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世界裡面的變色龍──David Bowie

0
裡面的大圖

David Bowie 被稱為搖滾變色龍,對數位世界的概念也是先驅

文/Cello Kan

聆聽著 David Bowie 的新作《Blackstar》,有著很奇怪的感覺,這是一張很難消化的專輯,甚至我可以說是 Bowie 這麼多專輯中,最教人難明白。

相對於早幾年的《The Next Day》,把自己從前的東西重組,再消化再建立,《Blackstar》是一張完全時教人不知怎樣招架,怎樣去應對的專輯。

數位/虛擬世界的出現,Bowie 很早就看出了他的無限可能性,第一個主流藝人在網上推出單曲 〈 Telling Lies 〉 ,當年是 96 年,三十萬的下載數字,就算是放在今天,這個數字也不是一個小數目,不要忘了那時候,我們上網的速度仍是 96k。當我們仍拿著盤帶去串錄音室門子時,Bowie 已經進行電腦錄音,出入錄音室只帶硬碟,利用電腦在做不同聲音實驗和發揮的可能性。

數位組圖

Bowie 很早就有數位的概念,99 年專輯《 Hours….》整張專輯就可以在網上下載

網上 chat room 和樂迷互動,99 年專輯《 Hours….》整張可以在網上下載,當大家仍未摸清楚數位世界是什麼會事時,Bowie 已經快人一步,理想達到。當然,Bowie 因為擁有自己的著作擁有權,給大唱片公司只是發行權,故能有很大的自由度,能嘗試不一樣的可能,但是藝人也要有過人的眼光與膽量,才能有這樣的前瞻性。

上張《The Next Day》是完美運用網路企劃的示範,今回 Bowie 也是沒有出現在大眾視線,仍是用著上一回的方法。製作人、參與的樂手,甚至封面設計師,都在說這張專輯怎樣怎樣,Bowie 除了在網路上發放消息,好像就什麼也不做。

新專輯

《The Next Day》發行時 Bowie完全不露面,卻是完美運用網路企劃的示範

製作人 Tony Visconti 說《Blackstar》是受著 Hip Hop 藝人 Kendrick LamarDeath Grips 和電子組合 Board of Canada 的影響下所產生的東西,但是我感覺又真是好像跟這三者風馬牛不相及。

不過,Bowie 有著精明的慧眼,很知道什麼是下一波注目新進,早的不說,如果不是 Bowie 提拔 Arcade FireTV on the Radio,我想我接觸他們的機會會慢點,如果不是有 David Bowie 客串,我想我不會嘗試接觸 Scarlett Johansson(沒錯是演戲那個史嘉蕾喬韓森)的首張專輯《 Anywhere I Lay My Head 》, 雖然此張專輯只賣了七萬張,又例如: 為了推出《Nothing Has Changed》精選輯,而推出的單曲 〈 Sue(Or in a Season of Crime)〉 ,找來了 Maria Schneider Orchestra 來伴奏,我也因為這個原因,找來了他們的專輯來聽。

〈 Sue(Or in a Season of Crime)〉和背面的歌曲 〈 Tis a Pity She Was a Whore 〉 是一個難忘的聆聽經驗,第一回我聽不明白 Bowie 的歌曲,感覺好神秘、很生澀,不容易理解,甚至根本我不知道他想怎樣,要往那裡去,作為精選輯的宣傳單曲,我真的不知道,他是要吸引群眾,還是想驅趕群眾。

最後一張

《Blackstar》推出時,網上評論又再一次說這是自《Scary Monsters》後Bowie 最好的專輯

收到了《Blackstar》的曲目,又有這兩首,心頭不禁一沉,心裡不禁問,Bowie 今回是不是又要挑戰支持者的容忍度?

在《Blackstar》推出前已收到專輯,網上評論又再一次說這是自《Scary Monsters》後, Bowie 最好的專輯,這句話好像自 Bowie 把 《Tin Machine》解散後,每一次推出新專輯,評論都會這樣說,我對這事情,真的有點麻木。

沒有了往常要一聽為快的衝動,放了兩天,我仍不敢去聽,可能給之前的單曲嚇怕了,雖然那兩首在新專輯是重錄,但心裡總有些陰影。有 LCD Soundsystem 的 James Murphy 參與,但會減少那重實驗性嗎?

