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劇變成神煩劇?發展下去之前,《西方極樂園》需面對的三大問題

0

睽違兩年時間,以及一系列讓人心癢難耐的廣宣之後,熱門美劇《西方極樂園》的第二季終於在今年四月,正式與觀眾見面,各個第一季所鋪下的大小線索或彩蛋,也有望獲得解答與發展。

但《西方極樂園》或許討論度爆棚,兩年前的第一季在(包含筆者在內)某些劇評或觀眾心中,卻是冷感大過讚嘆、困惑多於滿足,雖不到大失所望,但肯定不是什麼驚人之作。這有部分當然與影集本身刻意的調性與知性的結構有關,但不可否認有些也是影集自己內在所隱藏的缺陷,讓影集未能達到設定本身應有的成就。就在第二季開播之際,就讓我們先回顧一下第一季的三個主要問題,順便看看類似狀況是否會構成看劇的障礙,以及第二季是否能脫胎換骨?

開始之前,還是不能免俗地先提醒:本文通篇有著《西方極樂園》第一季大小劇透,僅適合看完第一季略感失望的觀眾閱讀,至於還沒看但內心充滿問號的觀眾… 除非想被潑冷水,不然讀這篇文章幹嘛?

第一、故弄玄虛的時序

從《記憶拼圖》、《星際效應》再到《敦克爾克大行動》,諾蘭兄弟對於時間的迷戀可說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但先不論大銀幕的成敗,包含筆者在內,只要對於《西方極樂園》感到失望的觀眾,幾乎都有同一個抱怨:過於複雜、乃至於顯得故弄玄虛的時序。正如影集最後所揭露的,本劇第一季其實包含了兩個時間軸,中間橫跨了超過三十年的時間,但類似手法除了用於強調黑衣人/威廉的轉換之外,究竟在角色或故事上有何功用?

兩名節目統籌喬納森諾蘭與麗莎喬伊拚了命地要掩飾故事線之間的關係,並以同心圓概念所呈現的迴圈(loop)來展現人類與機械之間,那無視於時間的、悲劇性的無限循環,概念或許甚佳,卻讓敘事顯得單調,語言文字過於刻意/刻板,久了甚至讓一再發生於迪樂芮、梅芙與泰迪等人身上的暴力與傷痕,莫名地麻木而呆版。若時間錯置是為了突顯角色身上的差別(如前後的威廉),這樣的手法或許勉強還說得過去,但讓時序難以辨別的副作用,便是角色之間不同時空下幾乎毫無差別,更強化了影集中後半的單調。這也讓影集充斥著…

第二、純粹為了服務劇情而存在的角色

海克特。克萊曼婷。羅根。夏洛特海爾,《西方極樂園》充斥著純粹為了服務劇情而存在,本身幾乎毫無發展或意義的角色。若說海克特或克萊曼婷等「接待員」之所以呆版,是因為機器人本身便被設定制約成僅能從事特定活動,或展現特定行為,人類角色如羅根或夏洛特,除了「縱情聲色」或「自我感覺良好」外,究竟有何特色?

這個問題在日後發現自己是機器的伯納,以及預備帶領機器人起義的梅芙身上更為明顯,前者對於自我身分和記憶的崩解理應是故事情感核心,到頭來卻只是虛晃一招,留待第二季再做使用,後者的成長則充斥著挑戰觀眾耐心和信任的轉折,成長過程不像是日經月累的學習(也就是時間錯置的意義),更像是福特和編劇這樣戲裡戲外機器神的恩惠。美劇的成功往往建構於立體或深刻的角色上,《西方極樂園》則拋下了這個想法,希望透過劇情複雜的設計壓過角色本身不足,結果只能說是好壞參半。

第三、綁架觀眾的長篇結構

呈上點,不知是受近期 Netflix 崛起的影響,還是喬納森諾蘭對自己所設計的謎團太過自信,《西方極樂園》再度落入「這不是一齣影集,這是分成十回總長十小時的電影」這樣的敘事結構,偏重影集最後的震撼(1+1+1+1+……>10),而不是個別集數裡頭的發展。

先不論最後高潮究竟是否值得觀眾花上十小時收看,這樣的手法讓特定集數要不是原地打轉(如整個泰迪與迪樂芮的冒險),要不是節奏混亂(福特與伯納的角力),要不甚至反覆到讓人厭煩(黑衣人的敘事線),讓觀看個別集數除了「因為得看完」之外,沒有太多吸引人的理由。裡頭充斥的瑕疵和敘事毛邊(前述的梅芙、中間幾位莫名蒸發的死者),更是讓影集的成敗,全然落在最終的回報上頭,綁架了將時間視為沉沒成本的觀眾(《西方極樂園》莫名適合一次看完)。

至於最後的回報,是否值得觀眾花上十個小時收看?就某方面來說,終於準備起義的機器人,以及角色各自的全新目標(威廉有了新挑戰、梅芙要找到自己的過去、伯納需調和自己的存在)的確讓影集在第二季會更有發揮空間,卻也讓第一季更像是電影第一幕被硬生生擴充成十集,過程中偶有樂趣,但其實上網找個完整一點的前情提要看一看就可以-一個不影響觀眾收看第二季,但讓第一季觀眾有種受騙感的狀況。

純就演員組合、製作水平、視覺效果,以及偶爾出現的大場面來說,《西方極樂園》水準毫無疑問是首屈一指,但若將其與美劇這個媒介裡頭的標竿相比,本劇既沒有傳統影集每週所能帶來的滿足感,也沒有同台旗艦製作《冰與火之歌》那樣的劃時代敘事革新。當然,以上問題都有可能在第二季開播後改善,原本已經投注的時間與心血也勢必會成為收看與否的誘因,只是本劇雖然不乏可觀之處,若要貼上「神劇」兩字,恐怕還有不小的差距。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