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斌
台灣每年上映超過五百部以上的外片,但真正值得看的紀錄片有幾部?除了台北電影節、金馬影展這些影展之外,會在一般檔期上映的紀錄片少之又少,上映了也不會有太多廳數,也不會上映很久(有誰記得今年各大影展的大片《馬拉拉:改變世界的力量》 在 11 月上映過?《艾美懷絲》票房連百萬也沒過)。但隨著網路發達,數位發行越來越方便,如果你有個付費影片租借網站帳號(不論是國內國外的),只要花一般租片的價錢,你就有機會看到許多沒有在戲院上映的好片,也不用等到藍光片出來再租或買來看,今年有兩部相當值得推薦的紀錄片,台灣看來是沒機會上片了,希望能藉娛樂重擊介紹給大家,給大家更多選擇。
《馬龍白蘭度私密告白》( Listen to me , Marlon )
今年曾在金馬影展上映過,也是本屆奧斯卡獎紀錄長片獎項,初選名單 15 部(註)中的熱門片之一(上面提到的《馬拉拉》與《艾美懷絲》也都是);這部由英國知名新生代紀錄片導演史蒂芬.雷利( Steven Reily )執導的紀錄片,有著相當特殊的敘事形式,他不像一般紀錄片用資料畫面與訪問串起一個故事,而且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已過世 11 年,自然也不可能訪問到他本人,但他卻是利用馬龍白蘭度過去的演出、訪問等片段,加上馬龍本人的私人錄音,當中包括了他的私人日記、心理療程的自我催眠過程、以及為演出做準備的構思過程等等,透過這些馬龍自己說的話,來分析、了解這位被認為是上世紀最偉大的演員的內心世界。
一部好的紀錄片不僅要忠實呈現它所記錄的人、事、物,更要在述說這個故事的同時,不論是在視覺上或是內容上,都應該帶給觀眾不同的觀點與令人感到新鮮,甚至震驚的訊息,不然它就真的只是一份「紀錄」而已,索然無味;去年 HBO 推出的《黑色豪門疑案》( The Jinx ),最後竟然揭發了一樁謀殺案的真相,雖然是意外取得的結果,但卻因此讓這部片更有看頭,得獎無數;《不願面對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 )其實不是紀錄片,而是高爾( Al Gore )的演說,卻因為內容精彩,呈現方式相當生動且極具話題性,而得到當年奧斯卡的最佳紀錄長片獎,更別提老是遊走在紀錄片與類戲劇片邊緣的紀錄片名導麥可.摩爾( Michael Moore );這些紀錄片雖然都只是「紀錄」某個事件,但卻都在說一個不比劇情片簡單的故事,《馬龍》更是如此。因為紀錄片與一般劇情片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寫腳本前,必須整理許多現有的資料,從資料中找出有趣的故事,而《馬龍》光是在找資料,聽完所有錄音,就已經是個浩大的工程,要從當中整理出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而且還是用已經過世的馬龍自己的話,以第一人稱來說這個故事,光是這個敘事模式,就已經獲得許多影評人選為今年十大最佳影片之一。
而《馬龍白蘭度私密告白》除了都是用馬龍自己的談話來描述自己,在內容上更是帶來許多,甚至是所謂的馬龍迷都感到新鮮震驚的內容,例如號稱是「方法演技」最佳代言人,被認為是最能傳達真實情感的馬龍,竟然說演技都是狗屁,談到演出《教父》與《超人》時,更是有許多令人瞠眼結舌的說法。但真正讓人震驚的,則是我們很少聽到,關於他小時候與父母親的關係,特別是對父親的看法,在我們大家都比較了解的「演員的馬龍」、「情史與醜聞不斷的馬龍」後面,更深入了解鮮少知道的「凡人(or 非凡?)的馬龍」。而影片當中使用數位動畫重塑馬龍的頭像,配合著馬龍的口白,更是讓人有馬龍從死裡復活的詭譎感覺,讓這部片已經極富創意的紀錄片,增加了更多觀影的情緒與趣味。
《賈伯斯 :機器人生》(Steve Jobs:The Man in the Machine)
