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人(THE LADY FROM SHANGHAI)
導演:王家衛| 演員:妮可基嫚 | 年度:2005 | 預算:3000 萬美元
從《 2046 》(2004)跟《一代宗師》(2012)拖沓的拍片史,我們就可以知道王家衛導演不是行事果斷的人。《2046》在 4 年的拍攝期間內一直祕而不宣,2003 年因為 SARS 的疫情,中斷拍片,趕上坎城影展的首映之後,電影又回到剪接室東修西補地弄了好幾個月。《一代宗師》也不遑多讓地延宕與停拍多年,寫下藝術電影怪傑的一則神話。
隨著香港電影第二浪潮漂亮地開疆闢地,王家衛的工作過程仍然讓人難解。如果說王家衛很難完成他已經顯露疲態的計畫,那麼要啟動這些計畫一點也沒有比較容易。《上海女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它拖延時間最久、完成度最低,彷彿在嘲諷一個十足惱人的事業。
大名鼎鼎的美麗臉龐
或許我們可以說,這個計畫從一開始,聽就來就是個遙不可及的夢。2003 年秋天,有傳聞說王家衛開始醞釀他的第一部英語片,並鎖定了角色多變、氣勢正旺的妮可基嫚為主角。那一年,基嫚以史帝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的小品《時時刻刻》(The Hours, 2002)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她成功挑戰不可能,飾演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成績斐然。3 個月之後,她隨逗馬宣言(Dogme 95)的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執導的《厄夜變奏曲》(Dogville)登上坎城影展,儘管導演的奇想令人精疲力竭,基嫚不顧一切、奮力演出,讓信奉導演論的影迷對她更生喜愛。
這位女演員在 2001 年與湯姆克魯斯離婚後,演藝之路似乎變得更大膽、較少商業考量。所以當消息傳出,基嫚正在找機會與來自遠東、備受影評人喜愛得導演合作時,也就沒那麼令人驚訝了。不過對王家衛來說,《上海女人》似乎是跨向另一個領域的第一步。他當然很熟悉亞洲的明星:他最受好評的電影《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 2000)就是奠基於張曼玉和梁朝偉的巨星風采;而《 2046 》同樣也仰賴了知名的美麗臉龐,如歌手王菲及身兼模特兒的影星章子怡。不過基嫚的明星光環遠遠超越了王家衛的御用大咖,使得《上海女人》變成線上的八卦新聞、謠言生產中心,對這樣一位習慣細細構思的導演,大概不會喜歡外界的窮追猛打。
2004 年年底,據傳王家衛預計電影將在隔年開拍,「在三個月內」拍完。不過,如果這位導演從來不相信劇本會有最後的版本,或是從來沒寫完劇本,這項消息顯得沒什麼說服力。《電影幕後》(Inside Film)在2005 年報導,基嫚已經祕密收到了故事構想,導演會在拍片現場請編劇工作。兩年之後,導演說他還在為第一版的劇本努力。
