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影評/Netflix《戰爭機器》:立意甚佳但深陷泥沼的反戰啟示錄

0

布萊德彼特自製自演、《生存法則》導演大衛米奇歐最新作品《戰爭機器》以戲謔的手法,探討阿富汗戰爭的荒謬與徒勞無功,然而電影所設定的風格與題材(以及米奇歐本身的風格)始終格格不入,立意甚佳但調性混亂,讓本片多數時候既不是喜劇,也不是驚悚片,而是介於 2 者之間,有些枯燥、有些莞爾、有些悲哀的一團混亂——正如本片試圖要探討的這場戰爭。

靈感取自真實事件,《戰爭機器》男主角葛倫麥馬洪將軍於 2009 年受命擔任阿富汗聯軍總指揮官,但當遠大理想與空洞口號蓋過了戰事的複雜,原本預期是撤軍的序幕,漸漸成為更大更難以收拾的黑洞。

反恐戰爭向來都不是容易處理的題材(看看從 911 至今,針對此一題材的出色作品是如此少見,便可窺知一二),而米奇歐更選了一個難上加難的手法:用一種誇大的、荒誕的、笑鬧的調性,面對荒誕到難以置信的現實。但即便米奇歐是一名出色的劇情片導演(至少,《生存法則》與第 2 部電影《絕命正義》皆頗有可觀),喜劇節奏絕非其強項,讓電影的前一個小時每分每秒都是煎熬。

絕大多數時候,米奇歐只是理所當然地把各種衝突,用最平鋪直述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不管是惡搞的(如第一次遇到阿富汗總統的橋段)、諷刺的(探討選舉正當性的橋段)、戲謔的(將軍的視訊通話),佐以過於正經嚴肅的旁白,通通糊成一團塞給觀眾,讓內容與手法出現無法平衡的斷裂,完全無法理解選擇此一風格邏輯何在。

或許也是理解到自己的侷限,在過了一小時後,米奇歐漸漸放棄了搞笑的意圖,扣除一、兩幕(一段散發濃濃悲傷的臥房對話)外開始往嚴肅的劇情片靠攏,以現實的悲劇和無力感作結。在這部分布萊德彼特的演出也好上許多,從一開始不知道從哪部柯恩兄弟電影跑錯棚跑進來的角色(電影的調性也像是失敗至極的柯恩兄弟模仿作),漸漸表露出發自內心的挫折感,加上雷利史考特慣常合作的攝影師達魯休沃爾斯基寂寥大器的畫面,為電影做出一個寧靜沈重的結局。可惜的是,到這個節點,電影也過了修正的機會:漫無目的的敘事,一群演技出色但無事可做的演員,讓電影雖然不到全然失敗,卻也徒勞無功。

一部電影的好壞與演員陣容或拍攝預算無關,一如電影開場的 LOGO 是華納、環球或 Netflix 與實際成品無涉(除非出現的是 Annapurna Pictures 的那個 A,是的話品質可以放心許多)。《戰爭機器》或許在上映因為其 Netflix 發行的背景而備受矚目,但終究,電影拍攝的結果才是一切。而即使「布萊德彼特主演、大衛米奇歐執導,預算高達 7000 萬的 Netflix 電影」聽起來無比吸引人,結果恐怕與「解放阿富汗並殺光所有的恐怖份子以帶來民主自由法治」的結果差不了多少。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