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康熙」開「奇葩」 看蔡康永中國綜藝節目的背後價值

0

文/周與然

4_640_400

上週,愛奇藝《奇葩說》第三季播畢。本季網路播放量逾 5 億,三季總播放量逾 16 億,《奇葩說》話題微博閱讀量逾 32.3 億。《奇葩說》不僅是中國網路綜藝中最受矚目,更是管窺其新興網路世代文化的絕佳範例。這一季的《奇葩說》導師陣容送走金星迎回高曉松,也是蔡康永在結束《康熙來了》後第一個主持的節目。節目前期因引入新人、賽制改革等嘗試而差強人意,但總體而言漸入佳境。值第三季播畢之際,漫談一些對於節目三季以來的觀感與隨想。

《奇葩說》誕生之初乍看新奇,其實是復甦中國電視辯論傳統。1993 年央視播出「舌戰獅城」國際大專辯論賽(「國辯」),成為影響一代人的全民盛事。當年「舌戰獅城」與如今《奇葩說》的爆紅,大概都可一言以蔽之,那便是「大開眼界」。深究起來,前者挾西方二元對立的激烈修辭思辨,衝擊根植陰陽和諧而崇尚明哲保身,迴避原則衝突的中國傳統認知,後者更是跳脫了官方電視敘述,全盤擁抱網路文化,以學養豐厚,辭藻華麗著稱的辯論走下神壇,開始討論起兩性日常,科幻腦洞,除了政治,葷腥不忌。

《奇葩說》因此可以看成是強化了辯論元素的《兩代電力公司》。也正因如此,辯論娛樂化成為辯論界對《奇葩說》最常見的質疑。這個問題早在第一季播出時,就被當時還是節目幕後指導、連續兩屆「國辯」最佳辯手的「寶島辯魂」黃執中提及,他當時態度傾向於把《奇葩說》視為一次普及辯論文化的努力。他在個人網誌中記下一段他與另一位同為專業出身而懷抱擔憂的選手對話,說道:在一個娛樂當道的時代,沒有人會去領教辯論的樂趣,所以無須自抬身價,因為「咱們現在幹的,哪是什麼辯論娛樂化?而是在努力,想要將『娛樂辯論化』啊!」

螢幕快照 2016-06-03 下午4.45.01

《奇葩說》節目幕後指導黃執中在自己的個人網站記下花絮故事。

這個問題隨著節目走紅而被端上檯面。在第三季的前導海選節目《奇葩來了》中,一位前來參賽的選手未按導演安排陳述指定題目,而是臨場選擇闡述了辯論娛樂化之禍。在場選手中,「國辯」出身的一,二季冠軍馬薇薇,和邱晨、導師高曉松、馬東立刻群起而駁之──以多敵一是否君子之爭姑且不論──在這場關於文化達爾文主義的輪番發言中,高曉松說道:「我見過無數人跳出來說:『小品會毀滅話劇』『流行歌曲會毀滅音樂』,而最後被毀滅的都是說這些話的人。」馬東談「刻舟求劍」附議世界之流動,他說:「我們特別容易忘記自己是在一條河上面,我們特別容易記得自己是在一條船上面。」

馬東的這番話可與他自身的經歷互相觀照──他從來深諳世道在變。2000年,馬東在湖南衛視主持的《有話好說》成為中國第一個敢於談論同性戀話題的電視節目,並也因此停播,但到 2005 年,央視開始討論同性戀。馬東在央視十餘年,當過「春晚」導演,主持《文化訪談錄》與周有光、張頤武、解璽璋談笑鴻儒,陽春白雪,但年過不惑選擇離開央視,加盟愛奇藝之後與一幫創業九零後做了《奇葩說》。他既有腦力為眾口囂囂的論戰提綱挈領,又有功力掌控現場節奏收放自如,最令人愉悅的是,他樂於戲謔調笑,自娛娛人,偶爾心血來潮加入討論,也是妙語橫生。他的舞台人格有點像是吳宗憲,但比吳宗憲更謔而不虐,他的節目擔當也有點像是在《康熙來了》的蔡康永,但比蔡康永更輕鬆活潑。

