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 副人之仁 》(Veep)總評:入火坑上刀山,拋開陰霾成為當代最成功的喜劇之一

0

本月,HBO 過去幾年得獎無數的旗艦喜劇《 副人之仁 》終於正式下台一鞠躬,結束了前副總統瑟琳娜麥爾醜態畢露的政治生涯。純就結局來說,《 副人之仁 》有著可能是史上最精彩的最終集之一,讓觀眾看見政客為了奪回/鞏固權力,願意做到什麼樣的程度。但以一齣經典影集的第七季、甚至是後半部來說,要說瑕不掩瑜、功大於過等形容詞討論,恐怕就不是那麼簡單。

嚴格說起來,一如同樣探討政治運作的經典美劇《白宮風雲》,《 副人之仁 》其實要切分為兩齣劇:由阿曼多伊安努奇擔任節目統籌(本身也是原創)的第一至第四季,以及大衛曼德爾接手節目統籌後的第五季以降。兩者之間雖然有著重覆的 DNA:茱莉亞路易斯德瑞弗斯近乎鬼神的演出(要不是因為路易斯德瑞弗斯一度為了抗癌停止演出,她應該會寫下史上第一位全劇每一季都拿艾美獎影后的傳奇)、堅實的演員陣容、對於華麗複雜超級十八禁髒話的熱愛等,但本質上卻有著微小又明確的不同,讓評價這齣劇,以及最終季都很難以單一一個整體討論。

在一到四季,扣除伊安努奇還在暖身(以及英國出身的他努力適應美國政治)的第一季,《 副人之仁 》的世界觀其實與伊安努奇前一齣名作《幕後危機》(The Thick of It)相當類似,皆在呈現無知、自私又無能的政治人物,處於火坑般的政治環境,面對或天災或人為的各種突如其來的危機,拼了命控制災情並保住位置的努力,最後再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讓一切永遠在莫名之中結束,突顯其中的荒謬可笑與無力感。角色不見得是惡意、陰毒或徹底精神失常(Psychotic),頂多只是有著明顯的反社會(Antisocial)傾向,這也讓瑟琳娜麥爾做為副總統格外有趣:邏輯上她是總統之下第二人,但可能也是整個政府裡頭,最沒有實權和影響力的一位。就算影集最後將她往總統大位推,但定義她的並非濫權,而是無能為力。

但在伊安努奇決定離開,大衛曼德爾成為節目統籌(以及川普上台)後,一切開始有了轉變。當現實比諷刺更難以置信(同樣問題也害死了薩夏拜倫柯恩的《老美搞什麼鬼?》(Who Is America?)在 2018 年,光怪陸離單純就是美國政治的日常),加上幽默感的轉換,瑟琳娜開始從被動試圖鞏固權力,轉變為不擇手段、不計代價,上刀山下油鍋也要主動爭取權力的過程。兩種風格間的差異讓 2018 的第六季成為本劇最空洞尷尬的一季,想要奪權又無法,原地打轉卻又蠢蠢欲動,成為典型落幕前最黯淡的時刻。

於是,到了今年的第七季兼最終季,《 副人之仁 》也正式從美國版《幕後危機》,變成有著完整敘事和連續性的《週六夜現場》特輯,除了角色經歷巨大調整,每條故事線的發展也都是為了調侃現實服務。就角色來說,雖然演出還是和過去六季一樣亮眼,新人物如安迪達利的競選顧問也一如預期地穩定(達利的螢幕形象有著不錯反差),但諸如安娜克倫斯基的艾咪,或蓋瑞柯爾的肯特,都莫名有了全新的個性,克倫斯基的轉折更是大到難以理解,讓角色雖然好笑依舊,敘事上卻沒有什麼邏輯可循。

至於第七季的故事,舉凡中間的麻疹線、喬納的崛起(以及艾咪的跳槽)、中國干預大選等,都像是編劇為了呼應現實,所刻意安排的發展,思考邏輯有點像是「最近約翰奧利佛罵了這五件時事/川普發了這四則推文,怎樣把這些分配給角色演出?」這其中還是有好笑或切中要害的部分(如瑟琳娜鎖定勝局的全新競選口號),但中間卻充滿斷裂,以及可拋棄的故事線(整個芬蘭大使館的故事只能用粗糙拙劣形容),也嚴重傷害了影集累積的敘事能量。

做為一齣在歐巴馬時代開始的影集,本劇有點像是歐巴馬執政的縮影:整體大受好評,時不時力有未逮,有著決定性的高度,也有立意良善但結果悲慘的失敗。當然,有最後一集的最後半小時,加上過去累積的聲望,《 副人之仁 》註定會名留青史,成為當代最成功的喜劇之一,影集最後刀刀見骨的諷刺,也讓本劇終於超過現實裡調侃的對象,成為比黑暗更黑暗的黑色喜劇,至於這是不是瑟琳娜想要的結局…只要擁有權力,又有什麼差別呢?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