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已是在日本被反覆探討的命題,少年漫畫《聲之形》以聲音為核心概念,隱喻人與人之間實際的溝通與理解,再藉由一個霸凌人後反遭霸凌的男主角石田,以更寬廣的態度去試圖理解並重構霸凌的不同面向。漫畫版共有 7 集,而電影版則試圖以 2 個小時的片長去處理整個故事架構和不同角色,也許不如漫畫詳盡,卻透過不少巧妙的敘事方式,讓整個故事既維持了日式純愛與救贖的架構,又建構出悠緩日常的韻味,唯其救贖來得並不廉價簡單,讓《聲之形》成為非常獨特的作品,這點電影版仍然做得很好,以不落俗套的敘事聲音和手法,讓霸凌議題既不煽情又顯出力道,尤其考慮到在有限時間內處理整個故事,不得不說已經是出色之作。
錯置敘事與立場交換 以簡馭繁醞釀出情緒
原著故事時間從國小展延到高中,國小時石田對西宮的霸凌,導致石田後來因此反遭排擠,過去曾經的朋友也避不見面,感受到被霸凌的痛苦,讓石田對西宮感到歉疚,只想再見她一面表達歉意,卻意外發展成另一趟共同挖掘並痊癒過往創傷的旅程。電影版的開場選擇以大量錯置的敘事,讓觀眾得以快速進入石田對霸凌與被霸凌雙重角色的迷惘和感同身受,即使西宮的戲份看似稀少,卻可以從石田本身的遭遇與情緒反映出西宮的困境。
這種巧妙的敘事手法,讓電影版雖然看似快速帶過國小背景,卻很關鍵地處理了石田與友人間的翻轉關係、石田與西宮間奇妙的交換關係,以及石田一眾朋友們在 2 段霸凌中各自顯現出來的不同性格與態度。
故事在石田與西宮重逢後進入新的篇章,電影版的敘事也選擇重回傳統的順敘手法,顯示出兩人與過去的和解是需要細密交代的過程,一絲一毫都馬虎不得。電影版透過穩健的敘事節奏,把電影中的時間感溫柔地拉長,讓事件的發生與角色的轉變都透過時間的重量而顯得水到渠成,不致因篇幅的限制而變得草率,著實是完成相當不容易的任務。
主線部分,石田、西宮的角色建構還是相當出色的,結絃和永束的性格也相當突出,次要角色中植野的角色性格也還是有基本的分數,至於川井、真柴等就比較沒有辦法同場競技,但仍各自傳達在霸凌事件中的不同立場與面向,對主線故事仍然起到應有的作用,比較細節的心路歷程可能就得參考原著。
不過考慮到《聲之形》最重要的關鍵還是石田與西宮這對人物上,電影版的取捨無可厚非,最重要的是以畫面敘事出色地保留了原著中「聲之形」的核心概念,包括石田被霸凌時聽不見卻又存在的雜音、西宮重要轉折的煙火、最終和解後的聲音樣貌,電影版都處理得相當到位又不顯煽情,讓整部電影感人又不催淚,相當推薦觀眾進場接受這宛如一場溫和大雨的洗滌。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