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郵報:密戰》燃起你的媒體魂? 回顧 6 部描繪美國新聞業歷史的電影

0

《華盛頓郵報》的前發行人菲利浦葛蘭姆曾言:「新聞是歷史的第一草稿。」而同樣作為大眾媒體的電視及電影,也曾多次為美國傳播史上值得留名的人物留下紀錄,描繪或還原採訪前線、編輯室、播報臺等多重新聞現場,一窺媒體從業人員的風骨。隨著《郵報:密戰》的上映,本文挑選出 6 部關於美國新聞業的經典作品,除了可觀察其傳播史的變遷與政治生態的糾葛,最重要的是在全球媒體產業面臨關鍵變革之時,整理出這些先輩們在一波波社會變動的浪潮中,如何力抗強權而名留青史。

《大國民》(1941)

作為影史最重要的電影之一,《大國民》的成就從前衛的拍攝技巧及敘事手法就值得大書特書。然而,除了劃時代的美學成就以外,《大國民》的故事本質也值得成為新聞學的借鏡:一位一心累積商業及政治資本,但是將整個人生奉獻給新聞事業的報業大亨,該留下什麼評價? 1920 年代的美國報業大王威廉赫斯特,正是主角查爾斯凱恩的原型,他一手掀起的黃色新聞浪潮,在某一程度上造就了現今的腥羶色報導。

《大國民》以一名記者穿針引線,透過 5 個消息來源拼湊著這位報業大亨的原貌——從一句「我覺得經營報社很好玩!」開始,一個有錢的小伙子開始打造他的媒體王國,甚至企圖將觸角伸進政壇。外界以「愛國者」、「叛徒」;「民主主義者」、「理想主義者」;「和平主義者」、「戰爭販子」等各種標籤形容他,然而他汲汲營營欲獲取的所有影響力及目光,或許都源自於他內心的渴望。

至於「他」渴望什麼?無論是凱恩或是赫斯特,其偏離客觀中立的報導看似是煽動社會的毒瘤;同時,他對於投入及影響社會的渴望、對於工作的熱忱及熱愛,卻也是新聞人最重要的使命來源。《大國民》不僅是一部談論報業大亨的電影,甚至直接映照出新聞學長久以來的正反辯論,這是集編導演一身的奧森威爾斯真正令人讚嘆的遠見。

《晚安,祝你好運》(2005)

父親為新聞播報員、在大學主修新聞學、投入社會及政治運動的喬治克隆尼,找來大衛史崔森、小勞勃道尼、派翠西亞克拉森共同演繹的《晚安,祝你好運》無疑是他滿心熱忱之作,以黑白片的復古情懷,重現了 1950 年代美國廣播新聞界最著名的播報員愛德華默羅,如何公開力抗麥卡錫主義,進由藉媒體的影響力改變社會。

在反共主義盛行的那個年代,麥卡錫主義在具煽動性且缺乏證據的情況下,將任何可能的異議分子扣上紅帽子加以打擊,有上萬人受害。當時 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新聞播報員愛德華默羅與製作人弗萊德 W. 弗蘭德利,不畏上層壓力及政府威脅,於 1954 年 3 月 9 日的《現在請看》(See It Now)節目上,公開陳述對眾議員約瑟夫麥卡錫及社會獵巫風潮的疑慮,日後被視為終止麥卡錫主義的一大主因。

在麥卡錫風潮衰退的 1958 年,愛德華默羅公開談到電視不只有娛樂功能,這番發言也是《晚安,祝你好運》中最發人深省的結尾:「這個工具能有教育意義或闡明道理;沒錯,它甚至能夠啟發。但是只有人類決心要賦予這些使命,它才能發揮效用,否則只不過是裝著線材與燈管的盒子而已。晚安,祝你好運。」

《郵報:密戰》(2017)

