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不少文章中都有提到,因為電視收看者年齡層提高,年輕觀眾的收視習慣多倚賴網路多頻,導致電視劇為了帳面的收視率,不得不繼續搬演中老年人所認同的道德價值觀,不但顯得過時、守舊、保守,更在劇情設計或狗血點上幾乎千篇一律(所以像「明星花露水」這種哏好像應該獎勵它的創新⋯⋯),因為抓不到年輕族群或多元口味,只好一味討好原本的電視觀眾,一再上演過去已經用過且證明受歡迎的戲碼,每年除了少數幾部時代劇外(一年大概真的只有不到三部),不管是鄉土劇或偶像劇幾乎都掉在這個窠臼中難以自拔。
今年隨著網飛和愛奇藝繼 LINE TV 後正式來台,台灣本土的影音平台 LiTV、Vidol、四季等也陸續上線,終於讓台灣網路戲劇重見生機,除了不墨守陳規的好戲有機會在線上平台以點擊率證明自己的價值外,幾家影音平台的原生網路劇動向更是值得關注,看它們在跳脫電視思維後是否能走出不一樣的路,無疑是為台劇診脈的重要切入點。
除了入台稍久的 LINE TV 外,已有網路自製內容的影音平台目前只有三立的 Vidol,數量尚少,所以也會把一些影音平台外零星的網路原生劇納入討論。
(延伸閱讀:〈專訪三立行動媒體部副總林慧珍/Vidol 專攻偶像劇 打造粉絲經濟〉〈專訪 LiTV 董事長錢大衛/以「豬哥亮」穩固疆土 「在地化」是 OTT 關鍵〉)
零星網路原生劇:《老闆沒說的事》《 Mr. Bartender 》
在影音平台正式出現前,台灣亦有不少年輕創作能量試圖尋找出口,除了先前已專題介紹過、後來幾季成功「反攻大陸」的《 PM10-AM03 》外,也有壹電視的《老闆沒說的事》和一直堅持到現在還在為第二季募資的《 Mr. Bartender 》等,雖然作為戲劇它們都完全不及格,但這兩部策略上各有值得注目的地方,所以特別拉出來看。
《老闆沒說的事》策略非常清楚,它以台灣缺乏的職場劇題材切入,以單集不到十分鐘、類情境喜劇的形式和誇張的喜劇式演出迎戰,企圖把網路 KUSO 惡搞的元素融進戲劇。坦白說從策略上來看是沒有錯的,甚至跟現在中國網路劇充滿笑哏、不重視整體架構的傾向相合,但演員和拍攝的水準都完全不夠,網路式的 KUSO 表演和戲劇完全融不起來,要能看完一集都十分不容易,更別說要讓人笑得出來。
《 Mr. Bartender 》是另一個有趣但失敗的嘗試,由年輕人自導自編的《 Mr. Bartender 》和日本漫畫《王牌酒保》結構相類,每集以一個客人與一杯酒作為議題,談人生道理。編導明顯意識到台劇與現實脫節,希望藉由對話傳達出真實情況,比如年輕人的困境等,但可怕的是年輕編導明顯缺乏人生經驗和自覺,整部戲幾乎不成其為戲,只是誇誇其談一堆莫名其妙又矯揉造作的道理,令人 30 秒就忍不住翻白眼。
不過《 Mr. Bartender 》完全只聽聲音就知道在演什麼的策略其實十分有趣,符合網路使用多頻的習慣,也許可以作為一個借鏡。這劇畫面精美、配樂好聽、後製也不差,但奇爛無比的劇本和對白,再度證明網路劇不是只要想法就可以,編導的軟實力要能把一個不錯的概念落實到執行,需要更多的經驗與多元的合作。
LINE TV 合作網路劇:《迷徒·Claire 》《我的鬼基友》和《舞吧舞吧在一起》
LINE TV 無疑是現在台灣網路影音平台中最重視獨家網路內容的一個,而且顯然經過嚴格挑選,在 LINE TV 上獨家播映的網路劇,從質感、卡司、題材到實際執行成果都在水準之上,基本上跟一般網路原生戲劇完全不在同一個等級。
《迷徒·Claire 》是目前台灣少數純網路播映的戲劇,由李毓芬和修楷杰主演,直探娛樂圈職場現實。《迷徒·Claire 》不但職場劇的部分比一般台劇寫實許多,女主角克萊兒更大概是台劇中唯一一個有事業企圖心且為了達到目的有時也會耍些手段(還沒有到不擇手段)的女主角。播出第一季之後,雖然反應有些不上不下,但質感和口碑還算可以,目前正在籌拍第二季。
