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es Size Matter ? 從近期電影界大小銀幕之事件,看全球影視產業變化

0

兩件過去一周中發生在華人電影界的事件,加上最近全球電影界幾起持續發展中的大事件,很可能將永遠改變全亞洲,甚至全世界電影製作、發行,以及消費者觀賞電影的習慣。

第一件事:是中國大陸最大影視集團萬達的前副總裁,也曾到美國擔任萬達收購後的傳奇影視製作公司,與 AMC 連鎖戲院公司總裁的高群耀,做到了美國電影界與劇院業者一直想做,但還沒共識的事情,那就是在行動載具上出租放映正在戲院上映的電影。

高群耀在深圳設立的公司,上週在中國大陸推出這款「移動電影院」App,不但直接在App中出租上映中的新片,還將在觀眾觀賞時,提供戲院無法提供的影片相關資訊,增加會員觀影樂趣,他同時還宣布,因為 App 的租片方式是針對一個用戶只能收看一次,因此收入都將包括在新片的票房收入中,等於直接宣布,過去新片只上映戲院,票房收入只計算戲院收入的發行與觀影方式,都將通通被打破。

圖說:APP「移動電影院」已上架大陸各APP下載網站(網路截圖)

第二件事:亞洲影后劉若英首部執導的影片《後來的我們》,四月底在中國大陸影院上映,票房大破 60 億新台幣,此片除了劉若英,幕後幾乎結合了所有台灣最菁英的專業人才,加上幕前主演的有目前在台灣火紅的周冬雨,與人氣歌手井柏然,自然對台灣觀眾有極大吸引力,而當大家還在好奇,台灣何時可以看到此片時,影視串流 OTT 龍頭 Netflix 即宣布,《後》片在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包括台灣,將會在 Netflix 同步上架。

劉若英執導的《後來的我們》,除了大陸以外,全球所有地區都將於Netflix上架(畫面提供:甲上娛樂/Netflix

其實許多新片轉戰小螢幕做首映,早就不是新鮮事了,但站在商業的立場,至少現在大銀幕戲院與小螢幕 OTT,仍然是兩個各自為政,甚至有些敵對的世界,這從目前正在舉行的坎城影展,上個月確定訂立所謂的「Netflix 條款」,導致 Netflix 決定全面撤出坎城,就可看得出來。但兩個世界之間交集的機會卻是越來越多,未來兩者界線越來越模糊,可能將是不可逆的趨勢,以下事例可見端倪:其實會引發坎城的「Netflix 條款」,就是因為去年 Netflix 兩部參賽影片,除了在坎城首映外,只在 Netflix 平台上架;美國的國際級巨星布萊德彼特、威爾史密斯,去年都有獨家新片在 Netflix 上架;《後來的我們》其實早就不是第一部全球除了大陸之外,發行權交給 Netflix 的新片,美國電影《滅絕》今年初就已經這樣做了。

以上還只是已經發生的例子,未來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初,將會有更多網路  OTT 取代大片廠發行新片的事件發生:前年開始製作原創作品的 YouTube RED(Youtube 僅在美、墨、紐、澳、韓等國家才有的 OTT 付費服務平台),今年不但持續開始製作較大預算的劇集,同時也開始加入購買/投資電影大戰,放眼明年奧斯卡,加上也已經開始投資拍片的 HULU,很快的在奧斯卡、金球獎上,OTT 大戰將不再只是 Netflix 與 Amazon 相爭而已了。更別提華語世界的代表「愛奇藝」,早在 2015 年就開始投資拍片並自製各類電視劇與節目,電影上院線放映也都有破億的票房成績。

Youtube 的付費 OTT Youtube RED,也開始製作原創劇與投資電影,來勢洶洶,附圖就是 Youtube RED 最新推出影集《Cobra Kai》,故事延續 80 年代青春大片《小子難纏》,第一集免費觀賞人次已經突破 2700萬。