螢幕快照 2016-06-03 下午5.04.56

馬東樂於戲謔調笑、自娛娛人,偶爾心血來潮加入討論,也是妙語橫生。

話說回來,蔡康永並未加入那場關於辯論娛樂化的討論,他只最後對選手娓娓說道,感謝他激發了現場的討論熱情。被嚴肅氛圍攪了興致,並不是辯論圈中人的大部分年輕觀眾看到這裡才鬆一口氣,因為由一檔綜藝節目所引發的宏大議題確實不是他們需要心有戚戚焉的事。其實蔡康永也並非沒有觀點,他早在當年李敖與小 S 的《康熙來了》一集〈康熙大和解〉中,與李敖上演一場關於綜藝節目社會擔當的辯論;一如他在《有一天啊,寶寶……》中寫道:「聽說有人在電視裡找深度,我好詫異。電視很方便,但很膚淺,在電視裡面找深度,太看得起電視了,太看不起電視沒出現前的文明史了。何苦看電視找深度呢?為什麼不去看書呢?」這是蔡康永的態度──劍拔弩張要討伐一個綜藝節目娛樂化的人,和義憤填膺要為之辯護的人,其實從一開始就走錯了劇組。

蔡康永對於娛樂的舉重若輕還體現在《奇葩來了》的決賽上,他力排眾議,說服自己的隊員支持他的「實驗」:讓一位辯才平平卻相貌姣好的選手獲得最後的晉級機會。雖然節目最後也未說明蔡康永的實驗究竟為了什麼,但不難看出,他試圖與好勝心切而納盡專業辯手的高曉松隊做區隔,以保持《奇葩說》作為綜藝節目而非專業辯論賽的可看性。

《奇葩說》確實因蔡康永而變得更精彩,但他側身其間,又不時顯得格格不入。《奇葩說》的整體氣質是北方的、浮誇的、低齡的,以及最重要的,迎合當代大陸網路文化的。這些氣質可以說是中性──因為作為綜藝節目吸引點擊率的屬性而言,它們大概無謂優劣──但的確是與蔡康永的氣質不符。這種不符其實是任何外人與大陸強勢文化的落差,而這種落差是不論蔡康永在節目中生硬地穿插表態多少次「我們中國人」來融入都難以真正消弭的。小至節目後期特效拿所有港台嘉賓與海外選手不同於京腔的咬字發音開玩笑;到字幕熟知高曉松的胡同話和金星的東北話,卻叫港台用詞或英文單字錯漏百出;大至第二季中討論「該不該向父母出櫃」一集被中國廣電總局以「對非正常的性關係持同情態度,挑戰了傳統道德觀和價值觀」為由封殺。年過五旬,閱盡世事的蔡康永在那一集裡落淚道:「我們不是妖怪。」卻終還是被當作了妖怪。

而蔡康永每每與高曉松或金星碰撞,暴露的觀念往往也是不啻天淵。高曉松愛引經據典,中外類比,我沿其思路,不禁戲仿想到,高曉松其實就是中國的 Wasp,是佔盡體制優勢,掌握話語權的社會中流,而金星則是以 LGBTQ 先鋒之名,行守舊之實的中國版 Caitlyn Jenner,在節目中,馬東名義中立,於是全場擔起《奇葩說》引以為傲的、推動社會邊界大任的,其實往往只有蔡康永──以第三季第 16 集的節目為例,這也是個人認為本季最具社會現實意義的一集──此集的辯題是商場中寬敞明亮、靠近入口、便於停車的女性專屬車位是否加重「女性開車技術較差」的刻板印象,構成歧視?這個辯題非常具體,但其實關於歧視、尊重、公平、自由的深層思考。

辯論中,蔡康永持正方:是歧視;高曉松持反方:不是歧視。高曉松在他的結辯中說到,如果女性因保障名額而感到歧視,那男性也有權因未被保障名額而感到歧視,因此如果雙方都被歧視,那麼聲稱被歧視的指控是無意義的。他甚至還說出了「歧視是一種自由」這樣的言論。他認為,歧視者歧視他人的自由與被歧視者不被他人歧視的自由起衝突時是無解的,因此社會構建中只能公平先行,擱置自由。於是,當事人沒有聲稱遭受歧視的自由,歧視與否是交由社會大多數人所謂公平公正的共識來判定的。

