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思寧
前篇與大家深聊數位修復的流程與工序,相信大家不會再以為數位修復只是「電腦」的事。值得深思的是當前台灣數位修復所承載的時代價值,尚僅有國家電影中心與中央電影公司(簡稱中影)兩大主力以較系統、完整,追求高品質的方式投入,當國際影壇相繼復甦影史經典的此刻,我們看見了數位修復的重要性,但台灣數位修復的未來又該往哪裡去呢?
延續上篇,數位修復最終章,我們來談談台灣數位修復的可能性與未來展望。
◎ 防患未然,那我們該好好保存膠捲了吧?!
談論數位修復時,我們可以從國影中心的介紹中,思考膠捲保存的重要,當影迷們讚嘆國外經典影片的修復品質時,不能忘了膠捲本身的妥善保存與否也是修復的關鍵。曾經,國片風光一時,但因為種種因素我們未能及時留存、拷貝珍貴的原始膠捲,如今國片市場漸入佳境,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膠捲的典藏與修復應作為完善台灣電影產業的一環。
「其實不論是政府機構像是國史館或者民間單位──製作公司或發行公司,都能勝任影像數位典藏的要角。我們更期許自己能從產業推廣的角度深入,更加宏觀的看待數位修復這件事。」國家電影中心典藏修復組組長鍾國華說道,確實,在國影中心有不少珍貴的影音資料是部分影迷們的個人收藏轉贈,對比之下,我們更為缺乏的是系統與全面的影像資料收集,這不僅有賴於製拍單位對原始膠捲的重視,也需要跨單位間的協力合作,分門別類讓影像的數位典藏能更具廣度與深度。
我們需要更進一步思考,悠悠年華,影音資料何其多,空間的需求永遠趕不上時間的累積,鍾組長以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典藏制度為例,強調當數位修復的價值慢慢被看見,接下來更需要討論的是如何建立分層、分級的典藏制度,在典藏制度下所進行的修復與推廣,其輪廓才能愈加清晰,影音資料作為歷史斷面的存在也才有更深遠的意義。
◎ 數位修復的人才在哪裡?
自 2013 年國影中心啟動臺灣電影數位修復計畫以來,便以每年至少修復 8 部經典國片為目標,不論是計畫內龐大的修復工作還是例行的膠捲典藏、整飭,本事文物的收集、分類、建檔,或是行銷推廣等項目內容,以目前 20 餘人的組織編制來說是相當吃緊的。
其中執行數位修復工作的人員僅有 8 位,如上篇介紹,在數位修復過程中膠捲的整飭、掃描、音效修復 ( sound restoration ) 到影像修復 ( image restoration ) 都各是一門需要經驗積累的專業。然而在 2010 年以前 *,台灣的正規學制中並無電影修復專業課程,早年我們對於膠捲知識的習得與應用,一般是在製片廠或沖印廠,伴隨著膠捲電影的拍攝而產生,採師徒制傳襲,但在歷經了國片市場的式微與數位拍攝時代的興起,膠捲沖印廠已所剩無幾,造成數位修復人力的斷層。因此,現階段人員培養不易,硬體設備也尚在擴充,以致國影中心部分修復工作須委外由民間公司進行,委外修復不必然是件壞事,但若以「非商業」考量的修復價值來看,必然有其未來發展的侷限。
數位修復人才培育問題牽涉複雜,非一蹴可幾,它關係到我們如何看待歷史影像,也與電影政策的發展不無關係。國影中心站在最能深刻感受此一問題的前哨,一直以來積極借鑒國際,除持續申請補助資源外,也將各界捐款餘絀保留作設備採購之用,預計今年底前即可跟進國際標準購進最新型的掃描設備,逐步建置功能完善的數位修復室,期待未來能以此為基礎,提供數位修復人才培育之用,精進技術,積累經驗。
* 2010年台南藝術大學將「音像紀錄研究所」更名為「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設立了「音像紀錄組」與「影像維護組」,其中「影像維護組」即以歷史影像的維護、保存、典藏與展示為主要教授內容。
◎ 成為完善的國家電影中心
法國每年會將電視台營收的 5 % 挹注到電影產業,每一部在海外上映的法國電影也都能獲得相應的拍攝補助;而隸屬於義大利波隆納電影資料館(Cineteca di Bologna)的「失而復得影像實驗室」(L’Immagine Ritrovata),在資料館的資助下,不僅能獨立發展修復計畫,亦能在不斷精進的技術與設備上創造營收;今年,比利時皇家電影博物館完成修復開館以來的第一部「非歐洲影片」,竟是侯孝賢導演的經典作品的《在那河畔青草青》,正在修復中的尚有侯導的《就是溜溜的她》與代表作《風櫃來的人》,且完全不收取高昂的修復費用!
上述,分別讓我們看到了歐洲國家有關局處對於電影藝術的重視,綜觀國際「普遍來說,國際間發展較好的國家電影中心,組織規模大致會包含有 : 電影院、資料館與圖書館,各司其職,共同推動電影產業的發展。」鍾組長表示,確實,當我們談論台灣數位修復發展時,無法忽略它與整體電影產業之間的關係,宏觀來看,如果初期沒有不以營利為考量的放映院存在,便很難有規劃策展的空間,也難以培養愛好經典老片的觀眾;如果我們沒有典藏制度完善的資料館,必然有一天會失去承載與解讀歷史影像的功能;如果我們沒有專司藝術研究、推廣與行銷的部門,便無法好好觀察、了解國際趨勢並接軌市場;若沒有組織上更趨完備的電影中心,數位修復也將如無水之魚,漸難發展。
想成為如此夢幻的國家電影中心,台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國影中心成立至今已逾 35 年,多數觀眾較為熟悉的《 Fa 電影欣賞 》、《放映週報》與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國影中心均是幕後推手,在推動與保存台灣電影藝術文化上,國影中心不遺餘力已奠定了無可取代的基礎。但中心一年的營運經費僅有 3600 萬,對比香港的營運經費都是台灣的四至五倍,扣除其他業務經費,一年僅能戮力修復 4、5 部片,而中心收集的片庫中約有 1 萬 8 千部華語電影,片況嚴重亟待修復的就達上百部!老膠捲消失的速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快,電影產業走向數位拍攝也已是必然,即便我們都知道,數位檔案更新汰換的頻率之高並非最好的拷貝、存檔方式,也難以阻擋堪稱工藝的膠捲數位修復技術正在流失當中。
▲《俠女》4K修復版預告
近年,國影中心扛起數位修復的重擔,目前執行的「臺灣電影數位修復計畫」即是一個讓我們重視膠捲的契機,重新看見老電影的新生命。今年國影中心與誠品電影院合作策展「早安!週日電影院」一連展映 7 部 ( 《大俠梅花鹿》、《彩雲飛》、《三鳳震武林》、《春寒》、《龍門客棧》、《回來平安港》、《俠女》) 經典懷舊老片,呈現台灣早期武俠、臺語、文藝多元化的影像面貌;緊接著還有瓊瑤、胡金銓、林青霞與鳳飛飛等名人系列的數位修復計畫,名人經典影像的重現是一個楔子,讓數位修復走向幕前,讓觀眾更易親近與了解修復本身的價值,如同國影中心兩度透過群眾募資修復鳳飛飛珍貴的影像作品,便是希望能讓廣大觀眾一窺修復的奧秘與存在的意義。我們生活的當下,有一天都將成為歷史,我們對於歷史影像的追憶與珍惜,終將決定時代澱積的厚度。
延伸閱讀:
支持國影經典國片修復計畫 :《秋蓮》數位修復需要您的贊助!──再現鳳飛飛銀幕風采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