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否巧合,在《寒蟬效應》上映的同一天,我看到因本片入圍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戴立忍發表他對當下台灣商業電影的觀察:「還缺好幾塊,但必然會找到自己的語言。」
事實上看完《寒蟬效應》時,我之所以心痛也是因為我既看到台灣做出商業電影的潛力與努力,又為了缺的那幾大塊感到極度的恨鐵不成鋼。
《寒蟬效應》有好故事、好卡司,導演也有十足的誠意要拍一部技術成熟、敘事流暢且平易近人的電影。事實上就最後的呈現來看,除了同樣再度入圍金馬的李屏賓攝影鏡頭確有高度可看性,導演在導戲與捕捉演員情緒上的表現,亦十分可圈可點;徐若瑄和賈靜雯,可說雙雙交出生涯最精彩的演技代表作,戴立忍一樣強到爆,郭采潔則持平發揮中偶有亮點,即使是戲份不多的黃遠和周幼婷,在本片演出亦頗為亮眼。
然而在敘事上,真的是「還缺好幾塊」,有不少段落拍得十分細膩動人,但卻往往見樹不見林,放大到整部電影來看,那些好的發亮的段落最後只成了碎片。但正因為它在某些段落上處理得那樣好,又將演員導得十分出色,這幾個洞就更令人扼腕:那麼多困難的部分都輕騎過關,卻在一些初階障礙敗下陣來?
閃閃發亮的碎片與難以忽視的黑洞
《寒蟬效應》事實上和《共犯》一樣讓人難以下定論:它有那麼多發亮的碎片,卻又有那些無法忽視的邏輯黑洞,看得見它在卡司、故事、敘事、商業藝術平衡上的諸多努力,主導劇情的重要轉折卻付之闕如。
戴立忍和郭采潔這條主線雖然中後段剪接與時間感凌亂些,但還算交代完整;賈靜雯的妻子兼律師角色,和黃遠的青春熱血少年,也都還過得去。但片中不斷暗示徐若瑄飾演的律師,因為某些特殊個人原因(而且似乎與周幼婷飾演的輔導老師有關),這個原本唯錢是問的勢利律師才會特地跑到台東接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案子,而在庭訊時荒腔走板不冷靜地反映也強烈暗示她有不堪的過去,才使她如此有失專業水準,讓人對她的咆哮公堂感到同情而非排斥。從周幼婷和徐若瑄對該案強烈的關心與使命感,在在暗示她們可能同有類似創傷,也開始就埋下她們過去曾是好友後來反目的伏筆,同時暗示徐若瑄無法當個好媽媽,跟這些年來逃避創傷的心裡背景有關。
然而直到最後,電影都沒有交代這些核心動機,也沒有鋪陳徐若瑄在事件中的心境轉折,彷彿突然間她就改頭換面了。而周幼婷這角色也因此從劇情關鍵核心脫出,使得全片中許多暗示落空,部分片段失去意義。諸如此類的敘事漏洞其實不算少,只能說,這部片確實有值得一看的看點,也許你不妨追隨金馬的腳步,享受這部作品強大的攝影、演員出色的演技,看淡其他部分,大概就不會覺得它浪費一個絕佳題材,而能寬心享受了。
台灣電影的美麗與哀愁:商業電影的先天失調
蔡明亮曾言,台灣電影的衰落不是因為侯孝賢起來了,而是因為林青霞走了。他話中要點出來的即是進入九○年代後,台灣連最後一點商業電影的根都已經衰敗,以致直接轉移到了香港去的現象。
台灣電影的發展於是有了極特殊的偏向,從台灣新電影以降,藝術電影一直有脈相承,也有成熟到幾乎制式化的電影語言,從《戀戀風塵》到《青少年哪吒》再到《冏男孩》(甚至是最近的《迴光奏鳴曲》),雖然每個導演仍有不同的筆觸和個人關懷,但可看出電影語言已泱泱大成,有台灣電影自成一格的特色。
反觀台灣商業電影,卻出現了致命性的斷層。從朱延平一下子跳到了《海角七號》,中間幾乎有二十年的青黃不接,較有商業潛力的陳國富、蘇照彬等人也早已去中國發展,前者更成為華誼兄弟的大功臣,為其打下大片江山。
幾乎荒廢了二十年(當然這中間還是有零星的商業作品,但常不為人所知,有機會再來盤點)後,台灣電影市場因為《海角七號》再度活了過來,但要彌補這樣長的空白,明顯還需要一點時間。目前真的稱得上有拍出成熟商業電影的導演,除了極具喜劇天分的陳玉勳之外,大概只有鈕承澤和馬志翔,而無獨有偶他們都有拍攝電視劇的經驗可借鏡。(所以若把蔡岳勳、葉天倫甚至馮凱算進來,也都是電視導演的譜系。)
與此同時,近年來台灣電影的商業嘗試與潛力也漸漸浮現,有還算不錯的作品如《翻滾吧男孩》、《逆光飛翔》、《一頁台北》等,卻也有不太成功的案例(如《南方小羊牧場》、《世界第一麥方》、《命運化妝師》等),從這些電影來看,會發現台灣電影導演對於商業片語言與敘事節奏的掌握力不從心,但因為整體電影市場正在崛起,有愈來愈多資金流入,市場上的需求擴大,過去有一定電影經驗的導演、攝影師、副導,或新冒出頭科班出身的導演,仍有比以前更多機會,他們也努力想要往前跨步,銜接台灣電影在商業與藝術之間的斷裂,不過,看起來卻真的還需要一點時間,才能真正抵達彼岸。
而《寒蟬效應》無疑代表這波努力中相當接近彼岸的前浪,只是眼睜睜看著它一隻手已經攀上彼岸之崖,最後又滑落,更令人生出無限惋惜。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