蔡康永與馬東在節目中都表達了對高曉松這番話的警惕,但囿於賽制,無法辯駁,於是蔡康永分享了他多年來在《康熙來了》被裹挾其間而又勉力對抗歧視的心境,講到他曾為節目上的女明星被指會孤老終身而向觀眾道歉,因為他想到,如果電視機前那些真的孤老的觀眾聽到這是一種命運的懲罰時,心中會作何感想。蔡康永的細膩在於,他指出了「認為被歧視的人其實很難有機會發聲」,因為他們就是被高曉松賦予歧視裁判權的「社會大多數」之外,淪為歧視的天然承受者的少數人。 其實蔡康永的溫柔與敏銳三季以來始終如一:他對世界懷抱溫柔,卻也對世界的惡意尤為敏銳。在《奇葩說》第一季討論哲學中經典的電車難題:是否應該為救多數人而犧牲賈玲時,蔡康永首次在結辯時倒戈,反對犧牲賈玲,因為他意識到「這不是一場辯論,這是一次向大家傳遞關鍵價值觀的時刻。」

高曉松的觀點其實無非是中國社會典型的「屁股決定腦袋」:正是他本人置身其間的「社會大多數」,在種族政策時期達成是否歧視有色人種的共識,在文革時期達成是否歧視階級敵人的共識;縱使在今天,也是不會與區區之眾、非我族類的社會邊緣人感同身受的。高曉松們享盡社會經濟文化特權,與生俱來地自然到以至於忘記了這才是深入骨髓的不公。在文明社會,不同群體間的互動理應將這種內在的差異與不公考慮在內,於是有些話一些人能講,一些人不能講。這也就是為什麼,女生揚言打男生會被當作玩笑,而男生揚言打女生則會被當作威脅;黑人可以為自己是黑人而驕傲吶喊,而白人不能為自己是白人而驕傲吶喊;同性戀可以開玩笑說「燒死異性戀」,而異性戀不能回擊說「燒死同性戀」;這也就是為什麼《動物方程式》裡兔子茱蒂會告訴作為肉食動物的警官:「A bunny can call another bunny cute, but when other animals do it, it’s a little…」。

如果說因女性停車位還是未普及的新制度,以至這集在播出時只被視作未雨綢繆,那麼日前中國某洗衣膠球廣告涉種族歧視令西方譁然,微博民意甚至還壓倒性為之護短,已足證明中國人對歧視之警惕淡薄到令人觸目驚心,觀念普及刻不容緩,這次討論因而顯得彌足珍貴。

《奇葩說》第三季也曾力圖在選手方面有所改變,但新人表現不盡如人意,甚至出現了新人發言直接被馬東叫停,節目播出時整段陳述被砍掉的情況,於是節目後期大都還是熟面孔撐場。

876

《奇葩說》第三季的明星嘉賓陣容中,表現最精彩的是趙又廷(如圖)和阮經天。

第三季的明星嘉賓陣容中,表現最不盡如人意,難以加入現場討論的,其實也是本季嘉賓中最大牌的兩位:趙薇和郭德綱。原以為作為壓軸嘉賓的郭德綱會有堪比第二季吳宗憲的火花,結果卻差強人意。嘉賓中表現最可圈可點的,反倒是趙又廷和阮經天,尤其是後者,不僅能在央視真人秀《了不起的挑戰》中大獲好評,也能在網路辯論節目中侃侃而談,綜藝表現有目共睹。他在討論「『我這是為你好』這句話是不是扯?」的時候說道,無論是聽這話的人還是說這話的人,都不用浪費時間去證明你的善良,因為「時間會證明你的善良。」這番話就辯論而言其實立場模糊,但是娓娓道來,真切動人,從當時深陷負面新聞報導的阮經天口中說出,甚至叫人有一層更深的感受。

