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英雄片難以吸引美國人進電影院,問題出在哪裡?

4

夏天通常是看電影的旺季,有許多商業大作會選擇在這段時間上映。不過,除了上週上映的《自殺突擊隊》目前開票獲得驚人的票房佳績,前陣子上映的《魔境夢遊:時光怪客》、《魔獸:崛起》、《泰山傳奇》及《忍者龜:破影而出》等原本預期會賣座的電影,在北美的票房都不如理想,讓好萊塢片商們臉色鐵青;就連迪士尼出品、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吹夢巨人》也有同樣的厄運,片商們不知道已賠了多少錢。

被好萊塢視為暑期大做的這些電影,出征失敗

被好萊塢視為暑期大作的這些電影,目前都吃了敗仗

其實,好萊塢早就不是第一天出現這種問題了,只是片商們遲遲不肯面對、或尚未找到正確的解決方式。美國權威媒體 Variety 分析出下列原因,讓大家了解美國的電影產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電影院收益面臨 30 年來的低谷。」美國資深媒體分析家哈爾沃格說,「今年夏天特別明顯,充滿了英雄片、商業大片或系列電影,多到已經沒有吸引力了。」疲軟的電影票房不但會影響片商的收益,還有投資者的意願;若電影無法獲利,那麼投資者就會轉向其他娛樂媒體,例如影集或電玩。

螢幕快照 2016-08-04 下午4.27.00

電影票價及買票看電影的人數變化圖(藍:售票量/紅:票房)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的調查,18 到 39 歲的觀眾數過去 5 年持續下降。當電影公司為了迎合粉絲,一直挖掘漫畫題材打造英雄電影,電影經濟就會更僵化。票房研究網站 The Numbers 統計,儘管電影總票房越來越高,不過實際買票進場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

票房高並不是獲利保證。由於大成本製作越來越多,且大部分把預算投注在續集電影上,所以回本的門檻也就變高了。除此之外,由於放映規格及影廳設備的升級,再加上 3D 與 IMAX 電影越來越多,電影票價變貴,也可能是帳面數字變高的原因。

同時,電視及網路平台的娛樂產業正蓬勃發展。對於出生在網路世代的年輕人而言,看電影早就不是娛樂的唯一選擇。 The Numbers 的創辦人布魯斯奈許認為:「人們消費娛樂的方式正快速轉變,已經漸漸偏離了大銀幕。」

美國人願意進電影院的比例越來越少了......

美國人願意進電影院的比例越來越少了

國外的統計資料網站 Statista 今年 1 月在美國調查「你喜歡在電影院還是電視上看電影?」,結果竟有超過一半的人表示等到電視播出或租 DVD 也不遲,真正會固定進電影院看電影的人僅有 14 %,出乎意料地低。

鳳凰影業的創辦人兼製片人麥達沃伊表示,他早就擔心觀眾越來越不願意買票進場看電影了。當家家戶戶都有大台電視可以看影集,或是 Netflix 與 Pokémon Go 佔據觀眾的目光,他憂心忡忡地說:「電影院一直上映一堆類似的電影,根本毫無道理。如果你不給觀眾新鮮、新穎的東西,根本沒有人要來看。」

重開機與續集已不是票房保證

由於市場口味的變化莫測,電影公司已越來越難預期怎樣的電影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因此往往選擇最大眾的公式化電影,發展賣座電影的續集,甚至是往陳年回憶挖掘題材。相隔  20 年推出的《ID4星際重生》,並未因年代久遠而詮釋出新意,反而因劇情荒腔走板而被影迷大肆批評;相隔 32 年的又重出江湖的《魔鬼剋星》,有向原作致敬的誠意及改編成性轉版的新意,不過因上映前的風波與好壞參半的評價蒙上了一層陰影,最後則是靠票房勉強通過考驗。

上排左起:《賓漢》、《銀翼殺手》、《比佛利山超級警探》、《印第安那瓊斯》;下排《金剛戰士》劇照。年代好久遠啊!

上排左起:《賓漢》、《銀翼殺手》、《比佛利山超級警探》、《印第安那瓊斯》;下排《金剛戰士》劇照。年代都好久遠啊!

