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慎入:Netflix 上這兩部爭議紀錄片,比恐怖片還恐怖

1

文/龍貓大王

hq720
如果你是關心各大影展熱門紀錄片的觀眾—–特別是那些驚悚又奇情的紀錄片,那 2016 年應該是個讓你心滿意足的一年,像是女主播自殺事件的《 Kate Plays Christine 》、與還原足球員殺妻無罪事件真相的《 O.J.: Made in America 》等等。現在幸運的你,應該更加歡喜地敲鑼打鼓:Netflix 在年終買下了 2 部爭議紀錄片的版權,並已在台灣上架。第 1 部紀錄片,獲得《鹽城湖論壇報》與英國《衛報》4 星評價,它一開始會讓你以為是無聊搞笑網路短片的報導,最終演變成一場黑暗到出人意料、甚至驚悚莫名的《搔癢競賽》( Tickled );第 2 部紀錄片光看片名已令人心驚,預告片看起來宛如《大法師》一般的《老鼠》( Rats )。

該怎麼介紹《搔癢競賽》?《赫芬頓郵報》的介紹開場最妙:「如果你聽到『搔癢忍耐大賽』,你可能會思考兩件事。第一,我怎麼從來沒聽過這競賽?第二,這到底是什麼比賽?」來自紐西蘭(標註他來自哪裡很重要)的流行文化記者大衛法爾瑞,某天在網路上看到一段影片,某個人跨坐在某人身上搔癢,被搔癢的人扭動並痛苦萬分,忍耐著隨時都要爆發的狂笑。這片段看來的確與你每天看過的無數網路搞笑短片—–還是那些大多數只會讓你嘴角上揚 1 公分的短片—–差不了多少,但法爾瑞一頭栽進了搔癢比賽的世界,他想去美國採訪製作這些短片的公司:珍歐布萊恩媒體,卻沒想到他栽進了一場充滿噩夢與意外的黑洞中。

tickled2-large_transhazvwx1hfa7_oajzhs9vezqfnplh5wjcaidu-ojf3tk

關於搔癢比賽的事,不是你表面理解的那麼簡單。

搔癢,有什麼奇怪的?除了好笑以外有別的意義嗎?關於搔癢的問題,可能你我從未想過更深層的含意。但《搔癢競賽》從開場 5 分鐘內,那股在哈哈大笑底下的詭異氣氛,便一絲絲地透了出來。法爾瑞不過是私信詢問了珍歐布萊恩媒體的臉書粉絲團,問他們是否在紐西蘭有辦過類似的比賽?他想跟他們談談。卻立即收到了措詞極為嚴厲的回信:「講難聽的,我們完全不想跟同性戀記者扯上關係。我們特別不想讓同性戀參加我們的比賽。我的考量是根據你在紐西蘭的報導風格、名聲與粉絲群。」

是的,大衛法爾瑞是一位公開的同性戀記者,歧視同性戀不是什麼新聞,但一句詢問卻惹來如此雷聲大作的回應,卻著實不尋常。不只如此,接下來珍歐布萊恩媒體還接連發了幾封信,信中露骨地稱法爾瑞「可恥」「你們這些同志奇異果」「玻璃」,並稱「搔癢比賽完全是屬於異性戀運動員的忍耐比賽」。但對同性戀者的法爾瑞來說,這段影片吸引他之處,便在看來有些怪異的競技過程中,有種揮之不去的 gay 味:參賽者全是 18~24 歲的白人男性、體態良好、搔癢者(有時是兩人)跨坐在被搔癢者身上,被搔癢者臉紅地掙扎,直至發出哀求,搔癢者的攻擊仍然繼續,甚至加進更多人,對著他的各種部位進行搔癢,揉合笑聲、悶絕呻吟與喘氣聲的奇怪聲響迴盪在整段影片中。這些影片裡沒有人露點,但卻宛如像是一部同志 A 片。

tickled2-970x545

《搔癢競賽》的真相到底是甚麼?

