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ony
第 71 屆坎城影展於法國時間 5 月 19 日落下完美帷幕,由凱特布蘭琪領軍的評審團,經過兩星期的密集看片與每日召集討論,所得出的得獎名單。凱特布蘭琪在記者會表示:「今年是擁有多樣性和強大影片的一年,我們必須尊重大家的決定,有時也超越我們自身口味,達成一個完美的平衡結果。」
最終在閉幕頒獎典禮上,最高榮譽金棕櫚獎由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獲得。這次是是枝裕和第 5 次闖入主競賽,2001 年首次以《這麼… 遠,那麼近》入圍,2004 年《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一舉讓年僅 14 歲的柳樂優彌奪下最佳男演員,在 2013 年更以《我的意外爸爸》拿下評審團獎,2015 年《海街日記》也入圍主競賽。近年作品如《比海還深》曾在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前作《第三次殺人》選擇去威尼斯影展;睽違 3 年的重返坎城主競賽,便獲得他生涯首次的金棕櫚獎殊榮。除此之外,是枝裕和也是自 1955 年坎城影展設立金棕櫚獎以來,繼黑澤明、今村昌平,第 3 位拿下金棕櫚獎的日本導演。
談起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凱特布蘭琪提及:「金棕櫚獎必須頒給各方面調和完美的電影,不僅端看演員表演、場面調度,攝影和劇本等多方環節都相當重要。雖然今年有許多部電影達成這樣的條件,決定也是個艱難的過程,但最終評審團仍達成共識,授予《小偷家族》這部非常傑出的電影。」而是枝裕和也在得獎感言表示:「每次來坎城時,我都會告訴自己必須有勇氣和希望,希望不同國家的電影工作者可以通過電影而聚在一起。」他也特別感謝整個製作團隊,也將獎項分享給剛剛起步的年輕導演們。而是枝裕和目前也正籌備自己的首部法語片,並出任《十年日本》的監製。
別於既定獎項,坎城影展會適時增設獎項以表揚為電影奉獻的大師們,有逢 5 年設立的週年特別大獎(Anniversary Prize),亦有表彰工作成就卻從未贏過金棕櫚獎的榮譽金棕櫚獎(Honorary Palme d’Or)。又例如,瑞典導演英格瑪柏格曼於 1997 年獲頒金棕櫚中的金棕櫚獎(Palm of the Palms);2009 年法國導演亞倫雷奈以《野草》(Wild Grass)獲頒終身成就獎(Prix exceptionnel du jury)。而今年在評審團決議下,決定首次設立「特別金棕櫚獎」(Special Palme d’Or),將這座獎項獲頒給法國新浪潮大師尚盧高達入選主競賽的電影《影像之書》(The Image Book)。
高達在《影像之書》突破電影既有框架,利用大量影像素材,拼貼成一部喃喃自語的私影像,思索影像存在的意義,進而擴及審視世界目前現狀。主席凱特布蘭琪認為高達是一位不斷嘗試新事物並改變電影未來的藝術家,這部電影也對評審團產生重大影響,讓評審們無法停止談論。因此設立這項獎座,希望更凸顯高達為電影所嘗試的開創性實驗。而這座「特別金棕櫚獎」,也讓高達變相蒐集到三大影展的最高榮譽(2018年坎城特別金棕櫚獎《影像之書》、1983 年威尼斯金獅獎《芳名卡門》、1965 年柏林金熊獎《阿爾發城》)。
在「兩座」金棕櫚相繼而出後,同為影展大獎的評審團大獎(Grand Prix)與評審團獎(Jury Prize)卻引發不小的爭論。改編自 同名小說,由美國導演史派克李執導的諷刺喜劇《黑色黨徒》,講述一位非裔警員與同事臥底至 3K 黨進行調查。片中不僅大罵白人,也玩起黑人揶揄,最後拼貼發生於2017年美國維吉尼亞州,由種族主義者發起的「白人至上」運動紀實影像,更連結川普與3K黨領袖大衛杜克所發表的言論。場場觀眾掌聲不斷,最終更一舉榮膺評審團大獎。
不過反面聲音卻認為,影片基調上較為商業外皮的包裝,不與藝術電影殿堂的坎城影展頗為匹配,甚至有政治正確的獎項考量嫌疑。對此,評審團成員蕾雅瑟杜強調《黑色黨徒》是一部成功反映與陳述世界變化的電影,有必要對它授予肯定。凱特布蘭琪也隨後表示:「當身在國際影展時,每一部電影都代表一個國家的特殊性,史派克李談論到現今美國最重要的核心種族議題,讓非美國人都能感受到美國當下的約束,也讓這部電影超過原有的美國邊界。」
同樣有雜音出現在評審團獎的結果。由黎巴嫩導演娜迪拉巴琪(Nadine Labaki)執導的《我想有個家》(Capernaum),故事描述 12 歲黎巴嫩少年因缺乏父母的關愛,在一場行刺後被捕,決定於監獄中打電話,向全世界宣告控告自己父母的失職。影片對於社會底層的關懷,及素人演員的運用,深得評審團喜愛,但身在德布西廳的媒體們卻是對此結果噓聲不斷。主要認為電影賣弄演員自身背景,當「現實」被包裝看似為戲劇的「虛構」,片中飾演移工的母親同是現實中沒有身分的底層人士,隔幾天更因非法身分遭到逮捕,這樣的「憐憫」也讓影片充斥一種獵奇且煽情的角度來作為賣點。
