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看房屋改造節目。以前很愛看日本的〈全能住宅改造王〉,看到擁擠破舊的老宅被翻修成功,看老太太流著眼淚撫摸嫁妝木櫃改造成桌子,總是跟著鼻酸,那種對人生軌跡的尊重,是很深的體貼。人不是孤單飄蕩地活著,生活中一切的細碎小物,沉默地記錄了我們曾經存在。
但是這兩年我不願再看〈全能住宅改造王〉,一個又一個眷村消失、大埔張藥局被惡意拆除、紹興南村被強拆⋯⋯那些被強迫拆除的房子像一道傷口,顯露台灣人對老屋的殘忍,對歷史的不珍惜,我們彷彿以為老房子拆了就算了,新城市新風貌,何必在意老屋子?何必在意歷史?過去是斷裂的,人活著只有此時此地。
直到最近中華電信MOD的幾個房屋改造節目,再度引起我的興趣。我心中的第一名是加拿大的〈Love It or List It〉(中譯:愛屋買屋大作戰),節目設定很簡單,一對夫妻因為種種原因,比如生了孩子、轉換工作等等,發現原本居住的房子不敷使用,於是製作單位安排一個室內設計師改造舊房子、另一個房屋仲介幫忙找新房子,最後再由屋主決定:是要繼續愛老房子(Love it)?還是賣屋換新(List it)?
通常夫妻中總有一個不願賣房子,她或他總是抗議:「我們當初是這麼地愛這棟房子,我們應該跟房子一起老。」另一個則堅持:「換屋比裝修容易!」在節目中我們可以看見人對「房子」的討論。無論裝修或新屋,屋主總是殷切討論他們對房子的需求、夢想,找尋一間日日相伴的房子。
不知道是否巧合,我常看到屋主願意留下老房子,他們總是:「當初買這間房子,就是因為愛,我希望可以繼續愛下去。」房子經過裝修後,價值當然會翻升,或許原本只能賣六十萬加幣,現在卻可以賣到七十五萬加幣,屋主頂多驚訝地挑眉,卻沒有人說:「趕快換屋賺錢。」他們考慮的是生活,而不是把生活拿去換錢。
另一個讓我著迷的節目是〈You Deserve This House〉(中譯:感恩改造計畫),這是英國的節目,專門秘密為人重新裝修房屋--因為屋主曾幫助過別人,這些人也會投入改造工作,他們一面粉刷牆壁,一面說著感人的故事。有唐氏症弟弟的姐姐,講起初搬到陌生城市,父母又雙雙過世,若不是屋主伸出援手,日子不知道該怎麼過。也有喪偶的阿嬤,要不是同樣喪偶的屋主組成互助團體,不知道何時才能走出悲傷。
這些屋主通常從事公益與社會服務,為了幫助他人,他們自己無暇也無錢照顧房屋,節目的核心概念很簡單:「你值得住好房子。」於是當屋主回到家,會看到舒適又有現代感的房子,而他曾經幫助過的人都齊聚一起用行動表示感謝。節目有句台詞:「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家是心的所在。結尾當然很老梗,總是助人者與受助者哭成一團,哭點非常低的我,也老是跟著哭。
這兩個節目讓我開始思考:擁有一間房子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台灣當然也有房屋節目,介紹室內設計的節目,屋子總是剛裝修好,介紹的重點是天花板左右要切一塊飾板、一進門非得貼塊大理石營造氣氛、要有端景、視覺效果、奢華感⋯⋯我們不知道裡面住著誰,只聽到設計語言。沒有人味的房子,裝潢得再美也只是間樣品屋,根本感動不了人。
而房屋相關節目的另一大宗,就是「財經節目」。幾個財經專家一起討論「何時進場」、「地段要怎麼挑選」、「還可以投資嗎」⋯⋯什麼都談,唯一不談論的,就是「幸福」。
說到底,節目是因應需求而生,在悉心保存老物的日本,珍惜老屋是最重要的;在狂炒房地產的台灣,幸福一點也不重要,生活過的軌跡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房子轉手後可以賺多少錢?我們擁有房屋的價格,卻不擁有最珍貴的價值。房子與生活無關,只與金錢有關。
難道所謂的「房子」,不是要傳子傳孫嗎?不是要安頓身心,讓我們在外面受了委屈,可以躲風避雨嗎?房子最重要的難道不是「人」?因為裡面有生活的氣味,一只杯子、幾本書、一件披在沙發上的小薄毯,讓房子有了生命,有了意義。
台灣房屋節目沒有一絲絲的生活氣味,也沒有傳家的慎重其事,只在乎「投資」、「獲利」、「轉賣」。房子是用來賺錢,不是用來生活的。原來在一開始,我們就捨棄了幸福的可能。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