《奇葩說》是一個在綜藝娛樂之外還有許多抱負的節目。馬東在第一季「是否該犧牲賈玲」一集的最後曾經說過:「通過這個節目,我們找到一個去表達我們內心應該嚮往什麼、鼓勵什麼,應該讓年輕人體會什麼的契機。」這其實是蔡康永在台灣從《兩代電力公司》到《康熙來了》一直在做的事,那就是宣揚價值,鼓勵多元。只是就像第二季關於出櫃的討論中說的一樣,如果社會條件具備了,櫃子本身不復存在,討論出櫃便失去了意義。

蔡康永收掉台灣節目登陸間接說明,台灣已經變得非常自由多元了。其實這也是《兩代電力公司》和《康熙來了》走向衰落的一個更深層原因:康熙當年一度被視為百無禁忌,新奇怪誕的窗口,但是當它走完十二年歷程時,它已被網路鄉民們罵了不知多少年是毫無營養的三姑六婆節目。而《奇葩說》明白,他們在大陸還大有可為,他們立志要做的就是成為在價值傳播上敢開風氣之先的節目。

這樣想來,似乎就不忍苛責節目不時展露的一種自戀之姿了。在《奇葩說》裡,常常聽到很多關於節目理念的大話,似乎無時無刻不忘提醒觀眾,他們是勇敢的邊界推進者、優秀價值的傳播者、社會進步的助力者。雖然這樣高調的價值宣導與《康熙來了》十二年來的默默輸出形成鮮明對比,但兩個節目對於價值的堅持是相通的。《奇葩來了》第二集裡,一位選手對蔡康永說,她 12 歲開始看《康熙來了》,一直看到 24 歲停播。她透過《康熙來了》,看到「康永哥」不管面對多麼奇葩的人,都能以一種對待常人的態度來跟他們聊天,於是她明白了,世界其實不是依照老師所說的「好/壞人」那麼簡單粗暴的標準來劃分,最重要的是做自己。馬東接著她的話向蔡康永致意道:「很多人說《康熙來了》是共同記憶,是一個現象級節目,甚至是一個文化現象⋯⋯那只不過是從一個製作、商業角度去講,它核心還是一個有價值主張的節目,所以它會影響別人,而真正能夠長期影響觀眾的,只有價值主張。」

55ba141feb8c0

《奇葩說》的抱負是接替小 S 和蔡康永(左至右)的《康熙來了》,成為影響下⼀代⼈的節⽬。

綜藝節目是沒有深度可言的,但卻是可以有價值主張的。 第三季中有一場比賽論及生死,可以說是《奇葩說》娛樂元素讓位的價值探討最極致案例,這一集的辯題是「痛苦的絕症病人想要放棄生命,該不該鼓勵他撐下去?」這一集正式開辯不到五分鐘,第一位發言選手就因為講自己親人的故事而泣不成聲,很快台上台下哭成一片,節目難以進行。馬東因現場氣氛太過沈重,主動叫停辯論,最終未計輸贏。但若從製作層面來講,用《奇葩說》這一集同《康熙來了》回顧去世藝人的單元來做比較,《奇葩說》對於嚴肅議題的嘗試是失控的。當然,這種失控談不上失敗,只是他們需要在穩定連貫的綜藝效果與對於價值宣揚的衝動間,尋找到一個更妥當的平衡點。

《奇葩說》走過三季也有瓶頸,比如新人匱乏,辯題枯竭,套路漸多,選手後繼發展不足等等,但這並不妨礙它同時是線上最忠於原創、最大膽嘗試,也是最具網路影響、最受商業肯定的綜藝節目。《奇葩說》的抱負是接替《康熙來了》,成為陪伴影響下一代人的節目。但十二年太長,斷言《奇葩說》能不能延續十二季、影響一代人還言之過早,不過至少它帶來的價值討論是有益的,它也確實努力推進甚至觸犯當今中國亟待拓寬的社會邊界,這在一個充斥著綜藝垃圾的時代,就已經是它最與眾不同、最值得寶貴的價值了。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