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三十日, 2016 年的日舞影展正式落幕,由奈特帕克執導、講述 1831 年黑奴起義暴動的《國家的誕生》(片名「致敬」了 1915 年經典但充滿種族歧視的同名作品)拿下評審團大獎與觀眾票選獎,已被視為明年奧斯卡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從保羅湯瑪斯安德森、凱瑞福永、戴倫艾洛諾夫斯基、陶德海恩斯、大衛歐羅素、史蒂芬索德柏、昆汀塔倫提諾、凱文史密斯、柯恩兄弟、吉姆賈木許、陶德菲爾德⋯⋯鮮少有一個影展能像日舞影展一樣,培育出如此多改變電影面貌的當代導演。比起傳統三大影展,傳奇影人勞勃瑞福創辦、每年一月於美國鹽湖城舉辦的日舞影展性質與台灣影癡應該不陌生的鹿特丹影展較為雷同,旨在透過電影首映與業界經驗分享培養並鼓勵新銳電影人,兼具藝術與娛樂性的多元口味讓這裡既能培養出個人風格強烈的電影大師,也有漫威或《星際大戰》的導演人選。究竟今年的日舞影展有什麼樣值得關注的趨勢與話題,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借鏡呢?就讓我們看下去:
新銳名導的鮭魚返鄉路
若說重要藝術電影的影展首映,大家想到的無非是柏林、坎城、威尼斯這三大影展,頂多加上對奧斯卡季至關重要的多倫多以及特柳賴德( Telluride ),或者勉強算進紐約和羅馬。但近年日舞影展已經悄悄地成為英語系新生代導演的完美陣地,雖論輩分以及知名度比起大師頭銜仍有一段距離,但就作品水準或(某幾位的)藝術高度卻是毫不遜色,也讓每年日舞影展主競賽之外的會外放映片單成為影迷引頸期待的年度盛事。
單就今年來說,頗受好評的作品信手拈來便有《愛我就讓我快樂》導演陶德索朗茲的《 Wiener-Dog 》、《情定巴塞隆納》導演惠特史蒂曼的《 Love & Friendship 》、《斷背山》編劇(也是李安長期合作夥伴)兼前焦點影業執行長詹姆斯夏慕斯的《 Indignation 》、《夜幕行動》導演凱莉萊卡特的《 Certain Women 》、《瑪格麗特》導演肯尼斯洛勒根的《 Manchester by the Sea 》等,這裡頭多數導演皆發跡於日舞,即使在其他影展另有斬獲,仍選擇帶著新片重新回到日舞的舞台,無論對日舞整體的藝術成就,或個人生涯發展的情感因素,都是絕佳的肯定。
串流就是王道?是也不是
今年日舞影展最大贏家,莫過於名利雙收的《國家的誕生》。除了前面提到的兩項大獎入袋,在一番激烈競爭後,本片發行權以一千七百五十萬美金賣給了福斯探照燈(福斯影業旗下負責獨立電影發行的子品牌),比過去日舞影展的紀錄足足高上七百多萬有餘。但除了驚人的價格標籤外,另一個有趣的狀況是,福斯探照燈其實不是出價最高的買家:根據多方報導,串流平台網飛( Netflix )其實提出了兩千萬美金的數字,但最後《國家的誕生》仍選擇福斯探照燈做為合作夥伴,一般推測與福斯探照燈曾把同樣探討黑奴議題的《自由之心》拱上奧斯卡最佳影片寶座,而網飛今年的《無境之獸》光提名便已全軍覆沒,在《國家的誕生》有衝擊奧斯卡的企圖心下脫不了關係。
當然,串流平台今年也並非全無斬獲,帶著充足的銀彈大舉入侵日舞現場,亞馬遜應是今年的大贏家,先以一千萬美金搶下肯尼斯洛勒根的《 Manchester by the Sea 》串流發行權,同時惠特史蒂曼的《 Love & Friendship 》以及《萬福瑪麗亞》導演約書亞馬斯登的新作《 Complete Unknown 》背後皆有亞馬遜出資拍攝,還買下陶德索朗茲的《 Wiener-Dog 》。網飛則入手了《鴻孕當頭》演員檔艾倫佩姬與艾莉森珍妮的新作《 Tallulah 》,同時也是今年購入電影最多的片商。兩間公司皆選擇用遠高於過往平均值的價格買入相對冷門或藝術性高的作品,觀眾則成為串流對決傳統片商最大的受益人。
奧斯卡的前前前哨戰?
過往一般視八月的威尼斯影展為奧斯卡季的開始,近年如《亞果出任務》、《鳥人》等片也以影展開幕片之姿,最後成功奪下小金人。但隨著 2014 年的《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和隔年的《年少時代》成為史上最早放映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作品之一(兩片皆於柏林影展放映,《年少時代》於日舞首映),奧斯卡季開始有日漸往前推的趨勢,日舞影展片便成為最明顯的受益者之一。過去已有《冰封之心》、《南方野獸樂園》、《進擊的鼓手》,以及今年的《愛在他鄉》等片成功獲得奧斯卡提名,《進擊的鼓手》更一次拿下最佳男配角、最佳剪接與最佳混音等三項重要大獎,顯示在這個網路媒體興盛,傳播管道多元的時代,以往所謂「太早首映會失去時效性」的狀況已漸漸消失。
不可否認,截至目前為止,扣除《進擊的鼓手》以及《年少時代》,日舞作品或許礙於規模,或許礙於類型,提名主要仍以演員類獎項為主,尚未有衝擊最佳影片或最佳導演的實力。不過有《國家的誕生》做為今年日舞代表,這句話到了今年年底也是有改寫的可能⋯⋯
百花齊放的多元議題
就在今年奧斯卡的種族問題沸沸揚揚之時,日舞影展悄悄地用片單實踐了多元性的理想,也一舉證明日舞不是只有白人主演的冷門議題喜劇而已。除了大獎作品《國家的誕生》是由黑人演出、探討黑奴議題的爆炸性作品,更重要的是由黑人主演的電影不需要純粹專注於種族上頭,如刻劃美國總統歐巴馬與妻子早年相遇相愛故事的《 Southside with You 》便被形容為「《愛在黎明破曉時》風格的愛情小品」,最佳劇本獎得主《 Morris from America 》則是討論一名黑人青少年與尚未走出喪妻之痛的父親在德國生活的故事。
而在黑人以外,《勁爆女子監獄》編劇 Sian Heder 自編自導、艾倫佩姬與艾莉森珍妮主演的《 Tallulah 》聚焦在母親這個身份的意義;凱莉萊卡特則透過《 Certain Women 》裡頭三位女性在不同時代下的故事,一次探討了階級、單戀、性別歧視等議題。風格接近 2015 年影展神作的《超天堂快感》的《 White Girl 》拍出了紐約的黑暗面與司法體制的崩毀,《愛不散》導演艾拉薩克斯也在《 Little Men 》繼續對於世代與居住正義的關注。當然,隨著槍枝暴力吞噬全美,電影如《 Newtown 》或《 Dark Night 》也對此做出觀察與批判。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有些直接硬碰硬與議題過招(如《國家的誕生》或《 Certain Women 》),有些則在細節裡巧妙地帶出觀察與批判(如《 Dark Night 》或《 Little Men 》)。好的敘事與好的理念兩者並不違背,日舞影展便是一個絕佳例子。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