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影評/《 星際大戰9:天行者的崛起》:是未必的最終章,也是未必的三部曲

0

《 星際大戰9 :天行者的崛起》正式上映,第九部曲被定位成整個「天行者家族」的最終章,如此重大的任務自然不許敗只許成,於是 J.J.亞伯拉罕重新回來執導,上映前劇情保密到家,據聞連演員都沒有拿到完整劇本,常常是只能拿到當天拍攝的部分,保密防諜的程度比起《復仇者聯盟》似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自 1977 年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曙光乍現》出世以來,與隨後的 1980 年《帝國大反擊》與 1983 年的《絕地大反攻》為「星際大戰三部曲」奠下不朽的結構,不僅成為科幻電影經典,更為後世開啟了星際戰爭的先河,成為一個世界觀的濫觴。到了 90 年代,隨著電影科技的進步,盧卡斯終於把龐大構思中的真正前三部曲故事拍出來,從 1999 年的《威脅潛伏》、2002 年的《複製人全面進攻》到 2005 年的《西斯大帝的復仇》。這三部曲作為 80 年代《星際大戰》的前傳,由盧卡斯親自執導,自然讓影迷十分期待,但最後許多設定卻反而不見得受到喜愛,褒貶不一。

而這個系列原本盧卡斯還規劃有的續集七、八、九,則要等到 2015 年由「重開機天才」J.J.亞伯拉罕執導的《原力覺醒》才重新復甦,J.J.亞伯拉罕的《原力覺醒》可以說是同時滿足了核心影迷,也讓新觀眾能夠接受,成為星戰系列重開機的重要轉折。但歷經外傳《俠盜一號》極高的評價後,在第八部曲《最後的絕地武士》卻出現兩極化的評價,由《迴路殺手》和《鋒迴路轉》的導演雷恩·強生(Rian Johnson)執導的《最後的絕地武士》絕對不是什麼很差的電影,但是星戰迷卻完全不能接受,甚至發起連署重拍。

然而實際狀態呢?《星際大戰9:天行者的崛起》從五月延期到十二月,這從古至今都不是好事,雖然讓 J·J·亞伯拉罕強勢回歸,也是睽違四年再執導筒,但《最後的絕地武士》與《韓索羅外傳》的連續失敗,造成《星際大戰》系列計畫有很大調整,就以本片來說很多地方很明顯不是 J·J·亞伯拉罕的手痕,鏡位、運鏡、調度都不像(有穩定攝影機的部分則很明顯是 J·J·亞伯拉罕要的),讓整部變很緊湊但毫無張力。

除了執行上的問題,《星際大戰9:天行者的崛起》讓我們更值得思考的是「三部曲」怎麼設計?角色真的值得擴張成三部曲嗎?就過往三部曲的概念,簡單來說,其實是三幕劇擴張成三部作品,所以你所知道的「佈局/重塑」、「衝突」、「收尾/成長」,則要分配在其中。比較為人所知,也較為「正典」的當然屬於《魔戒三部曲》以及《星際大戰》前三集。而諾蘭的蝙蝠俠系列,也可以當作三部曲,本系列更是近代經典,從蝙蝠俠重新形塑與把角色背景交代清楚,到《黑暗騎士》迎來最大衝突,只可惜因不可抗力因素,最終的《黎明升起》只能說是功德圓滿。而《猩球崛起》重開機系列,也一樣是完整的三部曲。

若問華語電影有沒有三部曲的概念,比較好的例子會是由陳國富監製、馮德倫執導的《太極 1 從零開始》《太極 2 英雄崛起》,《太極》系列在第一集是做佈局,但因角色無法取得觀眾投射與共鳴,以至於走到第二集之後票房慘淡反應不佳,本系列就告終。而台灣部分則有《痞子英雄》電影版。

而回到《星際大戰 9:天行者的崛起》,坦白說《原力覺醒》的重啟非常值得稱讚,但在上一部的芮,讓人看不到動機、也無角色曲線、對於行動所造成的「代價」讓人無感。《星際大戰》這三部曲,很多從 A-B 點的行動與角色行為,很像為說而說,角色內裡的心理狀態以及為何要這樣做,隨著集數擴張,只讓人越看越不明。不只衝突沒有建構起來,又加上令人神迷的世界觀與特效,卻完全經不起推敲。就算這劇本完全符合各種好萊塢劇本成功法則,如從受召、啟程、試煉、危機、結果、回歸、新生活,到現況與過去的差異都有,但就是不 work。

也許要創造好作品,必須回歸初衷、角色跟意圖。而非無限擴張。從頭到尾,為何要做都是「未必」,未必有續集、未必是結局、當然也未必是好作品。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泛科知識副總編輯,也是娛樂重擊主編。大學就讀中國文學系,主修現當代文學。以大量電影,英美影集,國內外音樂填飽自己。熱衷閱讀、思考與嘗試新鮮事。偶爾作風老派,被歸類為學院派。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