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戲太多、時間太少——細數美劇強勢回歸五大趨勢」一文裡,筆者試圖討論崛起中的美劇趨勢,強調今日美劇已成為真正擁有原創內容與創意核心的發電機。但在這個優質戲劇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出現的時代,究竟頻道與頻道,戲劇與戲劇間,有哪些題材類型,可供時間有限的觀眾整體挑選?哪些影集看似角色故事大不相同,實際上卻有著接近的DNA?
本文為讀者歸類出今日美劇的類型板塊,有些是日正當中,有些為明日之星,但無論在個人娛樂或得獎觀測上皆有可觀。新劇蓄勢待發、經典推陳出新的秋季,影集彼此之間有何共通點?
1. 不怕你偷窺!自傳式題材大行其道
自開播以來,由脫口秀明星路易斯C.K. (Louis C.K.)所創造的《路易不容易》(Louie)始終在喜劇觀眾心中有著獨特份量。延續過去由《歡樂單身派對》所建立的喜劇演員半自傳劇情傳統,《路易不容易》透過時而詼諧、時而誇張、時而超現實,時而感人肺腑的各式手法,探討路易斯 C.K. (Louis C.K.)的劇中化身「路易C.K. (Louie C.K.)」,在四十歲離婚後,與前妻共同撫養兩個女兒,並努力經營其脫口秀事業的生活點滴。
不難想像,這齣劇其實也可視為路易斯C.K.對自己人生的反思,從愛情到育兒到紐約行居甚至宗教信仰與死亡,賣的不是別的,正是路易C.K.這個人,以及他所看見與經歷的世界。
過去並非沒有類似的半自傳題材影集。除《歡樂單身派對》之外,該劇的共同創作人之一賴瑞‧大衛(Larry David),自2000至今,已透過八季逾八十集的《人生如戲》(Curb Your Enthusiasm),探討人生中無數屈辱與不公。但隨著《路易不容易》在口碑上橫掃近年電視獎項喜劇類相關討論,無數優秀的喜劇演員亦開始蠢蠢欲動。這其中,與路易C.K.有些瑜亮情節的馬克‧邁隆(Marc Maron),便推出了同樣主打自身故事的《Maron》,情節亦以日常工作與觀察為主。澳洲脫口秀演員吉姆‧傑佛瑞(Jim Jefferies),在2012年推出《做個好人》(Legit),同樣是喜劇演員的奮鬥成名故事;今年秋季,週末夜現場的寫手兼喜劇演員約翰‧穆蘭尼(John Mulaney[viii]),則準備推出同名喜劇影集《Mulaney》,講的不是別的,正是某個同名同姓同背景的喜劇演員力爭上游的努力。甚至去年意圖重出江湖的喜劇演員 米高福克斯(Michael J. Fox),亦在本身的新作《The Michael J. Fox Show》裡,將他罹患帕金森氏症的事實做為重點劇情設定。若你有某個特別喜歡的喜劇演員,搞不好過一兩季,也可以在小螢幕看見他(她)的人生故事。
2. 是影集是文學,傻傻分不清楚
若只靠演員個人魅力,《路易不容易》勢必難以取得今日的經典地位。本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被視為過去幾年美國實驗性最強、最前衛也最具敘事野心的影集。在《路易不容易》裡,路易C.K.擁有幾乎是前所未有的控制權,從題材選擇到編劇到演出到執導甚至剪接,他個人完全定義了這齣劇的內容,電視台只負責播出而無法干涉其創作,甚至在播出前連究竟各集內容是什麼都無從知曉。路易C.K.絕對自由大量實驗敘事方式與劇情,讓影集不再只是影集,近似於短篇小說,每集《路易不容易》無論基調或故事都與大不相同,高水準拍攝與故事考驗觀眾與影評對於影集的認知。
《路易不容易》這種高度個人化與風格化的敘事,深深影響著近期的影集內容。同樣評價優異的《女孩我最大》(Girls)就在很多地方與《路易不容易》有著諸多雷同:同樣是創作人自編自導自製自演,同樣與創作人背景息息相關,帶著自傳色彩(觀眾不難把《女孩我最大》第一季裡頭,女主角漢娜的人生焦慮,視為創作人莉娜‧丹恩的私密告解)、同樣在敘事內容與形式上自由地實驗各種可能。第二季的「One Man’s Trash」一集廣被視為向《路易不容易》致敬之作。HBO的同志影集《尋》(Looking)隨性自由的敘事性格,比起影集更近似於散文;日舞的《昭雪》(Rectify)和HBO的《末世餘生》(The Leftovers),則給人長篇小說緩緩開展之感。進入2014年秋季,野心勃勃的《The Affair》意圖用影集形式交錯男女視角,抽絲剝繭探討婚外情的各種面向,是小說風敘事的最新據點。
