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影評/《 貓 CATS 》:一部Cult片的誕生

0

同時有著暢銷音樂劇、奧斯卡得主導演、熱門音樂劇編舞,以及一群劇場和電影圈備受尊敬的演員加持,改編自安德魯洛伊韋伯經典同名作的《貓》證明電影真正是導演論的世界,不管食材有多新鮮高級,交到錯的廚師手上就只是走味的餿水。所幸,本片幕前幕後成績之荒謬,以及最終產品之難堪(看),若無意外,待《貓》被影評與觀眾千刀萬剮凌遲完畢,應該沒多久便能轉世為 Cult 片受人膜拜,也算是一種九命怪貓的概念。

先回答多數人念茲在茲的問題:《貓》到底有沒有國外影評說的那麼糟?一言以蔽之,多數惡評都太客氣了,《貓》的災難程度遠勝今年低標《雙子殺手》,說是二十一世紀至今最糟的商業大片之一都不為過。《貓》的悲劇不是在於個別元素的水準(事實上,無論原作的影響力或導演或演員或預算,《貓》都是紮紮實實的1.5線),而是片中一系列莫名其妙的決定,讓一桌好菜硬是成為過期噩夢,從半調子的視覺效果、物極必反的毛髮特效、雜亂無章的構圖與運鏡,以及不存在的故事,在在讓電影成為不折不扣的史詩級災難。

而對於這樣一部兩個小時的人間慘劇,導演湯姆霍伯要負起最大的責任。無論成名作《王者之聲》或之前的《魔鬼聯隊》,霍伯向來是位穩定低調、品味得宜的導演,但《悲慘世界》已經證明其在音樂劇類型上的缺陷,《貓》更是一舉來到「導演監」的慘烈。舉凡大量未完成或前後不一的特效(有些貓全身毛髮,有些像是把茱蒂丹契的臉用特效貼到一件浴袍上)、不知所云的敘事、音樂的過時(不說二十年前就該淘汰的合成器,扣掉「Memory」之外本片沒有一首歌有記憶點,「Memory」也拍得像是鬧劇而非悲劇)、或讓人憤怒的種族議題,幾乎是每個可以做的決定霍伯都選了最糟糕的選項。

這樣說下來,本片有沒有優點?當然有。當一部電影爛到這種程度,《貓》幾乎在上映瞬間便已註定名留青史,成為新世代 Cult 片的不二人選,適合與一群三五好友在攝取大量酒精之後享用。甚至,本片適合做為電影研究的專題:這樣一部徹底架空劇本、恣意妄為、違反常理的電影,是如何能夠開拍,如何有人有臉掛導演,如何通過製作的層層關卡,如何在預告片惡評如潮下,依舊如期上映並作宣傳,簡直是哈佛商學院等級的個案研究。只要期待正確(同時價錢合理),個人是毫無保留的推薦《貓》,無論當作今年最好笑的喜劇,或今年最讓人寒毛直豎的恐怖片,本片都是壓軸等級的壓倒性首選。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