法爾瑞原本是抱持著單純的好奇心,但珍歐布萊恩媒體嚴厲並迅速地想要停止這種好奇心。他們派了 3 位相關人士到紐西蘭與法爾瑞進行協調—–事實上是強烈的恐嚇與警告。警告他們想把這整件事拍成紀錄片的計畫、警告他們要進行紐西蘭與美國的同步法律控訴、甚至警告,他們的家人會有危險。簡單說,不要被《搔癢競賽》的片名給騙了,這部紀錄片忠實地記錄了法爾瑞與夥伴們追查搔癢競賽的真相,而它揭露的真相比商業電影還要黑暗不堪。這可不是找出「誰才是世界上最不怕癢之王」的紀錄片,這是一則有關性騷擾、性剝削、網路霸凌、網路濫用、怪異性癖好、死亡威脅與司法不公的社會版頭條大全集。

搔癢競賽參賽者慢慢發現他們的搔癢影片,未被告知便被貼在 YouTube 上,如果他們要求撤下,他們會接到來自神祕陌生人全方位的警告:包含了他們的學校、家庭、公司都會收到這些他們不欲外人知的打工影片,他們的影片還會被轉貼到幾乎所有的視頻網站去,甚至他們還會發現自己的私人資訊,像是真名、手機號、家庭地址等,連帶這些不堪的影片,被各自放在以他們名字為網址的網站上。曾經有前途的足球運動員此後無法上場,多金的年輕銀行家丟了事業,這些人的一生被毀了,他們的親人被騷擾,甚至連他們死去的親人也被嘲諷。這些曾經在鏡頭下被搔癢而笑聲不絕的男孩,現在大多懷著恐懼的情緒不敢出面,而即便是那些勇於現身的人,當他們談論過去的經歷,他們臉上都仍然閃爍著巨大壓力的陰影。

但這個故事尚未講完,法爾瑞追查的越深,真正恐怖地令人發冷的事實一波波襲來。誰才是這些比賽背後的真正始作俑者?誰持續不斷地自 1990 年代便執著於舉辦這種怪異的競賽?難道沒有人去追查這些事件?我不能也不願透露更多細節,這是一趟你得自己搭乘的恐怖雲霄飛車,在軌道的終點,你會抵達一個難以想像的搔癢帝國,在金字塔的最頂端,坐著一個面相模糊的人,你甚至會開始安慰自己,也許這些事情都是誤會。但《搔癢競賽》就像那些大衛芬奇的電影一般,一個又一個清晰的真相,會不斷地逆轉你的認知,你很難找到真正喘息的機會。你不知道剛開始時看起來如此無害的事,隱藏了這麼多不堪,甚至會有這場惡夢將持續到永久的不快感。如同你正在參加一場由珍歐布萊恩媒體主辦的搔癢競賽一般。

比起一路蜿蜒直到最終黑暗的《搔癢競賽》,以沿路喊打的生物作為主角的《老鼠》更直白一些。幾乎是從片子的一開始,就坦露那種令人不快的情緒。很難從導演摩根史波拉克的前作《麥胖報告》,去聯想到《老鼠》會有多可怕。朋友們,我知道你們喜歡在上班午休時收看 Netflix 來配飯,但千萬別在用餐時刻打開,即便你一點都不怕老鼠,本片對腸胃的影響力遠大於妳的想像。

我能說,《老鼠》是一部充滿惡意的電影,這句話有兩個更深的意涵。它不像紀錄片,倒像部恐怖片。這部描述人類與老鼠永無止盡鬥爭的紀錄片,史波拉克導演似乎完全背棄了一般紀錄片的最高拍攝原則:盡量保持客觀。極其主觀的剪輯,讓這部片完全不像紀錄片,更像深夜電視上的那些嚇人恐怖片。突然大聲的詭異配樂、從畫面角落快速閃出的黑影、不堪的殘骸特寫鏡頭。儘管老鼠本身就不是什麼讓人愉悅的生物,但史波拉克很明顯地使用恐怖片的套路,強化老鼠的駭人印象。令人不禁猜想,如果不是史波拉克小時候被老鼠咬過耳朵,那或許是他對老鼠對於人類社會的危害巨大,已經感到無力與恐懼。

