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56專題】:第56屆金馬獎的作品水平到底如何?從最佳影片類與導演獎項看本屆戰力!

0

文/翁煌德

華語影壇年度盛事,極具國際公信力與指標性的金馬獎將在11/23日頒獎,為了迎接第56屆金馬獎,娛樂重擊也準備了「金馬專題」獻給讀者,我們將從影片入圍的作品水平、導演與技術層面一一分析,並出刊所有劇情片與導演入圍作品的影評,讓觀眾一探究竟,與我們一起「撐」金馬。本篇先從影片類入圍談起,下篇我們來談技術!

最佳劇情長片:走向國際的廣闊格局與視野

入圍作品:《陽光普照》(導演:鍾孟宏)/《叔.叔》(導演:楊曜愷)/《夕霧花園》(導演:林書宇)/《熱帶雨》(導演:陳哲藝)/《返校》(導演:徐漢強)

在中資電影集體抵制之下,金馬獎在最佳劇情長片這樣的門面項目,依然端出了相當精彩的名單。五部作品在故事議題、敘事手法上都有迥異之處,除了台灣電影,也在名單中表現了對香港獨立電影與東南亞電影的關注,彰顯了金馬獎廣闊的格局與視野。

《陽光普照》是鍾孟宏導演的第六號作品,他過去的作品如《第四張畫》(2010)、《一路順風》(2016)都曾入圍本項,但尚未開胡。過去的鍾孟宏以黑色幽默著稱,普羅大眾不見得都能輕易入口。這次的《陽光普照》披上溫馨家庭劇的外衣,描述一家人因為逆子犯罪而陷入愁雲慘霧,進而對家庭關係進行追索。這是鍾導在敘事上最為平易近人的作品,但深究其中,卻發其本色仍在,始終被掛在爸爸嘴邊的「把握時間、掌握方向」從標語式的勵志意義轉化成導演對迂腐的華人父愛的控訴,可說是一部令人不寒而慄的傑作。

《叔.叔》是香港導演楊曜愷首次進軍金馬獎,他同時是香港同志影展創辦人,對同志人權議題多有關注。片中的主人翁是一對各自擁有妻小、卻不敢出櫃的年長同志,兩人遇上了彼此,從而發展出一段動人的遲暮之情。電影的敘事手法很清淡幽微,幾乎沒有太多戲劇性情節,令人想到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兩位男主角袁富華和太保的存在令電影即便無事發生也有戲味,撐起了這部作品。看完作品後,令人回味無窮的倒不是故事與鏡頭,而是兩人對彼此的深情對望。不同於台灣,香港距離同婚還有漫漫長路,金馬獎對這部作品的鼓勵,相信對於香港同志人權運動也有啟發意味。

台灣導演林書宇的《夕霧花園》是這次金馬獎唯一的史詩格局長片,作品改編自馬來西亞作家陳團英的同名小說。故事描述一名華人女子與日本園藝師的相遇,從中帶出她對妹妹之死的負罪感,牽引出日本殖民、英國殖民底下的時代悲歌。導演林書宇與過去的清新標籤正式揮別,證明了自己有能力駕馭厚重的史詩題材,雖然難以清楚看見導演過去的作品手痕,不過這當然並非缺失,其對各個部門的出色掌控,證明了他操作大型製作的能力。對於馬來西亞影史而言,該作的製作規格也有里程碑意義。只是該作的華語比例甚少,應是因為華人主創人員參與比例達標才得以入圍,不是嚴格意義的華語電影。我們該說是金馬獎展現了開闊的胸襟嗎?

當年曾以《爸媽不在家》(2013)《熱帶雨》重來,並且成功跨過了第二部門檻,新作《熱帶雨》獲得了本屆最佳劇情片、導演獎等獎項提名。故事描述一名新加坡女老師與學生的禁忌情愫,導演用了散開的墨水與榴蓮等意象與物件來隱喻角色之間的關係演變,富有生命力。其中亦透過新加坡正在流失當中的中文、華人文化來對照表徵權力與地位的英語文化,再連結到大馬的示威,但這些設置都不顯得突兀,像是生活底下的暗湧,令人悠遊自在地沈浸在導演流暢的敘事之中。

首部由改編自遊戲的台灣電影《返校》獲得了這次金馬獎12項提名,它是台灣人回溯過去的一扇窗,國人得以重新去審視白色恐怖對人性的戕害。金馬評審認同或是其次,對於台灣電影圈而言更大意義在於該片的破億票房紀錄,這說明了了遊戲IP可能成為未來市場主流,也鼓勵了更多創作者去碰觸黨國時代底下被塵封的歷史。《返校》的意義是「海角七號」式的,如果它最終在金馬獎掄元,也能與《十年》(2015)當年在香港金像獎拿下最佳電影的意義相提並論。

