寺〉一文,如今讀來依舊驚心動魄。

鍾玲教授事後回憶,自己在小說裡編寫的內容,大概有九成都是當日的真實寫照,包括徐楓使計,拉著韓語翻譯跟和尚討論他身上的僧衣,導演得此空檔搶拍了空鏡頭,拍到藏經閣上面「八萬大藏經」的匾額。

不過真的事過境遷之後,大家才明白那次的拍攝,寺方某種程度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對待劇組,電影拍畢,寺裡也更換了八萬藏經閣的守閣人。劇組原本還擔心這位管理者會被逐出佛門,後來知道只是換了職位,才稍微鬆了一口氣。

將近四十年前的「冒險」行為,保存在電影菲林裡,如今經由本中心電影數位修復讓經典光影重現,勾起多少記憶,又啟發了多少年輕世代對電影產業與電影藝術的新鮮觀點。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是我國唯一典藏影視聽資產專責行政法人機構,以強化影視聽資產典藏研究修復推廣、實現資產公共化任務為宗旨。為「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正式會員,前身為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及「國家電影資料館」,成立迄今已逾四十年。在14座片庫中典藏計有電影膠片約2萬部、影視聽文物逾20萬件,自2008年起開始數位修復業務,至2019年高階數位掃描171部,合作修復42部,自主修復8部電影。致力於透過數位修復技術搶救保存影音檔案,以影視聽媒介保存記憶、典藏歷史。除以推動與保存臺灣電影藝術文化為首要目標,為建立台灣電影面向國際市場橋梁,國影中心自104年起,將積極扮演海外市場推動使者、溝通者等角色,協助台灣電影、紀錄片作品國際行銷任務。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