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有劇情討論,請斟酌閱讀
作為趙德胤「離開」緬甸題材、進一步面向世界與世界接軌的電影,《灼人秘密》除了電影本身的藝術成就與完成度值得矚目外,還有著幾重重要的意義,包括作為這代幾乎唯一能輕易攫取歐洲影展目光的台灣影展導演,趙德胤如何聰明且靈活地運用自己的資源,為台灣藝術片狹窄的想像打開一片窗,試圖用驚悚類型和非常國際化(universal)的「Metoo」題材,再加上豪華多元的明星卡司,跨越傳統藝術商業分野,試圖做出一部有趣題材也好看的好電影,即使這個意圖在片子後半的呈現並不完美,但對台灣產業而言仍是個大膽且值得注意的嘗試。
《灼人秘密》的故事與劇本很特別地來自於趙德胤的繆思吳可熙,她以自己過去未成名女演員的經歷和感受,結合 Metoo 題材的想像,虛實參雜的結合成片中主角妮娜(Nina Wu)這個角色。可惜吳可熙畢竟是演員、不是專業編劇,就劇本的完成度來說,比較像是把一個擁有非常高潛力的概念、劇本卻還在草稿與初稿之間的階段,就拿來拍攝的狀況。劇本有許多細節並沒有處理好,有些發展甚至有前後矛盾之嫌,不管是劇本或最後的成果,明顯貼近吳可熙自身經驗的前半「戲中戲」明顯也處理得較為出色,但在電影中段之後的回鄉和「Metoo」部分,破綻就愈來愈多,劇情發展也缺了一些應有的面向。如果在劇本上有適合的專業編劇參與,在完成度上一定可以提升更多。
但在拍攝上,趙德胤再次展露出自己的過人才華,也進一步證明他接軌到產業之後,確實能拍出國際水準的創作電影,也能運用各種不同體系的明星與演員,將群戲調度得十分精彩,亦將電影節奏控制得恰到好處,《灼人秘密》絕對是他導演生涯的里程碑。直到上一部電影都還是專注運用台灣新電影語言的趙德胤,這次在拍攝上明顯做足功課、下足苦功。走心理驚悚絕對是正確的路線,而他在夢幻與現實之間的切換也確實做足功課,不管是運鏡、美術或聲音都增添了許多可信的細節。與此同時,他也明確展現出運用不同系統演員的功力,讓每個演員都在類型氣氛裡面恰如其分—過去趙德胤不常拍群戲,但在《灼人秘密》裡他讓人發現他真的很會用演員,不管是偶像劇來的,八點檔來的,戲劇系來的,都真的可以調頻到一致。
然而與此同時,雖然有很好的概念和拍攝,但在劇本和演出的執行上就顯得不夠成熟,有點像是硬把一個還沒煮熟的蛋急著剝開來,雖然仍有可看之處也不算差,相較於本題材與概念的潛力而言卻顯得有點可惜。基本上每個沒有名字的角色都只作為原型(prototype)而存在,在監製、導演上或許可以說因為刻意不想指名道姓特定人士,而是想強調結構性問題。但在女主角妮娜上也這麼處理,就顯得有些困難,必須撐起全片最重要演出、讓觀眾跟著看下去的妮娜,其實我們看不太出來她的個性和對成名究竟有多渴望,或者成名後究竟有沒有享受還是她從頭到尾都只是個被動的受害者(從被經紀人、被導演、被監製、被媒體),妮娜更像是個象徵的符號,而不像個人。吳可熙從頭到尾都太強調在悲傷痛苦的狀態,缺乏了一個女演員或一個人在面對不同事件時相應的不同反應,尤其如果她是個會演戲的女演員,擅於掩藏心事和 PTSD 之間的切換更加可以很精彩很驚悚,但在她的演出或角色編寫上都是落空的,這是本片最大的問題。
另外必須特別稱讚,趙德胤在全片最好的前 40 分鐘裡,於權力結構和女演員之間拿捏的尺度相當精準,沒有刻意妖魔化導演或任一個人,只是從權力舖排上去呈現出身為小牌女演員面對的種種孤獨甚且可懼的細節。看完很明確不會讓人覺得導演是刻意當壞人,而是在拍攝現場的文化很自然就會做出那些反應。但也唯其如此,妮娜是否會讓人同情共感呢?可能見仁見智。
然而電影中段後返鄉的橋段不但無趣且跟整部電影無法扣連,再來個實在太晚出現的翻轉(或者翻轉後該要有的東西沒有了),都讓整部電影感覺沒有真正收尾,觀眾還來不及真正去理解妮娜發生事件後的種種就戛然而止。雖然這樣的收法留下頗大的諷刺力道,算得上是個聰明的收束,卻還是有點潦草,只能說是靠著拍攝執行上的才華硬扛過去。
《灼人秘密》的作品雖然有瑕疵,但本片對台灣產業具有非常大的意義,在於它可能是二十年來最有可看性、題材最有跟國際接軌態勢的台灣藝術片,而且懂得怎麼跟商業演員及明星同台,懂得透過這個模式為小眾創作電影殺出一條血路,趙德胤的才華、嗅覺、思維和企圖心,都讓它跟一般人生劇展式、台灣新電影寫實式的理所當然「藝術片」切分得一乾二淨。在這個意義上,《灼人秘密》的出現正徵顯著新世代電影人想說自己創作的故事,但不想再用一樣的方式、一樣的題材說故事的強烈心聲,也側面映照出台灣藝術片過去二十年來對於題材與風格想像的單調化與侷限。因此,雖然片子確有瑕疵,我仍希望它能夠透過獵奇的故事、類型敘事和整齊的卡司突破台灣藝術片的票房天花板,為喜歡看好看電影、但並不只愛主流動作爽片的觀眾提供另一種選擇。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