電視乃是節目總監(Showrunner)的世界,但隨著電影導演轉戰小螢幕,電影的形式風格化亦開始滲透影集圈,緩緩產生質變。舉凡前述的《尋》、HBO的《無間警探》,以及日舞頻道的《謎湖之巔》(Top of the Lake),皆受益於電影導演的高度參與,《無間警探》更是罕見地由同一位導演執導整季,給予影集少有的視覺震撼,一顆長達八分鐘的一鏡到底槍戰鏡頭,被視為2014年最突出的小螢幕表現。此外,FX的《冰血暴》(Fargo),明顯可感受到創作人對柯恩兄弟原作的熱愛,從對白到影像風格到敘事皆滿載原作印記,《雙面人魔》則以小螢幕格局,做出連大銀幕都相對少見的視覺與聽覺奇觀。
3. 異性戀男性退流行了辣
21世紀前十年,所謂優質美劇主要由《黑道家族》、《廣告狂人》與《絕命毒師》所代表的男性反英雄為主,而隨著上述影集的完結,下一個十年有望由女性為主視角取得領先。
2013年,與《紙牌屋》、《發展受阻》同時登場的《女子監獄》,意外成為Netflix自製影集口碑最旺、評價最高的一齣,第一季即在艾美獎獲得包含最佳喜劇類影集提名等佳績。比起較為接近文青族群的《女孩我最大》,《女子監獄》在敘事上野心十足,橫跨各種族群與性向,亦莊亦諧探討女性在現今司法系統與社會所面臨的種種困境與不平等對待。
除了《女子監獄》,年初的《Broad City》,描述兩個魯蛇少女,在笑聲中捕捉看似虛擲青春卻又無比自在美好的花樣年華;暑期美劇壓軸的《古戰場傳奇》(Outlander)則顛覆傳統奇幻類型中男女的刻板印象,改編自同名小說的影集,透過穿越劇框架,檢視勇敢獨立的現代女性如何在充滿性別歧視與不利女性律法的古蘇格蘭,靠著專業與膽識闖蕩冒險。而今年秋季,除了《國務卿夫人》(Madam Secretary)和《State of Affairs》這兩齣以有權有勢女性(前者是國務卿,後者是女性分析師與女總統)為主的新劇外,改編自委內瑞拉電視劇的《Jane the Virgin》,更把版圖擴展到邁阿密的拉丁裔女性,講述虔誠信仰天主教的十六歲少女 Jane 因意外懷孕所帶出的一連串事件。
女性視角並不是多元性別唯一切入點。前段所提及的《尋》,結合絕美視覺與細膩故事,述說一群男同志的愛情故事,其中一集感動人心宛若同志版《愛在日落巴黎時》;備受矚目的亞瑪遜網站自製影集新一彈《透明家庭》(Transparent),則重心放在一個準備遲暮之年接受變性手術的父親上,大膽設定在性別議題探討上是一大突破。
4. 奇幻劇與超級英雄持續盛行
短短數年內,《陰屍路》與《冰與火之歌》已成為小螢幕觀眾數最多的兩齣大作,前者是有線頻道歷史上最高收視人口的紀錄保持人,後者則獲得「被盜版下載最多次」這個不知道該高興還是難過的殊榮(?)⋯⋯前段提到《古戰場傳奇》的女性意識,但於此之外,該劇在收視方面的表現亦不容小覷,第一集便有五百萬人次的首週收看記錄。
或許是受到大銀幕趨勢的影響,以奇幻為主的題材,在小螢幕也日漸受到歡迎。除了上述三齣劇的搶眼表現外,每季重開機的《美國恐怖故事》亦是廣為人知的收視保證;混合斷頭谷傳說、神怪故事與美國歷史的《沉睡谷》則被視為2013年最讓人驚喜的新劇,本月底的第二季首映,是(包含筆者在內)許多人心中最重要的電視盛事。此外,《童話鎮》或《格林》,皆為所屬電視台帶來穩定收視,今年暑假的《英國恐怖故事》(Penny Dreadful)與《血族》(The Strain)則分別獲得續約第二季肯定,電視馬鈴薯完全擺脫不了各式神怪傳奇了。
說到奇幻劇,怎能忘記同為大製作保證的超級英雄系列?過去已有《超人前傳》,近年除了第二季蓄勢待發的《神盾局特工》,以及在小螢幕複製蝙蝠俠故事大獲成功的《綠箭俠》,進入今年秋季,則有試播集大受好評的《綠箭俠》衍生劇《閃電俠》、《驅魔神探:康斯坦丁》(Constantine)影集版、以高登局長(Commissioner Gordon)過去為主的蝙蝠俠前傳影集《高譚市》,超級英雄完全制霸今年秋季美劇話題。未來還有漫威的《卡特探員》(Agent Carter)系列,Netflix的《夜魔俠》(Daredevil)、CBS宣布準備開拍的《Supergirl》,無論在電影院或電視前,超級英雄恐怕都是無所不在(這世界到底是多需要被拯救?)。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