1960 年代的越戰在美國社會掀起反戰浪潮,1971 年曝光的五角大廈文件則象徵著美國政府在這波社會運動中,正式暴露馬腳。二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史蒂芬史匹伯、兩屆影后梅莉史翠普、兩屆影帝湯姆漢克斯首度攜手合作,《郵報:密戰》呈現的是當時以《華盛頓郵報》為首的報業媒體,如何消弭內部價值衝突、賭上報社前途、冒著被送進大牢的風險也要將政府的謊言公諸於世。

在先行者《紐約時報》被聯邦法官勒令臨時禁止報導之時,同樣拿到五角大廈文件的《華盛頓郵報》,在執行主編班布萊德利的堅持與發行人凱瑟琳葛蘭姆的首肯之下,揭露了歷經 4 屆美國總統、長達 30 餘年的龐大掩蓋事件。之後《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的勝訴被視為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一大勝利。

《大陰謀》(1976)

若說五角大廈的文件讓《華盛頓郵報》聲名大噪,相隔一年,水門案則無庸置疑地為該報奠定了殿堂級地位。這樁美國政治史上的最大醜聞之一,同時也是新聞史最津津樂道也最重量級的教材,《大陰謀》改編自《華盛頓郵報》揭開水門案的兩位記者——鮑伯伍德沃德卡爾伯恩斯坦寫的自傳經歷,分別由勞勃瑞福及達斯汀霍夫曼飾演。

1972 年 6 月 17 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被入侵,警方在現場逮捕了正在裝設竊聽器與偷拍的 5 名嫌犯。一名二流記者、一名剛入行的菜鳥被交待這則日常新聞,然後嗅到情況不對、花了兩年的時間來回追蹤與縝密調查,最後同樣在凱瑟琳葛蘭姆與班布萊德利的領導下,將原本不起眼的竊案拉扯出總統濫權的竊聽風暴,成功促使尼克森引咎辭職,彰顯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的最高價值。

《請問總統先生》(2008)

關於尼克森與水門案的新聞里程碑不只一件,而電影當然也不只一部。《請問總統先生》將時間轉到 1977 年,尼克森下台 3 年後終於準備對水門案發表言論,英國記者大衛弗羅斯特為了得到採訪機會,自費付給這位前總統 60 萬美金及收益抽成;在美國三大廣播電視網皆拒絕播出的窘境下,弗羅斯特自行將播放權賣給全美地方電視台及國際頻道,導演朗霍華稱他「自己開創了第四個電視網。」

這段歷時 28 小時又 45 分鐘、分為 5 節的歷史性對話,最後吸引了 4500 萬名美國觀眾收看,創下了政治訪問節目的收視紀綠。原為尼克森公開洗白的大好機會,而弗羅斯特也不是省油的燈,在兩造暗潮洶湧的交鋒之下,最後讓尼克森脫口而出讓舉世震驚的那句「如果是總統竊聽,就代表沒有違法」,也在訪談的最後一節讓他承認「我讓美國人民失望了」,再度為美國新聞史記下驚人的一筆。

《驚爆焦點》(2015)

堪稱 21 世紀調查報導及新聞電影的典範,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驚爆焦點》回到老派敘事手法,將大可狗血的焦點回歸到每一位新聞從業人員與事件本身,重現新聞產製過程應有的面貌。電影忠實描述 2001到 2002 年間,《波士頓環球報》的兩位主編、「焦點小組」及一位律師,如何在宗教勢力深植的教區挖掘真相,層層揭發天主教會長年來濫用權力性侵兒童的醜聞。

這一系列擲地有聲的報導,最後掀開的是遍及全世界的腐敗現象,除了鼓勵千名受害者站出來發聲以外,更間接促使全球各地教會組成的汰換與改革。有趣的是,前述提過的《華盛頓郵報》前主編班布萊德利,其子班布萊德利二世則成為了《波士頓環球報》的特別企劃主編(約翰史萊特利飾演,坐在桌子上的那位),也是參與「焦點小組」調查報導的功臣之一。這對父子在 21 世紀前後,為美國報業寫下值得後輩銘記在心的一課。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