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影評/《引爆點》:引爆觀眾對《台北物語》的思念

0

引爆點》打著將優良劇本搬上大銀幕、監製陣容之堅強一字排開讓人望嘆,加上金鐘影后、影帝尹馨與吳慷仁,左看右看都像是要直接挑戰年度最佳戲劇片的候選作品。結果實際正片狀況不好到令人咋舌。劇情荒腔走板、邏輯漏洞百出,選角差到難以置信。(內文有劇情內容,請斟酌閱讀)

整部電影基本充滿荒誕的既視感:導演在模仿《全面反擊》(還是全片最後十分鐘是一場美麗的意外,真正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編劇在模仿《名偵探柯南》(只不過《名偵探柯南》有比較合理的劇情和比較到位演出),整部電影看完好像去年造成萬人空巷的 Cult 片神作《台北物語》——質感可能有所提升(畢竟預算是人家的數十倍),台詞卻依然有著「語畢,哄堂大笑」的效果。

只是《台北物語》畢竟是一群沒有任何電影經驗的社會人士,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外,《引爆點》的認真卻讓觀眾認真懷疑人生,必須說整部片的製作並不差,在有質感的製作情況下,更顯得編導美學有多離奇。概念上,本片似乎想要走近年風靡台灣的「類型碰議題,碰出新滋味」路線,藉由法醫與檢察官追查一起離奇的自焚案件,帶出包含石化汙染、官商勾結、環境保育等議題。

只是不知是編劇王莉雯缺乏生活經驗,對懸疑推理類型徹底冷感,或是後續被某些資深製作人恣意修改(筆者怕被自焚不敢指名道姓,想知道請自行谷歌),故事裡的推理元素幾乎是不存在(有誰可以解釋一下,為何法醫可以幾乎是有透視眼般地看出死者身上各種疑點,最後謎底的關鍵卻一直拖到最後二十分鐘才想到)。角色設定可謂奇觀(衛教一下,當你生了重病,你該找的是醫生,不是法醫謝謝),種種轉折也不知所謂(真正是懶人包無敵),幾乎所有的時間與空間,都浪費在塑造一種虛偽做作又空洞的情感上:從男女之情、友情、親情、夥伴情誼,無一可以與觀眾產生共鳴,只產出一句又一句,從「這只是一個測試」、「我只知道,妳對我來說很重要」,到「妳讓我開始恨你了」,看完本片不會很受傷,但如果刻意憋笑可能會笑到內傷。

劇本已經夠糟,選角也像是挖坑給電影跳。吳慷仁可能演出吳慷仁還算差強人意(至少,考慮和他對戲的演員,他肯定不算最差的),但其他人幾乎是清一色的差勁。姚以緹演起檢察官可以媲美隔壁棚的黃仲崑飾演發明家,除了故作姿態與外型外幾乎沒有任何功能,尹馨的選角也讓人錯愕——一名無論口條或外型或扮相都不像漁婦的客家人飾演漁婦,令人嚴重懷疑是被干預,陷演員於不義。而其它諸如藍葦華的縣長、或周群達二十三歲就接下企業董事長大位(筆者不像王老闆數學不好,但簡單減法還是會的)的天才少年兼紅酒愛好者,就算全數換成布袋戲公仔,應該沒有太多人會注意到。至於李劭婕,如果可以不要用李劭婕一貫的演出風格演出充滿李劭婕特質的角色,對觀眾肯定是一大福音。

《引爆點》的問題是否僅僅上述兩點?當然不只。舉凡粗糙的剪接、鬆散的結構、扣除開場五分鐘之外凌亂的調度、隨意的調色、氾濫的置入、過火的配樂等,都有討論與調整的空間,只是與劇本一比,似乎也沒有什麼討論的必要了:一碗生魚片蓋飯假如都散發出魚肉的腥臭,何必在意醋飯的顆粒或溫度呢?

真正費解的是,從優良劇本的加持,到金獎製作人的參與,到拍攝上的基本功,只是拍攝即便有所侷限,仍看得出拍攝團隊的基本用心(和預算),為何要花如此多的資源,拍攝這樣簡直像是偶像劇初稿的故事,才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之處。有層層把關在先,還能交出這樣的作品,不知在議題大於故事的走火入魔、拍攝團隊無能判斷故事好壞、與團隊願意犧牲名譽和未來換取財務回收之間,何者才是最讓人哭笑不得的答案。至於那些願意幫本片背書的「業界友人」,支持《台北物語》的觀眾還可以說把電影當喜劇看,你們的藉口又是什麼呢?

給你最實在的影評與產業真心話!
訂閱電子報:https://goo.gl/forms/IbMtHxvGhOpQL49E2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