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屆台北電影節精選片單: 9 部值得進場的國際級影展片

0

文/Pony

第 19 屆台北電影節將於 6/29 – 7/15 舉行,雖去年台北電影節在成年禮(18 年)面臨動蕩,經歷了主席的辭職與改選,拔除了過往重點的焦點城市,也看出台北電影節所呈現的疲乏。而在今年的台北電影節又有哪些值得一看的電影?是重生?還是沿走舊路?本篇將精選 9 部從不同國際影展拿獎或者入圍的作品為主。

《風景》

香港/亞洲稜鏡:香港稜鏡

由香港獨立導演許雅舒執導的《風景》(Pseudo Secular),在台灣已是第 3 次放映(南方影展開幕片、金穗獎)。適逢香港移交政權 20 週年,此次《風景》特別被選入北影的「亞洲稜鏡:香港進行式」單元。長達近 3 小時的《風景》,雖故事開頭仍聚焦在 2014 年香港所發生的雨傘運動,但別於過往電影的憤怒焰氣,《風景》反從運動的疲態開始出發,藉由一位因運動而被捕入獄的學生作為起始,進而反觀傘運前香港社會運動的演變過程。

許雅舒導演藉由虛實交融去審視香港政治的進展,當虛構演員站立於真實社會抗爭現場,抑或模擬過去抗爭鏡頭,中環與舊香港所積累的哀傷與吶喊,也透過歷史資料逐一浮現。《風景》所反射的心境不再是追求香港的未來究竟如何,而是透過歌聲、人物、史料,提醒著香港人做了這麼多,我們究竟得到了什麼?最終還記得了什麼?

《MATA-影像之初》

台灣/台北電影獎紀錄片

今年入圍第 39 屆金穗獎一般組紀錄片,由鄭立明執導的《MATA-影像之初》(MATA – the Island’s Gaze),本片藉由 1871 年曾到台灣考察,蘇格蘭攝影師約翰‧湯姆生所拍懾的相片,回顧早期台灣及西拉雅族人的文化。MATA,意即「眼睛」,也運用這元素,化作相機、攝影機、望遠鏡,圓孔式的觀察歷史,如同像《西洋鏡》般,因中西文化的好奇與交流,在觀看的同時也留存那消逝的文明/語言。

此片在影像上似於《日曜日式散步者》的類戲劇實驗的歷史陳述,將文本記載的史料影像化,《MATA─影像之初》則以光的三原色─紅綠藍,交織過去,也顯影在現今社會裡,更牽連到西拉族正名、獵人打獵等議題,更凸顯原住民於島嶼上的失語與迷茫。

《來自爪哇的女人》

印尼/亞洲稜鏡

由跨足劇場和電影兩界的資深導演嘎林努戈羅(Garin NUGROHO)執導的印尼電影《來自爪哇的女人》(A Woman from Java),以名為亞伊的女人作為起始,影像中的運動鏡頭皆以亞伊作為聚焦,撇除外在的抗爭,只凝聚於她的口語和故事,清晰反射出印尼政治的演變進程。從荷蘭殖民、信仰衝突的社會沿革,影響她個人婚姻生活的選擇,到外界對她的看法和鄙視。電影藉由舞台劇式的單一封閉空間,展開對話上的激烈交鋒,始終不展開電影中另一面牆,而是讓觀眾身在其中直視亞伊的變化。亞伊也不再是一位印尼女人的身份,而正正是一個印尼本身。

《夜巡人間》

印度/亞洲稜鏡

由印度導演山納.庫瑪.薩希哈蘭(Sanal Kumar SASIDHARAN)執導的電影《夜巡人間》(Sexy Durga),於年初鹿特丹影展獲得最高榮譽金虎獎,同樣入選於今年的「亞洲稜鏡」單元。《夜巡人間》透過虛構劇情和真實紀錄祭典的雙重敘事,以「Durga」(印度難近母之名/片中女主角名字)的雙關之意,將神格與人性交融為一體,讓女性神明以微服出巡方式,卻走進險惡厭女的印度黑暗社會。

《夜巡人間》在戲劇支線上以手持影像持續,它讓人物對話呈現毫無指向性的交談,卻利用一次次的重複循環—出和入,慢慢透視與擴大印度社會面對女性的輕佻與挑弄。另一方面,藉由劇情與紀錄的交叉對比,也展現出印度社會下「崇神」和「厭女」的外皮內裏。

《國王外出中》

比利時、荷蘭、保加利亞/感官嘉年華

曾入選進威尼斯影展的《國王外出中》(King of the Belgians),由比利時雙導演彼得布洛森(Peter BROSENS)、潔西卡伍德沃斯(Jessica WOODWORTH)組合,所合作的第 4 部長片。過往《第五個季節》(The Fifth Season)、《淚之高原》(Altiplano)、《幻之草原》(Khadak)等電影中,都能看出這對組合藉由末世蒼涼的絕望景象,如缺水斷糧、拆遷搬移、生死無常等情節,最終藉由人性貪婪,誘導出荒謬無可挽回的人倫悲劇。

