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影評/《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改編力道充沛,卻沒脫離台灣青春愛情的窠臼

0

文/橘貓

平心而論,我不喜歡《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但它是一部達成類型片想像的電影,一記商業院線的漂亮安打。悲劇愛情電影,透過觀眾對於完美愛情的神秘想像,來讓觀眾惋惜、落淚,本質上,這種故事能幫觀眾更珍惜身邊的幸福。只要觀眾在戲中被治癒、被淨化,《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就能是一部被需要的電影。透過電影最後二十分鐘的催淚效度,陳意涵宛如王牌打者在九局下半無人上壘的局勢打出全壘打,比賽結束,伴隨著觀眾抽面紙啜泣的聲音。它很貼近觀眾,陳意涵扛起整部電影的能力很出色,電影完成度也高,在商業面向上,它是漂亮的出擊。

但是,切回個人觀點,我想接著分享一些《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我眼中的缺陷。首先,本片翻拍自韓國 2009 年的賣座愛情電影《最悲傷的故事》(More Than Blue,2009),我們可以先看到台版與原版對照的一些差異,改編並非一定是壞事,但透過兩個版本的客觀差異,我們至少能釐清《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一些特質。

第一個部分,是影像質感。《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由長期與王家衛合作的香港攝影師關本良執鏡。觀眾首先能看出本片與韓國原本的基本差別,是相較於冷調、沉靜的韓國原版,本片從頭到尾都貫徹大量的暖調的橘黃色光線,這讓電影過半時刻都有種煽動人心的氛圍,個別畫面也具美感,而這個氛圍也影響到電影中角色的形象。不管是劉以豪的 K 或陳意涵的 Cream,他們顯得更具不確定性、更多性格弱點、更情緒化,喜怒形於言表,他們顯得更年輕,比起韓版板起臉孔的哀戚,他們更外放一些。

第二個部分,是劇本調性的改編。本片在場景上改變了較多設定,譬如 Cream 第一次遇見牙醫時的場合,原本是簡單的走廊與販賣機旁,在改編版則成為熱鬧的派對。或是 K 試圖尋找牙醫未婚妻談判的橋段,帶了負責喜劇發揮的禾浩辰前往,降低場合的嚴肅感。新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有種不願意讓場面冷下來的執著,偏偏原先那種「冷」應該要是種魅力,是種較為成熟,藏在檯面下、不外顯的魅力。

而兩個因素,會連結到我對於本片的直覺印象:《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透過翻拍,試圖呈現一場「大人的戀愛」,但改編成品裡頭,最內核的依然是台灣電影逃不出去的青春愛情框架。青春愛情像是加了濾鏡:嬌羞、未經世事、遠離柴米油鹽醬醋茶與生活裡頭那些不甚浪漫的基本需求。台版的遺產設定,讓兩位主角得以享受高端物質生活,唱片、CD,高質感的家具擺設,或許是觀眾會想要的,但同時也是遠離現實的。這些元素洩了底牌,讓《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從原版一場世故的遺憾,成為另一場永遠無法離開青春期的戀愛神話/鬼故事。

陳奕迅在〈我們〉裡頭唱了一句:「我最大的遺憾,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愛情裡的遺憾殊途同歸,最後終於要回到同一個點上。我為你好、你為我好,最後我們兩個都不好,卻在不好了以後感受到愛情發生過。儘管我對《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有許多怨言,但陳意涵在電影最後一段的救場,她對對白的掌握能力,表演哭戲的時機,都是沒話說的精彩,甚至更勝原版。該說的都說了,還是祝福觀眾們能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裡頭落下幾滴眼淚,嘗試它意圖達到的療癒價值。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