無論祕密是什麼,他一直守得很好,僅僅透露最簡短的摘要:在 1920 年代的上海,基嫚將飾演一名「陷入險境的危險女子」,場景也將拉到俄羅斯跟美國。這寥寥數語立刻讓部落客群起揣測,其中傳得最厲害的誤解是這部電影將重拍奧森威爾斯 1947 年的同名黑色電影。王家衛承認,威爾斯的片名給了他靈感,不過這部大致上為間諜愛情故事的電影是他自己的創作。
「妮可有種希區考克式的影星氣質:她很優雅、危險,同時陷入險境。」—–王家衛
無論如何,導演不若基嫚那樣擔心劇本。他曾經告訴義大利《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他選擇跟妮可合作,是因為她有「希區考克式的影星氣質」,他看了基嫚在葛斯范桑(Gus Van Sant)的《愛的機密》(To Die For, 1995)演出後,大為激賞;後來他堅稱,如果沒有基嫚,他就不想拍這個片子了。據傳基嫚在 2004 年就空出了六個月的檔期,後來因為電影拍攝工作一再延,而決定退出,針對這個說法,王家衛在 2006 年 11 月告訴《紐約時報》:「那就沒有理由拍了。」大約這個時間前後,剛剛嫁給鄉村歌手齊斯.厄本(Keith Urban)的基嫚告訴《同志雜誌》(The Advocate):「我想要跟我心愛的人在一起,這樣就沒辦法待在中國了。你得放棄很多事,以擁有真愛。」王家衛預定要實地拍攝的地點,包括中國東北部的哈爾濱、紐約、俄羅斯的聖彼得堡。
拖延與完美主義
《上海女人》或許只是敗在讓電影束之高閣的尋常理由:「檔期衝突」跟「個人因素」。不過王家衛本身的拖延與完美主義,顯然讓情勢更為惡化。另有一說是,基嫚引來媒體探訪甚至修改劇本,而讓王家衛有些顧忌;還有,王家衛找不到適合的男主角,他的第一人選梁朝偉身高太矮,沒辦法搭配身高 5 呎 11 吋的女主角。不論這些傳言是否為真,或是亞洲八卦媒體造謠,由此可以看出,導演所面對的氛圍並不樂觀。
陸陸續續跟這部片扯上關係的影星包括:跟梁朝偉一起苦等《2046》的中國演員鞏俐、張震,以及北野武。這些配對從來沒有落實,不過這些人選遠比休傑克曼(Hugh Jackman)是王家衛首選的男主角的牽強傳聞來得有道理。這位魁梧的影星後來與基嫚共同主演了《澳大利亞》(Australia, 2008),對於這個傳言表示莞爾,他淡淡地說:「我希望導演還會記得這件事。」
即便傑克曼的名號被抬出來了,基嫚仍重申她無法參與拍片,到了 2006 年,看來《上海女人》已經走入死棋。那時,王家衛正忙著一部星光熠熠、順利完工的電影:2007 年的《我的藍莓夜》(My Blueberry Nights)。不過一直到 2008 年,他都還在訪談中提到關於基嫚的拍片計畫,後來《一代宗師》出現了,便占據了他整整 4 年的創作能量。「我是睜著眼睛在作夢啊,」他如此告訴義大利《信差報》(Il Messaggero),坦承《上海女人》的構想讓他晚上睡不著覺。或許我們可以遺憾地假設,他從那個時候便已經閉上眼睛了。
接下來的發展…
王家衛從未宣布放棄《上海女人》,不過經過 4 年的懸宕,這件事慢慢被淡忘了。或許因為後來他的第一部英語片《我的藍莓夜》(2007),一部美麗但虛幻的美國公路電影,由裘德洛、瑞秋懷茲、娜塔莉波曼與爵士歌手諾拉瓊斯主演,票房與影評皆惡,讓他不願意再與好萊塢影星合作。拖延多年的武俠傳記電影《一代宗師》讓王家為重回熟悉的家鄉拍片,並與梁朝偉再度合作。而妮可基嫚則信守承諾,與企圖大展身手的海外導演合作:南韓類型片的翹楚朴贊郁成功地爭取到這位影星演出他的第一部非亞洲電影,交出 2013 年的懸疑片《慾謀》(Stoker)。
所以我們有機會看得到這部片嗎?