我想不大會,縱使 James Murphy 前幾年為《The Next Day》中的單曲 〈Love is Lost〉 弄了Hello Steve Reich Mix,這個 Remix 是我心中十大 remix 之一,用了現代古典音樂家 Steve Reich 的 Clapping Music 的概念,再結合 Bowie 的 〈Ashes to Ashes〉 與 〈Love is Lost〉 ,實在拍案叫絕。更可況整個 MV,Bowie 只花了美金 12.99 塊,和 72 小時的製作時間,你能不佩服他嗎?

▲Bowie 為最後一張專輯的第一首同名單曲 〈 Blackstar 〉做的影片,有著很死亡很不安的感覺

看了為專輯的第一首同名單曲 〈 Blackstar 〉做的影片 ,有著很死亡很不安的感覺,那種古怪 Drum N Bass 節奏,加上灰暗的前衛爵士樂,活像冬天開水龍頭,水往下流的感覺,心想專輯應該是往這個方向走吧。

終於鼓起勇氣,聽畢了整張專輯,有以下的結論:

  1. 這是我聽過 Bowie 最不安的專輯。
  2. 這是一張很黑暗的專輯,直迫甚至超越 Joy Division 的《 Closer 》。
  3. Bowie 再一次挑戰追隨者的考驗,這也是他最愛跟支持者玩的遊戲。
  4. 這是 Bowie 最難消化的專輯。
  5. 這張是沒有 Bowie 樣子當封面,是不是有什麼暗示?

聽了好幾遍,跟他培養感情,說實在今天網路上東西這麼多,要花時間去培養感情,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但 Bowie 卻有這個能耐,讓我去跟他作這樣的事情。

心裡會問,如果今天不是 Bowie,是另一個名不經傳的藝人,我有這個耐性嗎?

我不能說這張專輯不好,但是卻是一個聽覺與聽力的考驗,音樂上 Bowie 沒有固步自封,向一個新方向去探索,再看看同輩或後輩的藝人,有多少像他這般勇敢?有多少像他有自省的能力?更不要說華人歌手。

我的電話,仍用著 Bowie 作為我的 Wallpaper,我佩服他的能耐與不妥協的態度,我想我們要好好珍惜他。《Blackstar》不是一張容易消化的專輯,但是如果你能細心地聆聽,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感受,如果你鍾情黑暗,那這張會是能讓你通往沉溺的天堂的快速通道。

我怎樣?

我當然是一直沉淪下去,希望黎明不要來。

▲ 〈Lazarus〉 的 MV,也許是表現出他對死亡的預示

後記:

執筆一半時,傳來了 Bowie 去世的消息,急急地發表了另一篇,再回頭完成這篇。一下子,所有事情都合理了,如果這專輯是 Bowie 對於他快要死亡的遺書,那我明白他為什麼要做這張專輯,甚至 〈Lazarus〉 的 MV,是表現出他對死亡的預示。

文章並沒有因為 Bowie 回到太空而重新改動,因為我想把這張專輯的最真的感覺刻畫出來。

友人茵葵說: 「這張專輯會像 John Lennon 的《Double Fantasy》般,在世時大家都不太理會,人不在時,就捧上天。」

約翰大衛

John Lennon(圖左) 和 David Bowie (圖右)合照

我當然明白,如果不是 Bowie 走了,有多少人會明白 Bowie 的用心。

但我反而佩服他,在生命快要走到盡頭那刻,仍然對於藝術的執著,仍然不離不棄。

Bowie 留給世人,真的有太多。

「Grand Control to Major Tom」,還是「 Ashes to Ashes、Funk to Funky. We know Major Tom is a Junkie 」,你會選擇那一個? 

大衛

David Bowie留給世人許多經典名曲,在你心中的是哪一首?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