此外,最佳導演獎由波蘭導演帕貝爾帕夫利柯夫斯基(Paweł Pawlikowski)的《沒有煙硝的愛情》(Cold War)。別於《依達的抉擇》的宗教性,帕夫利柯夫斯基於片中採用特殊比例,再次使用黑白,將光影變化契合人物心境轉換,撇除冷戰戰火的綿長,以時間流動闡述一段纏綿動人的愛情故事。最佳男演員不負眾望由《犬人》(Dogman)的馬切洛豐特(Marcello Fonte)榮拿下,其飾演一位誓言復仇的狗店男主人,擅用嬌小駝背的身形,面對彪形大漢的尖銳眼神,也讓馬切洛豐特成為坎城史上第 10 位義大利影帝。
承襲今年女權風潮引領的坎城影展,凱特布蘭琪帶領 82 位女性走上坎城紅毯,其中包括安妮華達、瑪莉詠柯蒂亞、蘇菲亞柯波拉、派蒂珍金斯等人參與。「82」是坎城影展創立 71 年以來,由女性執導角逐金棕櫚的電影數目。而今年典禮更是特別,讓義大利女星艾莎阿基多(Asia Argento)首先發聲,不僅披露哈維溫斯坦曾於坎城影展期間對她進行的性侵惡行,也表示觀眾席中仍有尚未被揭發的性侵惡狼。隨後典禮也罕見先頒發最佳女演員獎,再次凸顯這「女性當道」的主題。最終由《小傢伙》(Ayka)的哈薩克演員莎默耶斯雅莫娃(Samal Yeslyamova)以極具驚人表演張力的演出獲獎。片中飾演一位為求生計來到俄羅斯的吉爾吉斯母親,在不得已割捨新生兒,隨即又鋌而走險,面對討債集團的追討,用一雙流露堅忍意志的眼睛,眼見殘酷底層社會的流轉,精湛演技讓莎默耶斯雅莫娃榮登坎城第一位哈薩克影后。
繼第 70 屆坎城影展後,今年最佳劇本再度出現雙獎,由義大利導演艾莉絲羅爾瓦雀(Alice Rohrwacher)的《幸福的拉札洛》(Happy as Lazzaro)與伊朗導演賈法潘納希(Jafar Panahi)的《Three Faces》共同分享此榮譽。但被眾多媒體預測為金棕櫚獎的《幸福的拉札洛》,在前部作品《蜂蜜之夏》已奪得評審團大獎,此次表現更上乘的《幸福的拉札洛》的最佳劇本則顯得有些被低估。
然而,最讓媒體抱憾的無疑是 Screen 場刊高達 3.8 分,突破歷史紀錄的李滄東《燃燒烈愛》,最終如 2016 年《顛父人生》一樣的命運,場刊第一卻皆僅獲得費比西影評人獎,讓不少影評記者們為該片抱屈。同為影評叫好的俄羅斯導演奇里歐‧西里布尼卡夫(Kirill Serebrennikov)執導的音樂電影《夏》(Leto),也只榮獲最佳原聲帶的金軌獎。不過,有人認為同樣面臨被政府限制出境的困境,最終評審團選擇了肯定賈法潘納希的《Three Faces》。而潘納希的獎項由他的女兒代為領取,也在感言中緬懷已逝伊朗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有趣的是,過往除了金棕櫚獎有獎座外,其餘獎項皆只有一張證書的獲得。但在第 71 屆坎城影展卻特別讓每個獲獎者都有了大小不一的金棕櫚獎座,也見得本屆影展的大氣與改革。評審團成員之一俄羅斯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更說道:「評獎是一項無法克服的任務,當只有 7 個獎項卻有 21 部電影競爭。我們也必須做出讓步,共同努力協議出值得的結果。」凱特布蘭琪也補充表示:「今年強片如林,給獎也有所名額限制,不選擇其他電影,並不代表我們不重視,而是希望更全面地看待電影整體,也聆聽每位評審不同的意見。」
【第71屆坎城影展主競賽單元得獎名單】
金棕櫚獎:《小偷家族》是枝裕和|日本(采昌發行,7/13上映)
特別金棕櫚獎:《影像之書》(The Image Book)尚盧高達|法國(車庫發行)
評審團大獎:《黑色黨徒》史派克李|美國(環球發行)
評審團獎:《我想有個家》(Capernaum)娜迪拉巴琪|黎巴嫩、法國(海鵬發行)
最佳導演獎:帕貝爾帕夫利柯夫斯基《沒有煙硝的愛情》(Cold War)|波蘭、英國、法國(東昊發行)
最佳男演員獎:馬切洛豐特《犬人》(Dogman)|義大利、法國(捷傑發行)
最佳女演員獎:莎默耶斯雅莫娃《小傢伙》(Ayka)|俄羅斯、哈薩克(前景發行)
最佳劇本獎:艾莉絲羅爾瓦雀《幸福的拉札洛》(Happy as Lazzaro)|義大利、瑞士、法國、德國(鏡象發行)
賈法潘納希《Three Faces》|伊朗
金攝影機獎:《Girl》Lukas Dhont|比利時(一種注目)(鏡象發行)
短片金棕櫚獎:《All These Creatures》Charles William|澳洲
短片評審團獎:《延邊少年》(On The Border)魏書鈞|中國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