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袋鼠計畫」負責人廖健行X編劇吳佩珍:從劇本出發,孵育一個改善產業的可能性

0

採訪、撰文:蔡曉松,攝影:劉志恒

為了推動電視影劇的「劇本孵育計畫」,歐銻銻娛樂以「袋鼠計畫」徵集台灣影視圈的優良劇本,以 45 分鐘一集的長度為準,徵求 12 集長或 24 集長的劇本大綱,進而撰寫分集大綱、前三集劇本,照不同階段給予費用,讓編劇可以在工作階段的前期就獲得資源,能更有餘力完整田野工作。

從 2017 年計畫構想開跑,至今已交出《1006 的房客》、《人際關係事務所》、《種菜女神》等成績單。歐銻銻娛樂究竟為何要從編劇下手?「袋鼠計畫」的實質內涵,又是如何支撐起整個戲劇部門的製作計畫?在本篇專訪,我們邀請「袋鼠計畫」負責人廖健行與《種菜女神》編劇統籌吳佩珍,和我們細談歐銻銻娛樂背後的戲劇藍圖。

每集約 300 萬製作預算,拍攝規格備有 4K 攝影、杜比音效,歐銻銻娛樂的原創劇集,目標不僅要放在國內,更要進軍國際。現階段已推行到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也積極往中國、韓國發展。就讓我們深度解析「袋鼠計畫」的特別之處。

以編劇為戲劇開發的本位,說自己有興趣的故事

廖健行解釋,「袋鼠計畫」以編劇為戲劇開發的本位,本質的初衷,就在於希望讓編劇有機會訴說自己有興趣的故事。聽起來可能還有點抽象,但往下細談,廖健行認為問題根本在於台灣影視編劇習慣寫被分配到的「命題作文」,卻沒有機會把自己身為編劇會感興趣的故事訴說出來,那些被藏在編劇心裡的壓箱寶,就是「袋鼠計畫」要搜索的對象。

「很多編劇來接觸我們的時候,還是會想要試探我們希望的類型。但在根本上,我們希望的仍然是編劇自己心裡想說的故事。」廖健行說,台灣的市場比較侷限,很多編劇已經帶著自己想拍的故事離開台灣發展,能夠鼓勵他們把故事拍出來,一方面也是希望把這些人才留在台灣。

入行 22 年,廖健行看過台灣電視劇最風光的時期,也看過無數有才的編劇帶著創意出走台灣。他認為,台灣影視產業環境有個病徵,就是編劇的工作條件並不豐沛。前期收入不穩定,便沒有餘裕再深入從事田野調查,如此一來又影響到末端的作品產出,是個惡性循環。「袋鼠計畫的初衷,就是去『孵育』一個良好的故事點子,並且讓台灣編劇能在更好的創作環境下生存。」從 2017 年起跑,慢慢擴大「袋鼠計畫」的規模,廖健行有信心,這是對產業環境的一帖良藥。

初衷之外,評選標準也讓人彌足好奇。儘管是自由徵件,但出產劇集是否還是有個方向?廖健行回答,袋鼠計畫的初衷在提供產業良好環境,製作計畫也先以商業娛樂價值為主。「這是往大眾發展的第一步,先踏穩,才能再往其他方向發展。」徵件題材不限,但劇本寫作上,則希望能有商業價值。「台灣電影也一樣,先有《海角七號》打響第一槍,之後才開始能有多元的類型出現,市場有資源,環境才會好。」以電影市場做比喻,廖健行認為,先有好的商業價值,後續的理念發想才更有實現的可能。

廖健行也談到,製作方絕對尊重編劇的想法。在開發階段,酬勞會分次給予,但如果在開發過程中遇到意見不合的狀況,想法有分歧,那編劇也可以用原價把自己的故事帶回去,不會多收一分一毫。「之前也有碰過編劇發現把架構拉到我們的需求之後,故事的味道就跑掉了,那雙方溝通之後,編劇最後若選擇把本子帶去其他地方發展。我們也絕對尊重」。

至於在流程上,有人擔心是否會有把劇本束之高閣,讓編劇丟失權益的疑慮?廖健行也強調,市場上時有所聞,製作方沒辦法把劇本拍出來,最後編劇的心血不僅被鎖在製作端,也沒辦法領到對應的酬勞,以此為基礎,他希望能以編劇的決定為第一優先。回過頭來,他也笑說,共同開發也是雙方一起付出心血,如果可以,還是希望編劇不要在最後階段才把劇本帶走。

從《種菜女神》看袋鼠計畫與編劇如何實際協作

《種菜女神》做為歐銻銻娛樂的重要作品,也有賴於袋鼠計畫的存在。編劇吳佩珍解釋,《種菜女神》最初在構想上就有 24 節氣的設定,拍攝跨度長。為了要強調這些時間變化,劇本中也有清楚描繪不同時節的蔬菜水果,在設定上一點也不馬虎。除此之外,也為了要重現豐濱鄉「海稻田」的景色,吳佩珍特別希望製作時能夠到當地實景拍攝,製作的難度便有一定門檻,在初期尋找製作方時處處碰壁。

