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詩茹
這一系列文章為 2016 泛 · 知識節「翻牆吧!知識」的活動紀實,我們將當下求知求真地感動盡力留下,想與世界某個角落正在努力翻牆的你分享。
知識不只在學校的黑板、不只在安靜的圖書館,當然 更不只在名為「學校」那棟被牆包圍的建築。2016 泛 · 知識節「翻牆吧!知識」承襲著泛科學年會的精神與架構,變的是讓更多的知識在這裏碰撞,不變的是那渴求知識的靈魂。如果知識是一道牆,現在就讓我們用求知慾翻牆吧!
關於本場次【PA 是什麼?我們怎樣可以有好聲音?】的活動介紹,請參考這裡。
過去大家對 PA、音控、音響公司可能一知半解,或對演唱會的樂器收音、喇叭設置、麥克風控制感到好奇?擔任燈光音響負責人的莊博元,在講座現場準備了專業的混音機器及音響輔助講解,幫大家破解各式關於聲音的迷思。
過去學生時代時是主唱,身邊的同事以前也都是音樂人,莊博元說,操作儀器只是學會技術,但要能夠判斷數據、要懂音樂,才會知道怎樣才叫調到好。在成為專業音控以前,一定要具備聲音知識,首先要知道聲音是透過空氣當介質、音波傳送,而有了音波的變化才有不同的音色。堆著喇叭想把音樂疊加上去沒那麼容易,莊博元生動比喻,相同波形的聲音疊在一起,頂多只能是 1+1=2(註1),但現場演唱會的喇叭很多、很複雜,1+1,只能小於 2;也就是說,就算是兩個超好聽的喇叭,聲音疊在一起也未必是好聽的。
莊博元也給現場參與講座的民眾上了一課音響學,從基本的音波,到外場喇叭的介紹,還用兩支麥克風示範了「相位校正」,如果機器設定成反向的波,當兩支麥克風都有人在講話聲音會消掉(反向波相消);而當設定成「同向」的波,兩支麥克風同時講話,不會消掉、會累加,但造成堆積頻率不平的疏狀濾波,聲音明顯變質。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大家理解,其實聲音是一門非常複雜的學問,國外演唱會的 PA 準備時間非常久,但台灣的單位卻常常沒有這樣的知識,認為東西架出來就好了,也導致很多細節不夠好。
除了聲音基本知識,他也講解了「監聽」(Stage Monitors),可區分為地板監聽、耳內監聽兩項,地板監聽指放在表演者台上、靠近樂手旁的監聽喇叭,讓樂手聽得清楚自己樂器發出的聲音;而耳內監聽則是給演唱者,防止外面的聲音干擾演唱,也能防止 feedback。feedback 是什麼呢,就是聲音重複輸送進麥克風、又從喇叭傳出來所造成的噪音(註 2)。莊博元也讓大家離開位子到台前,不開監聽喇叭只聽外場時,在舞台上的表演者會聽見很悶的聲音,當台下很吵時就無法聽清楚自己或樂器發出的聲音,會造成表演的質變。
介紹完喇叭,莊博元緊接著介紹收音器材:麥克風,麥克風是具有指向性的,也就是對於前方的收音會特別多。他也提到,有些藝人唱歌很容易「包 mic」,即整隻手握住麥克風的頭並靠近嘴巴,這樣會導致聲音變質、容易 feedback、也會有其他干涉,應盡量避免。另外莊博元也強調一個觀念,若麥克風沒有指向性的話,會導致每個聲音都收進去,因此指向性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雜音,確保需要的聲音被完整收入。
在講座結束前,莊博元也透過聲音的頻譜和混音機器的運用,讓大家體會到聲音的變化有很多樣貌,甚至獻唱了一曲,為這場充滿學問的聲音工程學做一個完美 Ending。
註 1:物理學上,兩個相同波形相加,振幅會等於兩倍,相當於變大聲。
註 2:莊博元形容,握麥克風的人發出的聲音若為 1,透過喇叭傳出去時加大 10000 倍,此時聲音又從麥克風進入會衰減為 2,就會造成噪音。也就是說當你在靠近麥克風的地方放了一個喇叭,距離越近,聲音的衰減越低,就越容易造成 feedback。(此處為莊博元為讓大家理解所做的簡易介紹,非正式說法。)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