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競爭激烈的韓國寫出亮眼的電視劇? 讓《浪漫滿屋》的編劇告訴你

0

文/表民秀

KBS《製作人的那些事》/圖翻攝自網路。

我在上課時,經常向夢想成為編劇的學生提問: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編劇?」
「我想成為電視劇編劇。」
「那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電視劇編劇呢?」

聽到這個問題時,學生便答不出來了。事實上,「想成為電視劇編劇」這句話是不可能存在的。假設有個人到化妝品店買化妝品,或是在電子商街買筆記型電腦。就算買一件化妝品,也要購買適合自己膚質的化妝品,除了看成分之外,還要看容器設計,連賣場店員的態度都要看。筆電也是一樣,記憶體的容量、硬碟容量、網路、無線網路、顯示卡甚至鍵盤等都要注意。同樣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電視劇編劇。但要成為能夠成功播出的電視劇編劇,就很困難。

要成為電視劇編劇,有幾條路可走。一種是各位所熟知的,在電視公司公開徵求劇本時提交自己的作品。獲選的作品會以獨幕劇型態播出,那麼就能以新人編劇的姿態出道。每年電視公司公開徵求劇本時,都會收到超過 5 千件以上的作品。要想在只有 5-7 件作品獲選的情況下脫穎而出,簡直比登天還難,還得靠一點運氣呢。

KBS《IRIS 2》/圖翻攝自網路。

我們是為了創造自我獨特的作品而存在,然而在 5 千多件作品當中,很少有人真正敘述自己的故事。其中當然也有人寫的是自傳,但只是單純敘述自己的成長經歷,並非一件作品。這裡所謂「自己的故事」,應該說是編劇自己所相信的、或是自己的視角,像是我怎麼看這件事情,或是我怎麼解讀某個概念。

一般在電視公司公開徵求劇本時,會請幾位導演在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裡閱讀這些作品。當時我就有過疑問,公開徵求劇本的目的,是為了挑選編劇還是作品?然後我自己下了一個結論──公開徵求劇本雖然看起來是挑選劇本,事實上是在挑選編劇。因為作品的重要性,不如寫出這個劇本的編劇。就如同角色不重要,重要的是誰演一樣。實際上,負責審閱劇本的導演們都有自己的導演方式,也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會以各種型態來分析作品。

一般在選拔作品時,有幾個標準:是否具備電視劇的形式?故事結構如何?包括主角在內的劇中人物個性是否鮮明?台詞寫得好不好?創意是否獨樹一格……等等。也就是說,作品會以好幾種標準被分析,只要有其中一項做得好,就可以獲得好成績。10 幾年前,曾經有一件作品一路過關斬將到第 3 階段,此時評審激烈辯論著是否要提交到最後決選階段。此作品是敘述非洲內戰的獨幕劇,內容非常有趣,台詞和整個故事結構都非常傑出,但結果卻被排除在最後決選階段的 12 件作品之外。理由是該作品的內容以獨幕劇的預算,無法製作出來。

MBC《你為我著迷》/圖翻攝自網路。

這裡還有另一個需要考慮的事項:想像力和預算就像兩條永遠沒有交集的平行線。再怎麼有創意、有想像力的作品,如果沒有考慮到預算的話,就無法製作播出。電影雖然也受到預算的限制,但情況比電視劇好一些。舞台劇公演時,雖然受到場所無法移動的空間限制,但卻不像電視劇一樣,受到預算極大的影響。

其實預算的問題,就是能否將作品化為現實的問題。電視劇必須將基礎完全架構在現實上才能開始,必須扎根在現實上,才具有可行性。實際的人物、實際的共識、實際的故事結構、實際的台詞等,必須徹底符合「現實」這個條件。如果人物好、內容好、故事結構好,也很有趣,只因為不切實際,就沒有機會獲選,或製作播出嗎?關於這個問題,我只能回答:「是的!」

設定要自由,展開要切合實際

其實,大部分的人很容易誤解「現實」這個東西,有人會問:「歷史劇和科幻劇都是非現實的,為什麼還能製作播出呢?」雖然前面提過預算的問題,但現實和預算還是有點不一樣。電視劇可以說是最切合實際的一種作品類型。這意味著觀眾把電視劇內容當成了實際存在的現實。那麼在電視劇當中,什麼才算是現實呢?

SBS《咖啡情緣》/圖翻攝自網路。

如剛才所說的,預算是其中最基本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劇裡的切合實際的部分。時代背景設定、人物角色設定等,一切的設定最初都是從虛構開始的。這裡就出現了一個重要關鍵:到哪裡為止是虛構,從哪裡開始是現實?