以前仆後繼的原創內容,緊跟使用者的觀影習慣

為何這些 OTT 們這麼前仆後繼的製作原創內容呢?事實上美國一家調查公司發現,其實美國的 OTT 訂戶們,將近八成時間都在看已經上映過或甚至播映完畢的老電影與老劇,只有兩成在看新的原創內容,不過新的原創內容有相當的新聞性與宣傳價值,若是這些獨家新作品能吸引新訂戶,就算只吸引增加現有客戶數的 5%,以 Netflix 來說那就是六百萬名新訂戶,而這些新會員就算只付一個月費用,以 Netflix 來說光是月費就增加了約六千萬美金(18 億新台幣)的獲利,更別提這些新片在媒體上的持續曝光率,也難怪光是今年四月之前,Netflix 已經推出至少 25 部新片(還不含劇集節目喔),比起美國任何一間大片廠都來得多。

當然,Netflix 與其他 OTT 們會願意投資拍攝這麼多新片上架,也是因為消費者越來越喜歡更即時、更方便的,透過網路從手邊的數位載具或電腦,直接看到想看的新片。別說美國,就以台灣為例,根據資策會調查台灣民眾在 V2017 年第四季使用手機的習慣,就會明顯發現,不但將近八成的民眾,已經是所謂中度(每天 2-5 小時)或重度(每天 5 小時以上)的使用者,而且將近九成民眾都會用手機收看影音,特別是 13-24 歲的年輕族群,這些數據在三年間幾乎都成長了一到兩成。也難怪網路與影視媒體最發達的美國,影院票房收入持續下跌,但影片與劇集的製作量卻是不斷增加,這也就是說,看影視創作的觀眾其實是越來越多的,只是逐漸都轉向看小螢幕,多過去戲院看大銀幕。

資策會針對台灣民眾2017年第四季的手機使用習慣調查。

根據美國廣告機構的調查,美國四大電視網的收視率,確實有下滑,但廣告收入卻是持續上漲,因為雖然看同一時段的觀眾人數或許減少了些,但廣告商為了達到希望的曝光率,反而願意花錢買更多廣告時間,原因是,較傳統的企業較相信電視台安排播出廣告時段的節目,不會與產品或想要傳達的訊息衝突,這點反而是數位媒體難以控制,或不願太強制性的規定,因為網路視頻多且雜,很難確實控制某類廣告不能出現在某些影片或網頁上。

因此雖然數位廣告量也持續成長,但在美國,其數量依然只有傳統電視媒體的五分之一弱,而在同一時間,傳統電視公司們也承認,因為 OTT 等網路媒體的出現,增加了電視台作品所能製造的收入,但也改變了年輕觀眾對於節目當中插播廣告的忍受度,因此電視台也在考慮縮短廣告時間,提升廣告品質,也就是說,數位網路媒體(包含手機、OTT、電視盒與遊戲機等等)在廣告營收,甚至其他各方面可能的收入上,都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網路媒體對影視產業的影響只會越來越大,但未來會發展成哪種傳播形式?沒有一個專家說得準,而傳統媒體的龍頭企業們,如果不懂得順應產業變化做調整,就有可能被淘汰,手機業界的 Nokia 與黑莓機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更要仔細觀察美國影視產業正在進行中的兩起大併購:電信龍頭 AT&T 併購影視巨擎時代華納(Time Warner),以及迪士尼併購福斯。