然而,此次在《國王外出中》並非如往常風格。故事描述比利時國王在出訪土耳其時,卻遇上境內瓦隆區宣布獨立,而飛機也因天災停飛,國王只好假扮平民,展開一場冒險式的返國之旅。有別於過往的絕望,反倒運用偽紀錄片的虛實交織,以幽默風格去透視歐盟歷史,與調侃現今比利時政治局勢,甚至藉以拍攝者的主觀持機角度,去審思影片與觀眾的距離。

《鳥人秘境》

葡萄牙、法國、巴西/作者視角

曾憑藉《罪美女人》、《再見澳門》等片在第 17 屆台北電影節焦點城市:里斯本展映,葡萄牙導演朱奧.佩德洛.羅德利蓋斯(João Pedro RODRIGUES),此次帶著新片《鳥人祕境》(The Ornithologist)回歸。故事講述一名無神論的鳥類學家費南多,沿著溪流而下卻意外被沖走,而被兩名前往朝聖的中國女孩救起,隨後走入神秘黑暗叢林,遇上一連串奇異事件。

《鳥人祕境》游移於虛實夢境與情感,也讓幻想漸漸取代現實,從文明邊界墮入神秘的叢林祕境,劇中更交織宗教信仰、科學實驗等元素,以大量隱喻打造出一則曖昧十足、富含同性情慾的驚世寓言,帶領觀眾再做一場猶如阿比查邦的《熱帶幻夢》。本片也藉由詭異的怪奇,便一舉獲得第 69 屆瑞士盧卡諾影展最佳導演。

《詩人的漫長返鄉》

印尼/未來之光:東南亞新勢力

雖拔除了焦點城市,但本屆台北電影節將整體包裝成一個焦點地域,今年主要致力於在東南亞電影的發掘,此次也特別於聚集新導演的未來之光單元裡,開設另一個「未來之光:東南亞新勢力」的重點觀察。

詩人的漫長返鄉》(Solo, Solitude)講述 1996 年印尼政府在新政迫害下,一位聲援反政府的詩人——維吉圖庫爾(Wiji THUKUL),為躲避警察追捕,而展開離鄉逃亡的故事。雖以政治氛圍為背影,但電影並無針對太多政治迫害事件作描述,反撇除激烈的抗爭,悄悄地做出一場對政權的反抗與指控。透過似於阿比查邦、蔡明亮的獨特電影語言,在沉靜的影像下,顯露維吉圖庫爾隻身離鄉背井的的思鄉情緒,同時也面臨政權垮台前的不安與惶恐。本片為印尼導演約瑟.安基.紐安(Yosep Anggi NOEN)的第 2 部長片作品。

《我等行過阿特拉斯的幽谷》

卡達、摩洛哥、西班牙、法國/國際新導演競賽

除了台北電影獎之外,台北電影節另一重頭戲則是關注新導演作品的「國際新導演競賽」。此次陣容十分堅強,選入來自各大影展的得獎常客,舉凡柏林影展、坎城影展、日舞影展等,最終嚴選 12 部世界新導演作品,將在本競賽中一決高下。

榮獲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大獎的《我等行過阿特拉斯的幽谷》(Mimosas),故事主軸敘述接下遺體送返鄉任務的兩名混混,在虔誠信仰者隊伍加入後,而展開一連串奇幻且神祕的變化。看似一場漫漫長路的公路之行,電影以似於宗教版的《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結合《路邊野餐》的囈語展現,透過帶有神祕氣息的華麗視覺,從宗教信仰下直搗於心靈視窗。在多層涵義下的隱喻與對照,最終透露出人性曙光,也帶給觀眾對於信仰的精神沉思。

《孩子不懼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

中國/國際新導演競賽

由中國獨立導演榮光榮所執導的《孩子不懼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Children Are Not Afraid of Death, Children Are Afraid of Ghosts),於今年鹿特丹影展展映後,造成不小的討論度。以 2015 年 6 月再傳畢節四兄妹自殺事件做為基底,不僅打動榮光榮拍攝此片的念頭,《孩子不懼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也以(偽)紀錄片之姿,成就一部帶有社會隱喻的影像敘事詩。

《孩子不懼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的紀錄形式看似私密,卻反從農村小事件延伸出巨大的中國社會議題,透過單以手機長驅直入進農村的核心,貧窮兒童的凝視、暴力的接踵而至, 環環相扣這條人性滅絕的生命絕路。本片不但打破虛實界線,透過孩童的孤立與弱小,感受異常巨大國度的恐懼深淵,讓農村社會與現實無奈交互詰問,也重新定義了電影藝術和影像紀錄的邊界。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