另一部我要介紹的是在敘事方式雖然與《馬龍》想比,可以說是傳統許多,但本質上卻是一樣精彩的《賈伯斯 :機器人生 》( Steve Jobs:The Man in the Machine )。與馬龍白蘭度相比,賈伯斯的話題性絕對不少於他,儘管領域不同,但才短短過世四年,在這個屬於視覺與網路媒體的 21 世紀,已經不知多少賈伯斯的報導、專文、書籍與紀錄片,光是劇情片都已經推出兩部,甚至還有人製作賈伯斯的舞台劇。但是在早期的歌功頌德之後,這部賈伯斯紀錄片(還有即將推出的劇情片《史帝夫賈伯斯》)與其他影片不同的是,從更個人陰暗面的角度,透過幾個在不同時間與他最親密的人,以及幾個其實相當重要,但或許因為賈伯斯個人魅力而被忽略的醜聞,來分析賈伯斯的內心世界。
賈伯斯一直強調,蘋果所推出的產品不是只是機器,而是藝術品,是能夠改變一個人,甚至整個人類的產品。影片就是從這個角度來看,當賈伯斯藉著蘋果創造了萬人轟動、大家愛不釋手的產品背後,他到底犧牲了多少人?這當中有多人當初是多麼的愛他,多麼的崇拜他,但卻也在過程中不斷受傷。片中不但訪問到相當多對賈伯斯評價負面的重要關係人,更大篇幅使用與賈伯斯產下女兒麗莎的前女友克莉絲安.柏南( Chrisann Brennan ),描述賈伯斯與她及女兒間的關係;而當一位與他密切工作過的工程師在鏡頭前表示,他為了與賈伯斯工作而造成妻子與小孩都離他而去,卻在講到賈伯斯的過世時痛哭失聲,作為觀眾的我能清楚感受到賈伯斯給人的複雜且難以理解的情緒。
《賈伯斯 :機器人生》被認為是本屆奧斯卡的遺珠之憾之一,金獎紀錄片導演艾利斯.吉伯尼( Alex Gibney ,事實上他執導製作的另一部片《 Going Clear: Scientology and the Prison of Belief 》(暫譯,撥開迷霧:山達基教與信仰的囚籠)也在奧斯卡初選名單內,目前台灣也沒有上映計畫)。這次很難得的用比較主觀負面的態度,來記錄賈伯斯的世界,整個影片甚至引起蘋果電腦的一位資深總裁公開指責影片是蓄意抹黑,但是蘋果電腦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實際與賈伯斯製作第一台蘋果電腦的工程師沃茲尼克( Steve Wozniak )卻表示,這部影片與劇情片《史帝夫賈伯斯》所描述的,比較像是他所認識的賈伯斯,可以想見這部影片確實敘述了一般大眾所看不到的賈伯斯。
《馬龍白蘭度私密告白》與《賈伯斯 :機器人生》有幾個共通點,它們都用過去從未有過的角度,描述一個大家熟知,甚至自以為已經相當了解的名人的內心世界,也就因為這樣,這兩部片才更值得觀賞;另外一個共通點,這兩部片其實背後金主都有電視公司(《馬》是電影頻道 Showtime,《賈》則是新聞頻道 CNN ),而且兩部片都很快地在付費影片網站上推出,在戲院上映反而只是為了符合奧斯卡的提名要求,可見觀眾的收視習慣與影片的發行方式,因為網路的發達與數位技術的更新,已經不斷地在改變當中。
註:同場加映
影藝學院在 12 月 1 日宣布了奧斯卡紀錄長片獎項的初選名單,將會從這十五部片中選出五部,做為明年( 2016 )奧斯卡獎的最後提名影片,我將在下面附註已知的中文片名,以及是否有在台灣上映,多數片都已經可以在付費影視網站觀賞,少數有中文字幕。
Amy《艾美懷絲》,12/11 已上映
Best of Enemies《棋逢對手》(暫譯),未上映
Cartel Land《無主之地》,高雄電影節
Going Clear: Scientology and the Prison of Belief《撥開迷霧:山達基教與信仰的囚籠》(暫譯),未上映
He Named Me Malala《馬拉拉:改變世界的力量》,11/13 已上映
Heart of a Dog《犬之心》,金馬影展
The Hunting Ground《獵場》(暫譯),未上映
Listen to Me Marlon《馬龍白蘭度私密告白》,金馬影展
The Look of Silence《沈默一瞬》,游牧城市影展
Meru《攀登梅魯峰》(暫譯),未上映
3 1/2 Minutes, 10 Bullets《3 1/2分鐘的瞬間》(暫譯),未上映
We Come as Friends《我們是朋友》(暫譯),未上映
What Happened, Miss Simone?《怎麼了,席夢小姐?》(暫譯),未上映
Where to Invade Next《下次侵略哪?》(暫譯),未上映
Winter on Fire: Ukraine’s Fight for Freedom《焚燒之東》(暫譯),未上映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