「最初,很多製作方喜歡我的故事構想,但會希望移到製作難度較低的地點去進行。」吳佩珍笑說,最後還是要衡量,如果不能完成故事的原貌,是不是還是有製作的必要。廖健行也補充,為了要表現出故事中「耘海村」的樣貌,劇組最後也組合花蓮當地三到四個不同聚落,讓成品的景色更能全面體現當地風光。

製作要求高,「袋鼠計畫」為何仍選中這個故事?廖健行解釋,他本人是製作出身,看到劇本時第一是被眾多稻作細節吸引,便開始思考劇本實現的可能性。製作方開始去探訪當地農會,瞭解將劇本付諸實現的可能性,最後定下半年的拍攝期。「首先是確定製作方有沒有能力把它完成,不然也只是空談」,另一方面,廖健行也從故事中看見對台灣社會的反映,「這是非常在地的一個故事,描繪的是台灣年輕人的心理狀態」,他說。

吳佩珍也回憶,自己是在旅行中慢慢摸索出對《種菜女神》故事的想像。令她驚訝的是,現在有許多年輕人投身地方農業,他們並非出身在地,卻為了尋找一種理想的生活型態而來。「這跟我們以前想像的年輕人心態完全相反,以前許多年輕人往都市跑,現在卻有相反的路徑在吸引他們回來。」從這個出發點,吳佩珍開始思考傳統印象的成功生活,是否已經在這些年輕人的心裡另闢蹊徑,找到另外一條不同的道路。

有好構想,當然也缺少不了扎實的田調。吳佩珍回憶,許多情節都是從她旅行中的真實經歷衍生而來。「我曾經在村子中出了一個車禍,去找警察,對方不在,旁邊的割草阿姨卻告訴我警察在小學運動會看兒子跑步……」旅途中對當地人的觀察,實際生活中的應對,都化為寫作的豐富素材。她也提到,特別是對村民們相處模式的記憶,讓她在描繪「耘海村」時有更深刻的想法,「他們是團體生活,每一個人都不會落單。就算是一個再小的小朋友,他的情緒也會被照顧到。」她提到,都市與村落的對照,也從這些小細節中被發掘。

那麼,《種菜女神》在「袋鼠計畫」的共同開發過程中是否有經歷過哪些修改?廖健行表示,第一次看到《種菜女神》時,其實不是編劇完成的原始版本,而是已經經過其他平台共同開發過後的版本。回到原始版本後,發現許多編劇原創的想法,反而比較符合歐銻銻娛樂的想像,所以,開發中的關鍵修改,反而是一個「倒回去走」的過程。

要啟動這個計畫,第一難處自然是要完成前述的農耕細節與實景拍攝,第二難處,便是要表現男主角嚴東鳴的音樂製作人背景。廖健行說,原先的版本中,嚴東鳴其實一度被修改為廚師,但最後還是讓他回到編劇構想的音樂製作人身分。但如果要有「音樂」這個要素,便就要在劇中的音樂環節中多下工夫,「很高興後來也邀請到舒米恩參與這一塊。很完整地把原本的設計做出好的表達」。

回過頭來,廖健行也講回「袋鼠計畫」中觀察到的狀況。他表示,《種菜女神》的吸引人之處,很大部分來自編劇扎實的田調與寫作功力。在許多前來投件的劇本中,或許能提出好的故事構思,但反而沒辦法在實際的寫作中表現戲劇張力,是普遍得見的可惜之處。「有些年輕編劇,寫科幻劇,就喜歡現在流行的大概念,『奈米』、『人工智慧』……等等,但如果對這些概念沒有透徹的實際瞭解,寫出來反而就流於平庸。」廖健行仍然鼓勵,編劇應該多利用田調掌握事實去寫作故事,而不要單以想像描繪。

話鋒一轉,廖健行也承認,有些故事不見得不好,而是題材太大,平台可能還支撐不起來。但以這個面向來看,其實就還是要回到產業環境。「好比古裝劇,現在台灣要做古裝劇真的很困難,因為太久沒人做」,他說,若商業環境有更多資源,可能就能開始開發這類的片型,回到頭來,還是要有更多人願意投入。而其中的癥結點,又是發生在能否先改善故事的品質。

一部戲有好故事,才有好製作

「製作要好,重點還是要把故事說好」,廖健行認為,故事沒有真正的框架,只要能夠確實掌握題材,就有與市場磨合的空間。他強調,「袋鼠計畫」其實並不害怕業界出現競爭者來搶好劇本,「再怎麼樣,我們一年也只有幾部劇的空檔。到頭還是需要大家都投入這個領域,編劇環境才會好。」從做「植劇場」的經驗開始被啟發,廖健行表示,該做的事就是得做,產業要進步,得要慢慢從對的事出發。

談起未來的調整方向,廖健行表示,考慮到網台聯動(網路和電視台同步播出)的實行,配合商業電視台習慣的播出形式,「袋鼠計畫」最初將目標鎖定在 24 集的篇幅。但從推行以來的觀察中,不難發現許多編劇對於短篇幅的故事掌握力較強,若硬要將原有架構伸展至 24 集,對整體可看性來說反而扣分。也因為如此,「袋鼠計畫」也將探索發展 12 集的故事架構,試圖找到另一種方向的發展。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