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劇《 未來歲月 》Years & Years:一部見微知著、濃濃既視感的世界末日編年史

0

幽默、寫實、溫暖但又讓觀眾看完徹底絕望,BBC新劇《 未來歲月 》以英國/全球政治變遷為經,一個尋常家庭的日常故事為緯,探索十五年的時間內,各種攸關人類未來存亡的重大議題,格局之大、後座力之強、與現實的呼應,加上真誠且立體的角色刻畫,完全就是英劇第一流的火力展現。

在《未來歲月 》開始時,一位充滿個人魅力、長於煽動對立,似乎沒有任何實質政治能力,但懂得善用自身弱點謀求最大利益的「素人」政治人物薇薇安魯克因為在電視上發表的驚人言論而一炮而紅。同一天晚上,曼徹斯特的某個平凡家庭迎來最新的一位成員。在六集的時間裡,《未來歲月》便透過這個家庭的四位兄弟姊妹、他們的子女和母親,見證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無可避免的末日邊緣,以及看似南轅北轍的人生,是如何因為最出乎意料的原因,產生期特但深刻的改變。

嚴格說起來,純就探討的議題來說,《未來歲月》並沒有開拓出真正稱得上是前瞻性的觀點:政治的愚民化?麥克賈吉現在看來深具預言性的《蠢蛋進化論》已經玩過了;科技迷人外表下的威脅?不就是《黑鏡》嗎;電視的洗腦效果?Showtime 今年的旗艦迷你影集《最響亮的聲音》快開播了;金融海嘯的威脅?《黑色星期一》才剛播完呢;移民悲歌?歐美影視大概有十分之一都在探討這個話題,甚至當把以上所有這一切總合起來,你(妳)便會得到重開機的《陰陽魔界》:從種族歧視、槍枝管制、死刑、外行當政、科幻反烏托邦一應具全,還附贈當代最有眼界的恐怖片導演擔任旁白。

不,《未來歲月》真正出色之處,在於編劇羅素 T 戴維斯選擇的視角以及刻度。視角上,戴維斯利用一個大致上和樂融融(相對而言)、但組成份子儼然是社會縮影的一般英國家庭,觀看大環境變動下,個別微小的決定,是如何堆積成為碩大的悲劇,以及對這樣一家人所產生的影響:俄國對於同志的迫害不是新聞,但當愛人的生離死別某種程度上可追溯回其中一方的傲慢與衝動,最後的痛苦雖然依舊鮮明,卻多少增添了些許灰色地帶,而小妹從第一集失敗的感情,對於經濟壓迫的感同身受,乃至後面政治狂熱的決心,都有著鮮明的立體性。當多數作品樂於將類似的角色歸類為「愚民」、「反智」或「偶像迷戀」,戴維斯顯然更關心「愚民」裡頭的「民」,而非只是「愚」的標籤。

另外,整齣劇橫跨十五年的刻度,也讓劇中的種種變化更加細微深刻,如薇薇安魯克從默默無名到崛起,從一席議員到掌握國家大權(從第四集的預告看來)的整個過程,便得利於敘事所花費的時間,讓一切顯得自然而不可避免。同樣的,家人之間的悲歡離合,以及個別處境的變化,也在整體時間拉長(總共十五年),各集時間較短(第一集之後每集以生日或慶祝活動為軸心,橫跨兩年左右時間)之下,成功掩蓋偶爾的失手(金融體系的崩解便有些太過突如其來),突顯時光累積的影響。在第三集裡頭,當全家人逐一踏進投票所,鏡頭照到每個人的選擇,這反映的不只是個別偏好,也是三個小時裡頭,角色人生的總合。

截至目前為止,《未來歲月》的整體演員表現算是正常發揮,其中以露絲梅德利飾演的殘障小妹與羅里金尼爾的穩重大哥較佳,前者樂天開朗的個性精彩襯托出角色內心的憤恨不平,後者則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做出最強烈的力道,偶爾的眼神或語調變化便可以訴說太多太多。相比之下,飾演同志二弟的羅素托維只能說不過不失,而擔任頭牌的艾瑪湯普遜到目前為止更像是戲分較多的客串演出(呼應作品裡的發展軸線),實質影響恐怕要到影集後半才能見真章。

從現在的發展局勢看來,以及影集裡對人性的擔憂,《未來歲月》最後似乎註定會以悲劇收場,而要說本劇最大缺點,應該是戴維斯關心的議題如此之大,範圍如此之廣,如此渴望涵蓋整個人類悲劇的起承轉合,以至於本劇除非最後神來一筆,否則要讓各個故事完美收尾,恐怕是難若登天,也讓觀看過程雖然期待,多少還是會抱著最後可能終究會失望的心理準備。當《未來歲月》選擇以「X粉」為切入點,影集要做的不是社會批判,更像是社會關懷:若我們在作品裡看到如此多與日常生活的相似之處,若我們眼前就有自己國家的薇薇安魯克(甚至還不只一位),若我們身邊充斥類似的困境,我們該怎樣尋找共通點,如何避免現實與虛構合而為一?戴維斯已經寫下了自己見微知著的世界末日編年史,至於這是預言還是寓言,就看觀眾要怎樣反應了。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