重開機的電影當然不只這些,新版本的史詩電影《賓漢》即將在美國與台灣上映,《金剛:骷髏島》及重開機第 3 次的《蜘蛛人:返校日》也會在 2017 年與大家見面。接下來還有許多早期的經典作品如《銀翼殺手》、《比佛利山超級警探》、《印第安那瓊斯》等著上映續集,連美劇《金剛戰士》都來參一腳了

不過,賣座電影的續集就是票房保證嗎? 2010 年上映的《魔境夢遊》全球票房有 10 億美金,不過今年推出的第 2 集票房卻只剩下 4 分之一;其他像是《惡鄰纏身 2》、《狩獵者:凜冬之戰》的表現也不如預期。或許我們要問的是:有外貌與實力兼具的票房明星就夠了嗎?如果故事不夠精采,觀眾同樣無法埋單。

「我希望這個現象能提醒電影公司,把不需要拍續集電影的預算省下來,然後製作出其他好電影。」《永不屈服》的製片人馬修貝爾說。

隨著漫威電影宇宙的成功,競爭對手 DC 也在今年興致勃勃地加入英雄大亂鬥的行列,還一路把片單排到 2020 年;只是《蝙蝠俠對超人》評價慘烈,票房在首週後就大幅下滑,連目前的《自殺突擊隊》的評價也不如預期,只能靠接下來的票房表現扳回一面了。雖然英雄片還是能輕易賣贏其他商業大片,不過隨著電影上映的步伐越來越快,觀眾似乎漸漸招架不住,如果電影公司不調整內部方針的話,不見得每推出一部系列作品都能被市場接受。

A 咖演員的名單缺乏活水

這兩位大叔的魅力應該永不退燒吧

這兩位大叔的魅力不知道何時會退燒呢

隨著英雄電影的或系列電影的大舉出現,電影中的人物似乎比演員本身還重要。除了老面孔如小勞勃道尼、湯姆克魯斯等巨星以外(很難再舉出誰了啊……),已經快要沒有人足以扛下票房重擔。新生代A咖代表珍妮佛勞倫斯是因為《飢餓遊戲》聲勢大漲,克里斯普瑞特也多虧《星際異攻隊》及《侏羅紀世界》才能翻紅,但他們都不像以前一樣,是因為演員的魅力把人物演紅。

資深演員光環不再,以往叱詫影壇的票房保證如基奴李維、強尼戴普或威爾史密斯,這幾年的表現也不甚理想。影帝羅素克洛與男神雷恩葛斯林的《假會徵信社》,明明評價非常高、主角也是實力派演員,卻無力拯救票房。另一位影帝馬修麥康納主演的美國歷史戰爭片《自由國度》,由《飢餓遊戲》的導演執導,一樣票房失利,大輸布蕾克萊芙莉的《絕鯊島》。

中國電影市場的矛盾

《美人魚》創下華語影史最高票房紀錄,賣了約 172 億台幣.....

《美人魚》創下華語影史最高票房紀錄,賣了約 172 億台幣…..

中國的電影市場越來越大,也製作不少足以跟好萊塢抗衡的商業大作。今年上映的《美人魚》光是在中國就狂賣 5 億美金,躋身到全球票房的第 7 名,就知道當地人口數有多少。有些評論家認為,中國在 2017 年就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難怪好萊塢片商越來越向人民幣靠攏。

電影產業跨國化、全球化早出現多時,好萊塢片商卻鍾情於中國市場,即使大量置入性行銷,或為了當地審核標準刪減電影也沒問題。然而,中國在 2015 年的票房總數是 68 億美金,其中僅有 26 億是外國電影;在當局的嚴格管理之下,外國片商只能得到其中的 25 %的營收,因此真正賺到的錢只有 6.5 億,如此看來,依賴中國市場也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或許為時未晚

這三部電影是美國夏季票房目前為止的救星

這三部電影是美國夏季票房目前為止的救星

最近的票房漸漸起色,《寵物當家》、《星際爭霸戰:浩瀚無垠》及《神鬼認證:傑森包恩》的表現還不錯;目前《自殺突擊隊》的北美首週票房開出 1 億 3 千 5 百萬的佳績,擊敗《星際異攻隊》及打破美國 8 月票房的紀錄,接下來就看能否一掃負評的陰霾,維持著票房氣勢。

某些電影依舊能成功,代表著好萊塢尚未病入膏肓,還有可以挽救的機會。面對市場口味的變化,全球化電影的競爭,以及電視、網路平台的威脅,最好的方式就是改變策略,拋開過往的獲利模式,才有辦法因應瞬息萬變的電影產業。片商高層要用全新的思維面對問題,激發出新點子,為這個僵化的產業注入新的能量,因此美國媒體紛紛向好萊塢喊話要放膽去嘗試。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先讓電影的類型更多元化、故事更有創意才行。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