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二戰的敦克爾克戰役,描述 40 萬英法大軍受困於法國敦克爾克,在敵軍夾攻、四面楚歌的情況下,竟然成功撤退,成為二戰期間的傳奇一頁。《敦克爾克大行動》不論視覺或聽覺上都極度講究,在極少對白的情況下帶領觀眾深入諾蘭獨有的影像世界,上映後佳評如潮,被許多影評封為諾蘭自我超越的全新神作。相信看過電影的觀眾,還沉浸電影氛圍無法自拔的同時,也會想來了解一下《敦克爾克大行動》的真實歷史故事,近期外電 Hollywood vs History 即整理出史實之於電影的比較、以及此戰役的歷史意義。
湯姆哈迪的角色真有其人?
本片對於史實的還原度並不算高,諾蘭曾表示自己是韋納荷索「令人狂喜的真實」(Ecstatic Truth)主義的信徒,意即比起純還原真實事件,僅部分還原真相、或添加虛構成分更能達到感動觀眾的效果,而《敦克爾克大行動》也完全遵行這道宗旨,與史蒂芬史匹柏的《搶救雷恩大兵》一樣,所有要角皆是虛構。尤其這次他利用陸海空 3 條線敘事,要讓每條線串連構成一部流暢的電影,最好的方式即是使用虛構角色。全片最接近實際人物的角色,大概就是由肯尼斯布萊納飾演的海軍中校博爾登,角色參考大概是來自於真實撤退行動中的重要人物威廉田納特,與片中角色一樣,他一直待到最後一艘救援船駛離後才離開。
只不過即便如此,本片中發生的情節與對白仍有參考歷史文獻、以及目擊者的親口論述,如湯姆哈迪所飾演的英國皇家空軍戰鬥機飛行員法雷爾,其遭遇即被發現與紐西蘭飛官 Alan Christopher Deere 著作中提到的頗為類似。在不列顛戰役中他的戰鬥機遭德軍擊中冷卻箱,最後在海灘上迫降;而他的後續經歷似乎也被套用在片中由傑克洛登所飾演的另一名飛行員柯林斯身上,在迫降後遭到其他士兵指責未能善盡職守,被問:「你到底跑哪去了?」
事實上,此次撤退行動海灘上的士兵們也是真的對於空軍懷有怨言,不過空軍並不是沒能做好他們的工作,而是空中的纏鬥戰早在距離海灘很遠的地方就已展開,導致在海灘上待援的士兵以為空軍消失了。不過空軍在救援關鍵期間仍幫了大忙,正如湯姆哈迪的角色在最後成功擊落了一台準備空襲海灘的德軍戰機,若沒有空軍的協助,撤退行動恐怕難以成功。
當時的情況到底有多絕望?
如電影中所見,當時真的有不少英國士兵在異想天開,想用游的搭上船隻,甚至還有嘗試游過英吉利海峽的,幾乎是等於自殺。所以片中我們也能看到漲潮時飄回了不少屍體,也許大多就是這些絕望中死於大海的士兵。
40 萬大軍是怎麼去到敦克爾克海灘的?
納粹德軍在敦克爾克瓦解法軍防線後,進而包抄英法聯軍,迫使高達 40 萬的大軍必須撤退的敦克爾克的海灘上;然而在德軍逼近海灘之時希特勒卻下達了「停止前進」的命令,這使聯軍有時間做出撤退決策。希特勒下達停止前進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入侵法國以耗損德軍太多陸軍兵力,亦有說詞是希特勒認為讓英國部分軍隊撤退可以促成與英方的議合結盟。不過能讓這麼多士兵撤退到海灘上的主要功臣其實還是法國第一集團軍,作戰期間成功拖延了德軍的進攻,也造成大批法軍大量犧牲,邱吉爾稱之表現為「光輝榮耀的貢獻」。
士兵對於本次撤退的真實看法
電影中哈利史提爾飾演的二等兵艾力克斯,在獲得救援後一直認為自己讓祖國失望、僅是存活下來對國家並沒有貢獻。而現實生活中當時撤退的士兵們確實也有這樣的想法,直到回國後他們才發現事情並不如他們想像的那樣——本次撤退被英國人民視為值得慶賀的行動,不過雖然英國首相邱吉爾演說時形容這次撤退為奇蹟的救援仍表示:「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反應了作為一名士兵,無法為單單存活而感到高興的心理。
敦克爾克之於二戰的歷史意義
被稱之為戰爭史上「最光榮的撤退行動」,敦克爾克撤退雖然是戰敗的結局,高達 33 萬多的盟軍成功返鄉,仍成為二戰後續行動的重要參考。也有歷史學家認為撤退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了 21 世紀的命運,如果此行動失敗勢必讓德軍居於絕對優勢,加上當時美國尚未加入戰爭,若英國損失大量兵力,將會大大影響二戰走向。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