最佳導演獎:高手雲集的火侯展現

入圍作品:鍾孟宏《陽光普照》/林書宇《夕霧花園》/陳哲藝《熱帶雨》/張作驥《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趙德胤《灼人秘密》

新導演不會入圍最佳導演獎幾乎已經成為金馬獎的潛規則,因此在最佳導演獎名單當中我們沒有看見徐漢強的名字,《叔.叔》導演楊曜愷也不在其中,似乎也說明了評審肯定他的作品本身多過他的導演功力。一如既往,最佳劇情片的遺珠之作會放在導演獎項上,這次的遺珠就是《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和《灼人秘密》。

張作驥出獄之後的首部長片《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延續了他過去的作品焦點,一樣擺在家庭之中,但家人卻像是拼湊出來,彼此之間充滿違和感,連口音也都南轅北轍。但這可能是張作驥刻意為之,以這個家庭作為台灣社會的縮影,但成效優劣,便見仁見智。金馬獎評審顯然認為他的復出之作仍有大師火侯,但這確實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趙德胤執導的《灼人秘密》今年代表台灣在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首映,是今年台灣少數得以打進國際的作品。很大原因可能是故事的題材與近年沸沸揚揚的#MeToo事件有所連結,電影正是在講述一名女演員為了獲得角色而喪失自我的過程。風格化的影像感與迷離的敘事順序,確實不俗,與趙德胤過去的風格也有了一些斷裂。

金馬獎通常不會把導演獎頒發給沒有入圍最佳劇情片的作品,因此張作驥與趙德胤或許只有參加獎。突破自己原先的創作侷限的導演鍾孟宏、林書宇、陳哲藝三位導演,較有可能在本項出線。

最佳劇情短片:反映時下社會的狀態

入圍作品:陳瀚恩《老人與狗》/蔡慈庭《美芳》/陳奕凱《偷偷》/朱凱濙《紅棗薏米花生》/林峻賢《蒼天少年藍》

今屆五部劇情短片的戰況一樣難測,風格與內容各異,但其中至少四部作品都是對時下社會的反映。在台求學的香港導演陳瀚恩在《老人與狗》當中講述一個老人與狗的生活,但它不是好萊塢拍爛的溫情動物電影,而是有意以狗的處境影射港人,隱約指涉了香港住房問題與長照問題,切入角度非常高竿。同樣來自香港的《紅棗薏米花生》則是拍攝香港三代女性的生活,才華洋溢的朱凱濙導演單以鏡頭的構圖就清楚表示她對女性關係、城市下與時代下存活的人的觀察,是一部富有靈光的出色作品。

 

與《返校》相同,台灣短片《偷偷》同樣也以教官作為要角。暗戀同學的高中生在教官的威嚇之下決定以驚人之舉來破除教官的威權魔咒,作品固然關乎同志議題,但絕非因為議題應景而獲得青睞,作品特別可觀的卻是導演對人物情感暗流的刻畫對照片末高潮戲對觀眾情緒的煽動與渲染,陳奕凱是懂得將觀者玩弄於鼓掌之間的創作者。同樣有同志議題指涉的《美芳》拍攝了三個段落的人物故事,將近五十分鐘的片長硬是突破了短片的慣常規格,顯出導演蔡慈庭的野心,其隱晦的角色描繪固然費解,卻能令人回味再三,無論作品訴求是否成功,導演確實展現了創造一個獨特氛圍、形式與世界觀的能耐。

 

唯一入圍的大馬劇情短片是林峻賢導演的《蒼天少年藍》,作品描繪了馬來人男孩的同志之戀。在穆斯林國家馬來西亞,同性性行為最高被處以20年徒刑與鞭刑。但導演卻以此為題材進行創作,比起前年入圍金馬獎的大馬短片《盲口》相比還更為大膽,不是採取諷喻影射,而是正面對決。除卻選材的勇氣,片中幾場戲的刻畫都相當出色,片末戲尤其既是出色的隱喻,也具有直接的衝擊力。

