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幽默、動人,超現實,年度奧斯卡大熱門《幸福綠皮書》從六零年代一黑一白兩位主角的相識、相處與友誼出發,用輕鬆愉悅的筆觸,刻劃過去不堪的種族歧視,也刻劃人與人之間,超越種族與背景的相知相惜。純就電影本身來說,《幸福綠皮書》舉重若輕的劇本,以及兩位男主角之間的火花,讓本片有著某種專屬於老派劇情電影的娛樂性和趣味,而至於電影實際的份量或張力,就看個別觀眾對於故事裡頭關於歧視與包容等潛台詞的理解與耐受力而定了。
靈感取自真人真事,《幸福綠皮書》描述六零年代,不學無術但擅長在社會上討生活的大嘴東尼,受雇擔任黑人鋼琴家唐薛利的司機,負責護送與照顧薛利前往當時仍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的美國南方巡演。背景天差地遠的兩人起初互看不順眼,但在旅行的過程中隨著大小風波與危機,漸漸發展出一段難能可貴的友誼。
一言以蔽之,《幸福綠皮書》就是部舒服得讓人很「幸福」的電影。編劇尼克瓦侖加(現實生活中男主角的兒子)與導演彼得法拉利選擇以一段另類但暖心的故事,搭配滿滿的幽默感,呈現悲劇性歷史裡中的歡笑與情感。從故事到節奏,本片讓人想起過往九零年代,帶著喜劇笑點的人際關係劇情電影,無論是東尼的種種誇張言行(寫信與飲食絕對是高標)、兩人之間的反差或不打不相識,或電影明亮的色調與配樂,都讓觀眾完全感覺不到本片片長有超過兩個小時。當然,片中亦不乏毫不掩飾地呈現種族歧視的各種樣貌,但電影重心明顯放在兩人的情誼上,多過對於社會不公不義的探究或批判。也因此,與其說南方的各種醜態是社會現實,其實更像是兩人友誼需要跨越的阻礙,以及促成彼此互相扶持的契機。
同時,兩位演員維果莫天森與馬赫夏拉阿里的演出,也讓《幸福綠皮書》不費吹灰之力,便能牢牢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莫天森近年繼續往角色演員路線邁進,本片從身形到口音到整個肢體語言,一舉一動皆充滿喜感和隱藏於粗鄙言行下的自尊,許多時後不需台詞,單靠眼神或小動作便能讓角色的心境顯得無比清晰;阿里則延續其自《月光下的藍色男孩》至今持續累積的聲勢,本片的孤單與高傲與平常戲路形成明顯對比,但也讓中後段真情流露的瞬間更為動人。
但就像是本片中文譯名「《幸福綠皮書》」(綠皮書指的是種族隔離年代,專門提供給黑人關於僅限黑人的食衣住行等生活機能的旅遊指南),明明是帶點警示與衝擊的字眼,加上「幸福」兩字卻莫名有種無心插柳的諷刺意味,電影本身的故事也游走於天真爛漫和掩耳盜鈴之間,一方面想呈現種族歧視「反派」的嘴臉,一方面又將角色與善惡輕而易舉地二元化,甚至對於種種醜陋與危機輕描淡寫地帶過,裡頭的白人救世主情節,就算是立意良善,也難免有些尷尬。
《幸福綠皮書》重新找回老派幽默劇情片的樂趣,在簡單的故事與刻劃中,帶給觀眾滿滿的幸福感;但這份幸福感來得如此理所當然,如此理直氣壯,如此名正言順,又莫名顯得太過簡單。若純粹想享受兩小時的好時光,則本片相信能達成任務,但若要在娛樂之外提供反思或討論,恐怕《幸福綠皮書》就有點太「幸福」了。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