所有的電視劇都存在著「設定」:假如有這樣的人?假如被放進這樣的情況?假如動物可以像人一樣說話?等等各種設定都是可以存在的,但這些設定全都是虛構的。所謂虛構,就是擁有再多想像力和特異處也無所謂。假設是有獨眼龍存在的國家?所有虛構都是從「假設」這個共通點開始。正如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及《阿凡達》一樣,所有的時空背景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從那之後開始才是問題。情況設定可以是虛構的,裡面的內容卻不能。《阿凡達》的主角,行為舉止必須符合該時代的人才有的樣子;《第五元素》的主角就不會像《阿凡達》主角那樣思考,那樣行動。

在背景、情況和人物的設定當中,最多只能有一樣是虛構的,不能有再多的虛構存在,必須用符合實際的故事來填補。不管劇中主角是歷史人物還是假想的存在,在最初的設定之後,就必須以符合現實的角度思考,必須是有可能是事實的故事,和有可能是實際的情況才行。比起想要看何種類型的電視劇,觀眾們更會以是否切合實際,去觀看電視劇。「哪有那種事?」「哪有那種人?」一旦觀眾開始採取這樣的態度,電視劇便開始走下坡。從最初的背景設定亮相之後,觀眾便不再手下留情,而會採取更嚴格的態度。比起投入劇中內容,觀眾更熱衷於尋找不切實際的部分,這種事情早已司空見慣。

當然,將劇本內容具體化的電視劇製作過程,也就是拍攝和後製剪輯作業中,會盡力將虛構呈現得更接近現實。尤其是導演和演員更會不斷思考:「這種情感存在於現實中嗎?」、「可以這麼想嗎?」但其實最好的方法是,從編劇在編寫劇本時開始,就將現實感包含進去。

對新人編劇來說,最需要的便是自信,這份自信感來自不需要抄襲他人作品、自己就能創作的能力。那簡直就是初生之犢不畏虎,什麼都敢想:「假設機器人跟真人一樣?」、「假設那棵樹會走動?」,如果能從這種小的想像開始,發展到無限大膽的假設,那就太好了。也就是說,「外星人擁有比地球人更高的智慧」這種和別人一樣的想法就算了,要的是「智慧比不上地球人的外星人也可能存在」的這種想法。不要那些資深編劇早就有過的想法,要的是嶄新、恣意的想像。比起大家熟悉的吸血鬼喜歡吸血的故事,也可以想像一個不敢吸血的吸血鬼,或者想要吃熟食的野獸吧?那麼反過來,也可以有想成為動物的人類,或是想像植物一樣生存的人類吧?發揮創意,大膽想像,其後就要完全切合實際。

 製造事件:循序漸進或突如其來

我們的現實生活和製作電視劇是一樣的,我堅信「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現實生活中充滿了突如其來的事情,但不管是什麼事情,只要追究原因,都能找出原因和過程。那麼,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某件事情,究竟算是突如其來的呢?還是原本就計畫好的?啊,我要說的可不是「命運」喔!

KBS《他們的世界》/圖翻攝自網路。

編劇要擁有多重主觀的全方位視角。所謂「全方位視角」,是指以身為創造所有事物的「造物主」角度來看待所有事情,甚至可以把編劇比喻成又名「神」的創造者。這不是說編劇的地位很高,而是說編劇扮演著創造所有人事物的角色。編劇可以決定哪個人物何時生、何時死。如此一來,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出錯。由於編劇知道發生在所有人物身上的事件和心態,就會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製造事件,習慣從過去到現在、兒時到成人。然而,有些事情卻是突如其來發生的。

假設你家門前有塊地,你在那塊地上翻土播種,種子萌芽。接下來視線一轉,看到山。那裡長了很多樹,不是你撒的種子。由於編劇是多重主觀,所以這地方他就會把焦點集中在「直接撒種」這件事情上面,所以事件就呈循序漸進的型態。如此一來,感情也變成了循序漸進。但是,事件可以循序漸進,感情不是循序漸進的情況卻很多。我想告訴各位不要錯過,必須好好研究的,就是不屬於循序漸進的感情。

人間事都是由突如其來的事情所組成,除了我之外的人間事(他人),在我看來全都屬於意料之外的事情。也就是說,從我的立場來看,屬於理所當然的事情,在父母的立場來看,可能就是一個意料之外的衝擊。反之,從子女的立場來看,父母的那種反應出乎自己的意料,感到非常陌生。也就是說,由於編劇都是站在各登場人物的立場來應對,因此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情感,就會十分遲鈍。因此不管在哪種情況,除了說出這句台詞的人物之外的世上,編劇都一直維持著主觀的心態。

KBS《仁順真美麗》/圖翻攝自網路。

當一名編劇維持主觀態度的地方越多,電視劇的結構就越簡單,但內容卻越難。觀眾必須不斷來回於這個人物、那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多了很多理解上的困難。當然,這對於常收看電視劇的老練觀眾而言,反而會成為一種有趣的觀賞經驗。如果編劇可以混用主觀、客觀的態度,那麼觀眾只要跟著編劇的主觀走就行;編劇維持客觀態度的時候,觀眾就能從「主觀疲勞」中稍微放鬆下來。所謂「主觀疲勞」是指以一種主觀的態度,不斷追隨著數十人的心情起伏,所形成的一種疲勞感。隨著編劇的劇情起伏的觀眾們,自然也同樣會感到疲憊。從某方面來看,說不定會覺得厭煩。因此編劇必須兼具主觀和客觀的態度才行。方法為何呢?

