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生活中重要、乃至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究竟什麼樣的電影可以稱得上是好電影?我們在討論電影時只能聊主觀的喜歡/不喜歡嗎?首度舉辦的【 Punchline TALK 】特別邀請到曾經擔任金馬獎評審的知名影評人馬欣與娛樂重擊主編徐佑德一起來聊聊,影評人都是怎麼看電影的呢?
電影的魔力,在於將故事說得動人
談起自己為何喜歡電影,馬欣覺得自己對於電影的喜愛是非常直覺性的,喜歡的本身毫無理由,也正是因為這樣毫無理由,能夠讓她執著地投入其中,花再多時間也不會膩。
在現實的世界裡,總是弱肉強食,然而,在電影卻不只如此。在一幕幕的影像中,電影會爬梳出弱者的故事、也演繹出強者的脆弱與恐懼,將一切誠實地攤開給觀眾看,使人性無所遁形。馬欣認為,這或許就是書籍、音樂和電影之所以動人的原因。
一如作家太宰治在《思想的蘆葦》一書中所說的:「喜歡電影的,多半是膽小鬼……做什麼都不安時,只要衝進戲院就會比較安心,只有在電影院的那幾刻鐘,完全脫離世間,再也沒有比那裡更好的地方。」
徐佑德則認為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需要結合劇本、導演、音樂、剪接、攝影、美術設計、視覺效果、音效等等最具天分的人,方能端出作品。電影不僅有龐大產業支持,也承載著時代的意義,將最好、最美的事物,在兩個小時內讓觀眾一覽無疑,讓人大哭、大笑、直視內心。這,便是電影的魔力。
最愛的三部電影?每一次看都發人深省
說到最喜歡的三部電影,馬欣不禁哀嚎真的是很難抉擇,最後選出了《黑暗騎士》、《東尼瀧谷》與《海上鋼琴師》。
馬欣認為《黑暗騎士》中的小丑就像是這時代的縮影,這世代的人們都死命地追求笑著,上癮般追求虛假而空虛的幸福,一如小丑永遠無法垂下的嘴角。殊不知,在我們面上帶笑的同時,卻是集體哭著迎向巨大的未知與衰敗。
小丑的出現恰恰好是 2008 年金融海嘯的時刻,彷若聚集了眾人的臉譜,揭示著全球局勢的震盪,也像是一個分水嶺,引出政壇普遍丑角化的走向。如今已是十年過去,我們的嘴角,是否依舊上揚呢?
關於《東尼瀧谷》,馬欣最欣賞的是電影中的那份孤獨,拍得如此真實,像是在告訴人們:即便蓋滿了堡壘,你都無法阻止寂寞流進來,那樣淹沒你。而《海上鋼琴師》則改變了馬欣的人生觀,不用多餘的台詞,就呈現出了極美又極哲學的一幕。
另一部不在前三名之中,卻影響馬欣至深的電影則是《畢業生》。當男(女)主角搶(逃)婚成功後,兩人坐上公車,原本該是欣喜的一幕,兩人卻露出迷惘且百無聊賴的表情,極盡諷刺。在年少的時候,多少人嘗試反抗、極盡全力掙脫原生家庭的束縛,但是,掙脫了……然後呢?
此外,她也私心推薦了許多電影,諸如:《絕美之城》、《教會》、《海邊的曼徹斯特》、《猜火車》、《2009 月球漫遊》、《銀翼殺手》等等。
而徐佑德最喜歡的則是《型男飛行日誌》、《北非諜影》、《教父》。他認為《教父》是談到電影時絕對無法忽略的經典。而在二戰時期上映的《北非諜影》不僅對後世電影帶來深遠的影響,更裹著至深的浪漫。
如何評斷一部電影?
徐佑德說到自己非常注重電影的攝影、剪接和場面調度,他認為是這些元素在建立質感。有了真功夫後,才是整體結構,最後才是劇本。許多具有藝術成就的電影其實並沒有故事或劇本可言,而是運用隱喻、辯證和影像敘事,像是安哲普洛斯、高達、楚浮等人的作品,也因此,更需要強大的基底去支撐。
反觀馬欣重視的次序則相反,她非常在意電影本身想要表達的事物,例如敘事邏輯、重點是否清楚?是否有對人性深入的觀察?是否有不同於一般人的洞見?技術層面相對而言順序稍微後面一些。而在評論電影時,馬欣說自己第一次用心、第二次用腦,她並沒有拘束自己用某種特定形式去觀賞電影。這或許與閱讀的習慣有關,有了過去的文字歷練,讓她觀看事物時不會侷限在單一角度,而是針對不同媒體做出不同面的評論。
徐佑德在評論時,則在意作者究竟有沒有用對方法表達?有沒有將主訴表達清楚?他傾向利用層次去解析作品:第一是整體質感(製作面),第二是敘事水準(場面調度與劇本),第三則是:作為一部電影,它的意義跟其電影比起來如何?
電影與影集:越來越模糊的分野
在座談的最後,兩人則聊到影集與電影的相似與相異。馬欣聊到自己對於電影仍會下意識地給予較高的藝術評估,她覺得電影具有不可取代性,將一群陌生人聚在戲院裡,為同一個故事哭與笑,這樣短時間內極致的凝聚感,非其他藝術可輕易替代。反觀劇集,則更能深入日常生活,拍出非常細微的日日夜夜。
馬欣分享到自己對於影集的觀察,認為大部分人仍將之視為消遣,因此影集非常注重集數分配與整體節奏,著重在前兩集留住觀眾、埋藏懸念與伏筆。現在影集的市場變化非常快速,過去會有全球瘋同一影集的現象,未來分眾將更明確,因此節奏、縝密架構、敘事功力、劇種掌握和後座力長短都是十分重要的。
徐佑德談到近年「以電影規格拍影集」的發展,讓影集和電影間越來越難分,像是《黑鏡》便具有獨立成篇的潛力,而漫威系列電影則像是超大型影集,這些都是對於傳統審美的挑戰。兩者間最大的分野應是「 Serialized storytelling 」的概念,敘事需要長而連貫,不同於電影追求極度精實。
徐佑德在談論影集時,非常重視各集間的「 hook 」以及劇本,正因為劇集的時間較電影長,角色的建立和角色曲線更顯得重要。假設沒有好的劇本,便會淪為只追求集數、灌水空虛的浮濫作品。
還沒跟上影集的潮流?那你不妨參考一下兩位對談者的私房名單,徐佑德推薦《廣告狂人》,馬欣則力推《冰與火之歌》、《火花》、《信號》、《我的大叔》、《愛X死X機器人》以及《CSI犯罪現場(拉斯維加斯)》等劇。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