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脫口秀的牆:喜劇其實是建立在痛苦的共鳴上 ——《2016 泛知識節》

0

文/甘立宇

這一系列文章為 2016 泛 · 知識節「翻牆吧!知識」的活動紀實,我們將當下求知求真地感動盡力留下,想與世界某個角落正在努力翻牆的你分享。

知識不只在學校的黑板、不只在安靜的圖書館,當然 更不只在名為「學校」那棟被牆包圍的建築。2016 泛 · 知識節「翻牆吧!知識」承襲著泛科學年會的精神與架構,變的是讓更多的知識在這裏碰撞,不變的是那渴求知識的靈魂。如果知識是一道牆,現在就讓我們用求知慾翻牆吧!

關於本場次【台灣脫口秀 to be or not to be】的活動介紹,請參考這裡

「脫口秀與演講的差別在哪裡?」張碩修首先詢問聽眾。

大部分的人認為演講的呈現形式比較嚴肅、有條理的,而脫口秀表演的氣氛則歡騰許多,不論其中原因出自主題內容的有趣,或是表演者的誇張表情與精采演技。在英文中,Stand-up comedy 或 comedy 都代表「脫口秀」,也可翻譯為「站立喜劇」。對 Comedy 的解釋,除了脫口秀外,也有人稱其為「喜劇」。但比起喜劇,將 comedy 直接翻譯成「搞笑」可能貼切許多。

脫口秀的本質不同於大學生了沒、康熙來了這樣的談話性節目(talk show),但除了港澳地區以外(註1),大部分的華語地區都將脫口秀一詞與 talk show 一詞畫上等號,張碩修解釋說:「這可能是因為台灣的脫口秀演員會在談話性節目裡表演,所以不知不覺間,我們就認為脫口秀就是一種一直在看別人說話、聽別人說話的表演了。」

喜劇的核心在於痛苦

回到喜劇──也就是脫口秀的風格──喜劇最重要的核心是什麼?是笑?幽默?似是而非?還是有趣的故事、好玩的情節,抑或著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共鳴?不同於這些直覺的答案,張碩修認為喜劇最重要的核心是「痛苦」。

乍聽之下,痛苦與好笑,兩者差別甚遠,但是在我們搖頭表示反對之前,請試想以下劇情:

有一個工廠工人幾天前因為工廠倒閉而失業,成了流浪漢。餓了好幾天,流浪漢虛弱地走在街上,突然發現地上一個十塊錢。流浪漢快速撿起十塊錢,四下張望有無販賣食物的店家,結果又發現一旁的麵包店正在推銷著十塊錢的超值麵包。流浪漢急急忙忙地買了一個麵包,準備好好填飽餓扁的肚子,但在他即將咬下麵包時,他感覺到有一股微弱的力量正拉著自己的衣角。順著衣角往下看,流浪漢發現那是一名小乞丐,一個與自己一樣生活困難的小孩。

「叔叔,」小乞丐微弱地說著,「我也好餓喔,我已經好幾天沒有吃飯了,你的麵包可不可以分我一些?」流浪漢二話不說,一腳踢開了小乞丐。此時,流浪漢又發現,不遠的街道上有美麗的女生正捧著花,一直望著自己。流浪漢為了展示紳士風範,於是把麵包分給小乞丐。美麗的女生繼續朝流浪漢的方向走來,而且從花束中拿出一朵花。原以為女生會將花朵送給自己,但流浪漢接著才知道原來她看不到,而且她是要向他兜售花朵。「我已經餓了好幾天,您能不能買一朵花呢?」於是流浪漢把麵包又再度撥給盲女,之後三個人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

流浪漢與盲女的故事源自於卓別林的《城市之光》。

「這個故事好笑嗎?」張碩修再次詢問。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好笑或是有趣的故事,但你可能總感覺在哪裡看過這個場景?