有些事情撒下種子之後,就等於埋下了一個個伏筆,就像翻土撒種一樣。而有些事情,就必須以突如其來的方式展開。一般來說,感情就要像撒種,事件就要朝突如其來發生的方向發展。也有可能出現相反的情況:在必須先撒下種子的事件上,卻發生突如其來的感情。就像對這個世上,有些事情是你想知道的,但也有很多事情是你不想知道的一樣。要學著將循序漸進的事情,與突如其來的事情,混合使用才好。這件事很不容易。

事件和情感

對編劇而言,事件和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武器」。當然,台詞寫得好不好、故事夠不夠緊湊、插曲編得好不好、人物創造得好不好,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但如果事件和情感不夠自然,其他東西做得再好,劇本也會顯得漏洞百出。大部分台詞寫得好的編劇們,也很擅長感情描寫。故事結構緊湊的編劇們,都有很好的創意,擅長製造事件。當然,這種區分不是絕對的,也有很多兩者都擅長的編劇。有許多各位聽到名字就知道是誰的編劇們,幾乎在這兩方面都很傑出。那麼,事件和情感究竟該如何運用,相信一定很多人感到好奇。來舉個例子說明:

江南地鐵站街道上。
行經此地的一名年輕男性和一名年輕女性,兩人的肩膀不經意地撞上了。
這算突如其來的事件吧,不算什麼大事。但隨著事件的發生,兩人的反應也出現了。

MBC《你來自哪顆星》/圖翻攝自網路。

我們來製造事件如何?兩人互道抱歉,擦肩而過。男人原本在注意別的事情,不知是否因為肩膀被撞了一下,便開始抽起菸來。女人揉著微疼的肩膀,掏出手機,可能照了一下臉,也可能看一下簡訊或時間。抽菸的男人可能被禁菸取締人員抓到,開始發脾氣。女人邊走邊看手機,肩膀又被別人撞了一下。這次撞得很痛,可能會因此發脾氣吧。這就是「倒楣的一天」。

從這裡您是否感受到情緒呢?男人與女人的個性是否被描繪出來了呢?更進一步,是不是連身上穿的衣服和頭上的髮型,也可以想像一下。影視作品,顧名思義,就是影像——也就是把腦中所想,化為文字之後,再由其他人將這些文字影像化的作業。也就是看了某些文字之後,腦袋裡有了想像,再描繪成畫面,之後再賦予這些場面特定意義的工作。或者,為了賦予該特定意義,也會製造出新的動作和事件。從事件中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再以此類推,衍生出未來的另一個事件。

無論怎麼製造事件,情感還是存在的。這裡所說的情感,是指「所思、所感」。男人和女人對撞到彼此肩膀的想法,所有的行為底下,都有情感存在。也就是說一件作品如果排除掉情感的話,也就不成為作品了。那麼,究竟是事件引發了情感,還是情感導致了事件發生呢?這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難以斷言。只不過我個人認為,應該是情感導致事件發生,因為我是屬於主題型的導演。或許有人會說,是事件引發了情感,哪種看法都好,因為問題重點在於如何好好地穿插事件與情感。

KBS《浪漫滿屋》/圖翻攝自網路。

那麼,編劇是如何穿插事件和情感的呢?答案很簡單,就像基因結構一樣,從情感上不斷製造出事件來,再從事件上不斷引發情感出現。就和我們的人生一樣,一高興就不小心犯錯,犯了錯心情就不好,心情不好的結果,最後可能被抓去警察局。結果原本高興的一天,竟然成為人生最悲慘的一天。

單純只有事件的電視劇只能夠為觀眾帶來解決事件的樂趣,像動作片、恐怖片、推理片皆屬此類。但為了能讓作品大受歡迎,必須一直伴隨著情感,以「事件─情感─事件─情感」的方式,環環相扣。這裡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在事件部分,也要持續讓人稍稍感受到情感,不能只有事件存在。如果是以事件為主的故事,就要輔以情感的感受;反之亦然。如果是以感情為主軸的故事,就要輔以事件,由此提升對事件發生的期待和危機意識。一般的情況,事件歸事件,情感歸情感,非常簡單明瞭。雖然如此,卻顯得過於單純。太單純的話,很快就會變得無聊。這就是事件與情感混合的比例問題。

好的香水,取決於原料調配的深淺和比例。好的故事也需要各種要素調配的深淺和比例。然而,調配是很困難的。只是單純的事件排列,會顯得乏味;太過複雜地描述感情,又很容易疲憊。結果編劇們不僅要懂得自己主觀的心理,連別人的心理也要理解才行。甚至連自己創造出來的角色、人物的心理都要清楚,所以這才難。就像我前面說過的,成為編劇很簡單,但要成為一個作品能在電視台播出的編劇,則很困難。把這一切全都組織起來,寫成電視劇劇本的事情,真的很難,很辛苦。

有這麼一句話:「編劇都是嘔心瀝血地在寫作。」
我想,那些作品目前在電視上播出的知名編劇們,應該都是一樣的吧!


本文摘自《編、導、演!眾人追看的韓劇,就是這樣誕生的!》。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