傳統媒體龍頭企業們,面臨新時代的挑戰

AT&T 併購時代華納,其實早從 2016 年就開始了,但因為這起併購案實在影響巨大,因此美國司法部必須介入調查以防壟斷狀況發生,但這起併購案其實很合乎未來網路媒體可能發展的趨勢:隨著網路的頻寬與速率越來越快與越方便,更多生活型或娛樂型的服務,都能透過網路直接進入家庭中(其實這才是真正 Over The Top 的本意,並非只侷限在影視作品而已),而且 AT&T 除了本身的電信網路業務之外,在有線/衛星電視與網路體育頻道上也都經營很成功,若能買下時代華納的資源,無疑就能成為網路影視媒體大亨,完全站在未來數位媒體時代的鋒頭上,但也因此難怪美國司法部會介入。如今最新消息是,司法部已經提案阻止這筆交易,條件是合併的公司必須放棄部分子公司業務,以免影響到美國社會大眾的權益,這些被要求放棄的子公司包括 AT&T 本身的衛星電視服務 Direct TV,以及隸屬時代華納的透納衛星電視網,與大家熟悉的有線新聞網 CNN。

電信網路巨擎想要掌握未來網路資源,大媒體集團當然也想掌握影視資源,掌控未來因為網路而突破國界的數位媒體發展,所以在美國影視音產業都屬龍頭企業的迪士尼,自然希望能掌握在美國以外發展得相當不錯的福斯集團,但就在迪士尼提出併購案的同時,其實美國另一家與 AT&T 規模不相上下的電信與媒體集團 Comcast,早已先與福斯談過並計畫收購,但因談判不順利而退出,但一直並未放棄希望,果然等迪士尼併購的數字確定之後, Comcast 立刻提出更優渥,且是以現金交易的方式,企圖擊敗迪士尼以股換股的併購方式。

這兩起併購案都顯示出,電信業者因為掌握網路與有線電視的資源,因此對於原本並不是很熟悉的影視產業,因為 Netflix 的成功而看到了新的事業契機,AT&T 與 Comcast 如此想,已經擁有很多影視資源的迪士尼,更是這樣考量,所以才會退出電影公司與戲院業者一起成立租看新片的 OTT 網站計畫,因為掌握資源越多,話語權越大,更可以主導整個產業的發展方向,無須與其他公司分享資源。

現代人看影片的方式與來源只會愈來越多元(來源:Photo by rawpixel.com from Pexels)

不過不管這兩起併購案發展如何,可以預見的是,未來觀眾收看影視作品的管道與方式只會越來越多元與即時,就連可收看作品的載具規格與品質,也越來越多選擇。而以年輕族群的收看習慣也可以看得出來,透過電視或行動載具,自己選擇怎麼收看與是否付費收看的趨勢,也將會越來越普遍,因此新作影片是否在電影院上映,已經不再會是定規或慣例,重點將會是製片人或導演希望怎麼樣呈現給觀眾:如果定位是希望在全球影院上映的商業電影,那就與院線商談;如果希望是地區性影院上映的藝術電影,那就在影展首映,或是與當地的藝術影院聯盟洽談(許多國家,包括大陸都已有類似聯盟成立);希望一次觸及最多全球觀眾,那就找國際性 OTT;希望在本地做最大曝光,那就找當地的電視台或本土 OTT。

總之,以後看片的方式與來源將會越來越多元,就算是被動等電視播放,都要掃描超過至少四、五百台的節目表,或是上影視資訊網站搜尋,才有可能找到特定作品,但這也表示可以選擇的新作品將會越來越多,也同樣越來越多元,作為觀眾與影視產業工作者,未來影視界將會是個百花齊放、充滿機會的產業,只是這麼多選擇之下,能否確保好的作品有足夠曝光,讓大家都知道,就考驗製片的宣傳計畫,與影片行銷公關的能力了。

最後,各位台灣影迷們別擔心,想在大銀幕上看《後來的我們》並非沒機會,六月底開始舉辦的台北電影節已經宣布,《後》將會在影展上舉辦特映。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外號電影馬,自小與電影結緣後,人生就脫離不了影、視、音,做過所有相關周邊行業,字幕翻譯、寫大綱說明、劇本、影評、翻譯出版過電影書、做過電影場記,甚至還去MTV打工給人介紹電影,也曾跑線採訪明星導演當娛樂記者,做過不只一個電影主題的電視節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拍過導過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可說是最另類的電影界逃兵。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