它充滿惡意,但不僅是對老鼠。如果史波拉克是邊用顫抖的手拍下並剪輯這些影像,則本片中處處可見的惡意便可想見其由來。這惡意來自老鼠是如何在大都會裡張牙舞爪、快樂愉悅地安居樂業,而人類不但一無所知,甚至無意中為它們建造了美好家園。我們對老鼠太過輕忽,以為只要使用誘餌與毒藥就能嚇阻它們,卻在下班後把整包裝滿食物殘渣的垃圾,大剌剌地放置在排水溝蓋旁,等於它們一離開家門就能安心地鑽進黑色垃圾袋包裝的免費餐廳裡,沒有天敵,一路順風,誰會拒絕天上掉下來的麵包—–即便偶而有同伴被人類毒殺,這對牠們來說一點也不礙事。

maxresdefault-1

用餐時間切勿看這部紀錄片。

《老鼠》不僅近距離地拍攝城市老鼠如何在我們的腳下肆虐,更將眼光放大到全世界,像是印度與柬埔寨等地。在不同區域裡,老鼠所造成的影響有所不同,造成疾病傳染與農作被害的程度也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在影片恐怖氣氛的渲染下,老鼠對觀眾造成的不快感只會慢慢加重。甚至讓人懷疑,老鼠在大量生殖下自然產生的抗藥性,與因為豐富食物而導致的體型增長下,擁有智慧與社會性的老鼠,才應該是這個地球上的萬物之靈。

但萬物之靈是不能忍受這種結果的,史波拉克的鏡頭一樣對準了那些捕殺老鼠的人類。在印度深夜的街道上,拿著棍棒與網子的守衛隊,懷著享受的心情獵殺這些長毛的狗屎(在史特龍的電影《十萬火急》裡是這樣形容老鼠的);在越南的情形更令人噁心,一段長達數分鐘,最後停在餐桌上的連續鏡頭,會讓你對越南人的傳統料理徹底改觀。這些片段好像應證了那句老話:「要對抗怪物,你得先變成怪物」。人類在《鼠患》裡同樣會讓人泛起雞皮疙瘩。拍攝像這樣一部擺明要來嚇你的紀錄片,對史波拉克來說是自然而然的選擇。對他來說,讓他在 9 歲時就立志要當個電影導演的契機,不是《 ET 外星人》,而是大衛柯能堡的《掃描者大決鬥》( Scanners )。當他以出色的處女作《麥胖報告》獲得了資金與名聲後,回歸恐怖世界—–以紀錄片的形式,便是他心中長期以來的渴望。

《老鼠》背後是一本專業書籍,是由勞勃蘇利文( Robert Sullivan )撰寫的《老鼠:對城市最不受歡迎居民的棲息地與歷史之觀察》( Rats: Observations on the History & Habitat of the City’s Most Unwanted Inhabitants ),蘇利文彷彿跟蹤小老鼠的腳步,從大蘋果紐約有如迷宮一般的複雜地下水道,一路爬到小寶寶安祥沉睡的眠床上。但《老鼠》不僅取材自這本書,它野心更大,它不只想揭露紐約市的老鼠生態,還想透過鏡頭細數老鼠界的面貌:像是老鼠所能攜帶的致命病毒;老鼠對風災過後的紐奧良,帶來的傳染病未爆彈;老鼠將一位柬埔寨農民的莊稼啃食殆盡,卻又如何成為柬埔寨邊境的重要出口商品等等。《老鼠》告訴我們,老鼠不但是依附著人類社會而生存,在幾千年的歲月過後,老鼠甚至已經成為某些地區人類社會裡,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在那裏,人類在經濟層面、甚至是精神層面,都需要這些老鼠,牠們與人類結合出某種共生共榮卻又相愛相殺的怪異生態圈。

史波拉克非常自豪《老鼠》能成為他自創的恐怖紀錄片( horrormentary )的第 1 部作品,它隨即入圍了當年的廣播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紀錄長片獎項。對於出資的 Discovery 頻道來說,《老鼠》某種程度驚嚇到了過往對這個議題長期忽視的族群—–用一種極其娛樂性的驚嚇方式。而對史波拉克來說,他看到了恐怖紀錄片的美好未來:蛇、鴿子、蝙蝠,這些都市裡我們恍若未見的共同房客們,牠們都等待著在史波拉克的新紀錄片裡入鏡。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