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裏挾」是最近中國在討論影視作品的資金與製作方式的熱門關鍵字,因為 IP 劇的蓬勃發展,讓經典作品與名不見經傳的作品接連搬上銀幕,可怎樣能夠收穫最大利益?除了行銷以外,就是口碑發酵了。
2 年前,接連以 《瑯琊榜》和《偽裝者》豎立招牌的「正午陽光」影視,以侯鴻亮、孔笙和李雪為主的鐵三角製作團隊,接連推出知名 IP 改編作品包含 《他來了,請閉眼》和《鬼吹燈之精絕古城》等作品,都獲得了相當不錯的評價。但是在今年隨著製作產量增加與製作籌備期的縮短,不免令人打起問號。
國產劇早已形成一條收視鄙視鏈,良心劇收視不如話題劇、話題劇收視不如流量劇,收視並非決定勝負的唯一標準,但畢竟是最現實的考量,如果口碑換不來收視,良心得不到觀眾的認可,那麼國產良心劇注定越來越少。——中國劇評人「肥羅大電影」
今年「正午陽光」影視連續推出《外科風雲》和《歡樂頌 2》,前者雖然在開播之初因為專業性而備受質疑,影響了豆瓣上的評分,但在播畢之後整體評價也有 7.5 分的水準;但是,後者就沒這麼樂觀了,在播出過半集數的《歡樂頌 2》評價則落在 5.2 分,相較於第一季整整下滑 2 分,除了讓人跌破眼鏡之外,這也讓人對接下來預計上檔的《琅琊榜之風起長林》感到憂心。難道是第 2 季難以突破第 1 季好評的魔咒再現嗎?
《歡樂頌》書分 3 冊,作者阿耐主業是財經從業人員,最常被推崇的是描述中國改革開放後的 30 年來,關於社會、經濟、生活變遷歷史的《大江東去》,這同時是第 1 部獲得中國廣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網路小說。在豐厚的財經與社會觀察的底蘊之下,推出的《歡樂頌》講述在上海居大不易社會,透過同一樓層住戶的不同生活背景和個性,剖析這層樓的微型社會。
劇中的人物設定,同時也是這個社會的小小縮影:有著當著高級白領的資優生海歸派,自也有著不學無術在海外混文憑的富二代;有汲汲營營於生活同時擔心家庭和未來的公司職員,也有著剛踏入社會盲目尋找方向以及積極尋找定位的新鮮人。除了外在社會環境,各自的家庭組成和觀念以及彼此間的連結,更有著極大的不同,也因此可以讓許多人在角色當中找到相對應投射的影子。
第 1 季的《歡樂頌》著重在於每個人物的人設背景陳述,因此在獲取觀眾共鳴上,更明顯地成為這部作品熱門的關鍵因素。來到第 2 季之後,原本被強化的歡樂五美的連結,變得較為薄弱,然後著重在於在於每個主角們各自的戀愛觀、自我認同和社會價值觀。
在第 2 季當中,少了對各人物的鋪墊敘述、直奔主題的同時,也把常見的婆媳問題、家產爭奪、社會階級與文化教育等,透過各個角色不同的遭遇來進行像是灑狗血般地一一陳述。原本被認為是一部不瑪麗蘇的作品,卻因為過於現實的題材,開始會讓抱有夢幻憧憬的人覺得幻滅,也因為其中常常會用到強烈的物質與觀念對比,讓心理投射的感覺不再像第 1 季那般來的親切。可是當中所討論的議題,也中肯地打中現在年輕人所會遇到的矛盾。
中國現今的適婚單身人口有 2 億人,約占了整體人口總數的 15%,當中除了男女比例失衡,不婚的原因還有著經濟狀態評估以及對婚姻觀念的改變;台灣 30 歲以上的單身人口 559 萬,全台灣更有超過一半比例是單身人口。2014 年的時候御姊愛寫的一篇〈她們,為什麼一直單身〉在一個月內有 55 萬人次的點閱率,這些現象也顯示出社會的風氣在改變,更主要的原因是在於除了考慮茶米油鹽之外,更多人對於精神層面的感情生活更有所要求。
為此,《歡樂頌》的招商,也開始根據角色特性尋求相對應可以置入性行銷的廠商。由於第 1 季播映時,尚不是熱門作品,在製作前期的招商可以說是困難重重與冷清,反觀第 2 季的廣告廠商就是第 1 季的 2 倍,有超過 50 個廠商投入,甚至因此被許多觀眾反應灌水的劇情幾乎都被廣告所承包。此外,《歡樂頌》單是置入性行銷就有 5000 萬人民幣收入,還不包含每集 800 萬人民幣的版權費,合計 55 集的作品就讓「正午陽光」進帳 4 億人民幣。這般的現象,過去多出現在韓劇製作當中,現在也成為陸劇製作的基本,並且也成了中國製造都市劇的里程碑。
高資金挹注所打造的作品已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尤其都市劇的作品,更會因為時代感而有許多的廠商進行置入性行銷,在製作成本的提高保障了畫面的質感。可是如何在市場與作品完整呈現之間協調出鏡比例,而不造成喧賓奪主的效果,則是成為了現在各劇組間需要燒腦頭疼思考的關鍵因素。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