除了《迷徒·Claire 》外,《我的鬼基友》和《舞吧舞吧在一起》各自有在衛視中文台和三立播出,但首播都是放在 LINE TV,主要還是以網路觀眾作為第一線市場,尤其《我的鬼基友》主戰場完全是在兩岸網路平台,所以一併納入網路劇的討論。
《我的鬼基友》是少數能在網路口味與偶像劇間取得平衡的佳作,從宅男文化、靈異元素、動漫式特效到偶像劇式三角關係,《我的鬼基友》非常成功地融合年輕族群與網路口味,又延續偶像劇好看的公式核心,取得兩邊的平衡。《我的鬼基友》以不遜色於電視劇的演員卡司、演出與拍攝水平,融入元素炒出頗具新意的菜,可說是目前台灣網路劇最成功的案例。結尾更巧妙地利用偶像劇三角元素的懸念,既是個完整的偶像劇結局,又有些拍攝第二季的空間。
《舞吧舞吧在一起》雖仍是三立華劇系列,但一方面找來金鐘導演廖士涵執導,二方面大膽先在網路首播,三方面挑戰娛樂圈題材與多線敘事,都還是徵顯出劇本身力求突破的企圖心。不過終究在三立偶像劇既有的包袱下,《舞》劇有點舞不太起來,光是配合電視播出長達 90 分鐘、16 集的長度,和三立公式既有的某些割捨不下的橋段,幾乎把《舞》劇卡得死死的,能夠發揮新題材新元素的空間實在不是那麼多;加上第一次擔任長劇女主角的魏如昀表現也不是很理想,即使鄒承恩演出極出色,亦無法獨木撐起全劇的厚度。明明有夠多的角色,卻沒有在尾聲留下第二季的伏筆,也證明全劇操作手法還是不夠網路化,像這樣已積累一些實力的劇,非常適合第二季移轉到其他角色作開展,以三立的雄厚資本操作續季也不難,但他們卻兩手一攤放棄了,實在很可惜。最終有些顧此失彼的《舞》劇在網路和電視都表現平平,只希望三立下次類似的合作企劃可以再進化。
影音平台自製劇 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同樂會》《青春自拍團》
搶頭香推出影音平台自製劇的還是 LINE TV,《同樂會》的卡司和《迷徒·Claire 》一樣由少數已有名氣的明星搭配新人演員,平實自然的設定讓它有個很不錯的開頭,角色設定貼近現實,又讓一直無法在電視正式出現的同志情侶登場,令人對它充滿期待。不過不曉得是否因為台灣電視劇長期被詬病脫離現實,《同樂會》的「寫實」幾乎寫實到平淡的地步,沒有太多起伏也沒有太多角色發揮空間,只一直在愛情、親情上等可預期的衝突打轉。
也因為沒有明確的主線,第一季 15 集結尾其實也只是一個休止符,看後面要斷要續都是可以的,整體極接近美劇的操作,作為第一季把基本架構先舖出來,後續如要繼續操作可能可以再修正,但因為反應平平,目前看不出有沒有要續第二季。如果有第二季的話,怎麼讓角色不只有首集的設定,可以更多面向更有豐富血肉,即使是生活化的衝突,也不能每次都長得一樣,絕對是對編劇最大的考驗。
Vidol 上線後第一個推出的自製戲劇概念還算有趣,以《青春自拍團》作為系列名,每一部只有短短 5 集,每集 10 分鐘——對,也就是它每一部(或每一季)其實總長也不過 60 分鐘,只不過相當於一集台灣電視劇。而統攝全劇既是以「青春」為名,它就聚焦在大學生的生活裡,首季女主角啟用了網路紅人阿喜,搭配其他三立演員班底演出。不過可能因為劇本身實在普普通通,影音平台本身又太難用,沒有引發太多討論,第二季就回歸用起三立的老班底。
《青春自拍團》目前兩季犯了和《同樂會》一樣的問題:為求貼近現實生活,讓戲變得有點無聊難看,一切都太可預期。不過在操作上以系列名作為統攝,每集都可以在同一個校園、類似場景完成拍攝,劇情也大同小異,反倒讓它有點有限影集的輪廓,就看後面能否繼續修正、越變越好了。(還有平台也是,平台真的有夠難用,拜託快改版吧!)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