大概不會,儘管對於王家衛這般獨特又沒有規則可循的拍片生涯來說,所有的預測都顯得輕率。或許等到《一代宗師》拍完之後,這個點子會再度復活,或是轉型成另一個計畫。也或許另一位國際巨星會再挑起他的奇想,儘管他仍堅定地認為,這部片是為基嫚量身訂做的。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倘若真會有什麼事發生,它也不會很快地成真。
火之門(GATES OF FIRE)
導演:麥可曼 | 演員:布魯斯威利 | 年度:2006 左右
西元前 480 年,是歷史上的關鍵時刻。300 斯巴達壯士與各方盟友奮起對抗橫掃亞洲與歐洲的十萬波斯大軍。在這樣如此懸殊的勝率之下,斯巴達人守住了希臘的溫泉關(Thermopylae),又稱「熱門」(hot gates)的狹窄通道三天。最後雖由敵軍得勝,但是卻已經折損數千名官兵。這是關鍵的一擊,擋下波斯大軍進一步攻城掠地。
2480 年後,電影將由史蒂芬普萊斯菲爾德(Steven Pressfield)1998 年鉅細靡遺的小說《火之門》(Gates of Fire)改編;大衛塞爾夫(David Self)被賦予編劇的任務。梅斯維爾影業(Maysville Pictures)將擔任製片,據傳布魯斯.威利將擔任男主角。被指名擔任導演的麥可.曼剛以《驚爆內幕》(The Insider, 1999)獲得奧斯卡七項提名。《神鬼戰士》(Gladiator, 2000)掀起了,古裝動作史詩片的熱潮。1998 年選擇了《火之門》的環球影業,手上簡直握著搶手貨。克隆尼告訴《帝國》雜誌:「《火之門》是很棒的故事。布魯斯威利大概每兩個月就打電話告訴我進展。他真的非常、非常想拍這部片。」在等待籌拍的同時,麥可曼拍了《威爾史密斯之叱吒風雲》(Ali, 2001),克隆尼跟威利分別拍了《瞞天過海》(Ocean’s Eleven, 2001)及《終極土匪》(Bandits, 2001)。在宣布籌拍的 2 年後,麥可曼再度向《帝國線上》(Empire Online)保證電影仍在運作中:「是的,我可能會拍這部片,我剛拿到劇本,但還沒讀。」他並說已做了很多研究,還跟耶魯大學一位古典文學教授討論斯巴達人的日常生活。
這樣慵懶的拍片態度開始有些危機四伏,因為福斯開始規劃拍攝同樣的題材,並挪用自家 1962 年曾用過的片名:《斯巴達三百壯士》(The 300 Spartans)。福斯總裁吉姆吉安諾普洛斯(Jim Gianopulos)很清楚《火之門》也在籌拍當中,他告訴《綜藝》雜誌:「你總是要把打對台的電影納入考量,不過當眼前有這樣的題材和氣勢,還是應該拍。」被找來擔綱編劇的是艾瑞克簡卓森(Erik Jendresen)。
在《神鬼戰士》推出後的票房戰場湧現了大量史詩片:《魔戒三部曲》(Lord of the Rings Trilogy, 2001-2003)、2004 年的《特洛伊:木馬屠城》(Troy)、《亞歷山大帝》(Alexander)、《亞瑟王》(KingArthur)等等。《火之門》完全落後,講的還是比特洛伊或亞歷山大大帝更不見經傳的故事,且電影看起來造價高昂。在塞爾夫的劇本裡,斯巴達人與波斯人對峙的關鍵戰役占了近 40 頁,或許可砸重金用電腦成像達成,不過麥可.曼以實景拍攝聞名,《烈火悍將》(Heat, 1995)便在洛杉磯不下 95 個地點取景拍攝。後來麥可曼重回他熟悉的當代犯罪電影,拍了《落日殺神》(Collateral, 2004)。幾年後,普萊斯菲爾德揭露,麥可.曼與環球因「創作上的歧見」,讓該片畫上句點。
《斯巴達三百壯士》也沒能成氣候,第三部電影接力再起。曾製作《亞歷山大帝》與《特洛伊》分庭抗禮的製作人吉安尼.奴納利(Gianni Nunnari)「愛上了」普萊斯菲爾德的小說,卻在爭取版權時敗陣,於是轉而鎖定法蘭克米勒 1998 年的漫畫版本《三百壯士》(300)與米勒的粉絲查克史奈德(Zack Snyder)聯手創造出磅礡的《三百壯士:斯巴達的逆襲》(300, 2007)。普萊斯菲爾德坦承失敗:「他們從一開始就贏了,而且贏得漂亮,一點也不僥倖。」
延伸閱讀:
本文轉摘自《消失的偉大電影》一書,賽門.布洛德(Simon Brand)著/劉怡伶 譯,積木文化出版。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