最佳動畫短片:心理實驗對上典雅真摯

入圍作品:黃志聰《隱匿的方寸空間》/王登鈺《金魚》/鍾承旭《可愛》/李沛榮《燈塔》/詹博鈞《看無風景》

今年最佳動畫長片由於無一能達到評審標準,因此宣告從缺,如果中共並未抵制,估計還有《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可看。所幸還有一項最佳動畫短片獎,依然可觀。《隱匿的方寸空間》和《可愛》都是屬於以心理實驗之作,前者以鮮明的色彩與獵奇的畫風探討人在群體之中的狀態,後者則是以近乎俗艷的色彩、扭曲的畫風呈現同志社群的自我觀察。

詹博鈞導演的《看無風景》以水墨畫表述一段關於離別的故事,風格古典素雅,情感真摯。而本屆唯一入圍的澳門作品《燈塔》是這次的提名之作當中情節、情感最簡單的,但描述親情與生離死別的作品總是能喚起觀眾濃郁的情緒,導演李沛榮顯然很懂得抓住觀眾的心理。

王登鈺導演的《金魚》是這次所有動畫入圍作品之中最大膽、狂野的作品。故事設定在一個夢想會被吞食的世界,並以一個拒絕睡覺的男孩作為主角,反烏托邦的敘事設定實際上是對台灣威權時期的反映。但擺在今年的時代脈絡來看,使人不免聯想到香港當下的政治局勢。富有想像力的故事、角色設定與風格化的華麗動畫設計,著實令人著迷。

最佳紀錄片:撲朔迷離之最,難以評判高下

入圍作品:廖克發《還有一些樹》/蔡明亮《你的臉》/吳郁瑩《阿紫》/卓翔《戲棚》/黃邦銓《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

本屆最佳紀錄片堪稱是撲朔迷離之最,完全都是不同類型的作品擺在一起,基本上無法分高下,完全端看評審個人喜好。如蔡明亮導演的《你的臉》就是完全獨一無二的作品,他安排一個個受訪者(當然包括李康生)述說他們的人生經歷,蔡導的用意不是要拍出任何高潮迭起,而是想拍出生活感,證明電影不止具備說故事的功能,證明紀錄片也可以讓受訪者睡著。大師始終走在實驗的路人,從來不流俗,但他的作品終究是「異類」,評審大概傷透腦筋。

這次唯一的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戲棚》同樣是一部讓人難以品評的作品,電影本身沒有故事與旁白,就是導演卓翔對傳統文化的詳實紀錄,沒有什麼花俏之處。「戲棚」意指一座座出現在香港各地的臨時劇場,是有上百年歷史的文化場所。從如何搭建到人們如何籌辦酬神活動到拆棚,導演搭配悠揚樂曲,讓觀者如入其境。與其說這是一部好看或不好看的作品,我願用「敬畏」稱之我對該作的感想。

《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也是一個美麗的謎。導演黃邦銓來到了過去他在火車上拍攝的民家,拿著照片逢人就問「那時的你在做什麼」。受訪者自然不可能記得,但他們卻願意接受導演的邀約,述說一段關於他的記憶與哀愁。少有一部作品如此具象化地雕塑了時間,片長雖短,僅有17分鐘,卻非常別致脫俗。本片在今年也拿下了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可說石破天驚。

以下介紹的兩部作品大概就是接近大家傳統印象的紀錄片作品,而且同樣涉及對於種族的觀察,《還有一些樹》探討了種族多元的馬來西亞,《阿紫》則是對台灣社會的當頭棒喝。

《還有一些樹》講述的是1969年發生在吉隆坡的五一三事件,該事件是一場種族衝突,造成了華人與馬來人之間無數的死傷。但長年下來,這個事件的真相仍然是一團迷霧。長年在台灣定居與創作的大馬導演廖克發遂回去探訪了當時事件的見證人,試圖揭發事件真相,同時在作品頭尾也描述了馬來西亞原住民遭受剝削的苦境,交替拼湊出了馬來西亞國內複雜的種族糾葛。由於討論五一三事件仍是禁忌,導演實際上是冒著被懲罰的風險進行創作,精神令人感佩。

《阿紫》則是描繪一個遠嫁台灣的越南籍女子阿紫的際遇。對於阿紫以及許多外籍配偶而言,沒有人嫁到台灣來是心甘情願,她們像是商品一樣被家裡的長輩陳列在貨架上供外國人挑選,幾無選擇餘地。而來到異鄉的目的,就是設法能回頭幫助生活在赤貧之下的家人。少有一部作品能以這麼赤裸的態度去描繪台灣外籍配偶的處境,許多時刻是令人不安的,阿紫的婆婆對她的猜忌與詆毀,乍看是台灣的八點檔式惡婆婆台詞,其實不少都是帶有種族主義的惡意貶損,與《還有一些樹》片中的種族討論可以相互參照。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