其實,這是知名喜劇演員卓別林的故事,他共有五十多個這類的故事,也可以說這樣子的故事就是卓別林的風格。但就像方才所言,故事的內容又不好笑,但卓別林是怎麼做到讓這個不好笑(甚至有著殘酷現實的悲劇性質)的故事成為「comedy」

喜劇必須製造突如其來的問號與驚嘆號

「喜劇演員們用轉化、傳遞,以及適合的詮釋方法,將一個痛苦的悲劇轉變成喜劇。」張碩修如此解答,因為沒有人沒受過傷,人記憶最深的就是痛苦。「舉例來說,你喜歡小孩嗎?你喜歡小狗嗎?看到他們可愛的樣子,你會微笑嗎?那你會大笑嗎?你不會大笑,除非小孩摔個狗吃屎或狗咬錯人。對於美好的事物,你發自內心地感到舒適,但你只會微笑。」那些錯誤的、尷尬的東西,才會引起你大笑;是那些無厘頭的衝擊,使我們覺得荒謬而忍不住想以笑吐槽。

從另一種角度來討論:當我們感受到痛苦時,我們為了防禦,必須快速做出反應。而最快的方式,就是大笑,快到甚至把嘴角上揚在一定弧度的時間都沒有,就這樣用最大極限與瞬間的爆發力而大笑。

喜劇演員製造了這些突如其來的問號與驚嘆號,而使我們發笑。其中像是:

  1.   接下來我要跟大家分享我二十八年來的感情經驗(接著靜默)。
  2.   我以前看一部作品的時候,裡面有個角色到了二十三歲還是處男欸,太好笑了吧!但是,現在,我笑不出來了……

這都是喜劇演員有名的梗。提到笑梗,不知道各位知不知道,「我現在要跟大家講笑話」這句話在日常對談中或許常常出現,但在喜劇中預先告知有個笑點要出現,其實是搞笑的大忌。

邏輯才是脫口秀與演講最大的差異

張碩修的 Comedy club 在 2007 年五月成立,「為甚麼要做脫口秀? “Well, laughter sells.” 笑這門生意,美國的金凱瑞和 Blue man、香港的周星馳、中國的王自建、日本的志村健與漫才都在做。而美國、香港、日本的搞笑節目,尤其影響台灣。」

只是 Comedy 可以討論的範圍太廣了。譬如說,喜劇的相反是什麼?悲劇?可是如果我們回到剛剛的討論,喜劇和悲劇其實是同一件事。再者,要如何創造脫口秀?在甚麼情況下,我們會需要脫口秀?

回到文章第一段的第一個問題:脫口秀與演講的差別在哪裡?也許你會說「演講比較嚴肅」或是「脫口秀加入了笑的元素」。對於這個開放的問題,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而張總監則認為這兩者的最大差別在於「邏輯」。

「演講的邏輯是 A 到 B 到 C,因果關係非常明確,是正理──因為 A,所以 B,所以 C。但脫口秀的邏輯路線是 A 到 B 到 D──因為 A,所以 B,所以……你以為是 C 嗎?錯了,其實是 D。」

舉個例子:

演講:A(我年輕的時候不懂事)到 B(看女生只看臉蛋)到 C(現在我知道內涵才是重要的。)

脫口秀:A(我年輕的時候不懂事)到 B(看女生只看臉蛋);反 C,即 D(現在我才知道身材也是很重要的。)這個 D,作為一擊重拳的角色,就是用來打擊你原本所預想的、原先認為可能會出現的回答。「一拳超人打擊壞蛋,而喜劇中的笑點則打擊了我們的腦補。」聞言,台下許多觀眾共鳴地笑了,喜劇演員就是這樣運用歪理、無厘頭,以及直率的自我,來擊敗我們的邏輯。

自由的社會才能各式主題的喜劇

只是張碩修認為,這樣的演出必須建立在一個自由的、能夠接受自我表達的社會。唯有在言論自由的保護下,也就是觀眾能接受衝擊的狀況下,糟糕的主題才能因為表演者的功力而變成好笑的演出,變成脫口秀。他同時嚴肅地表示,「記住,在談論愈敏感的話題、愈尖銳的主題時,表演者不論在表情轉變上或是肢體動作上,必須有很好很好的技巧。因為一不小心,無心之言可能會觸及觀眾翻臉的底線,氣氛將一下子轉為不滿與憤怒。」

「喜劇不只是好笑,對卡米地的團隊而言,它還是一種救贖。」除了社會的開放程度,張碩修也把喜劇定位為一種反思,是一種可以解放大家的腦袋的工具。當大家不斷往前思考時,喜劇可以打破那些既定的框架,鬆鬆大家的腦袋,它是茶餘飯後的閒聊話題,也可以是大型社交活動的暖場;它可以讓緊繃的步調獲得片刻休息,也可以讓思考換個角度去反思。

註 1:港澳稱脫口秀為「戳你笑(don dou shiyu)」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