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影評/《灣生回家》:歷史裂變中飄移的血與島

0
灣生回家_poster_0807

《灣生回家》海報

「灣生」不只是一個聽起來有點陌生的名詞,背後更隱藏著一段台灣人所不知的台灣事、一段在國民黨政府「去日本化」的過程中被塵封的歷史。

灣生回家》為了重建這段幾近湮滅的台日殖民史一端,努力為這些耆老尋找回家的方向,不僅為思念故鄉之情找到出口,更隱約拋出後殖民身分認同的議題思考,給予「帝國之眼」另一個面向,在歷史與人情上獲得了雙贏:既催淚感人,又反省歷史,提供了極好的題材與切入點。

◎ 雙向尋根 台日「友好」?

灣生回家

▲ 片中的富永勝,是最庶民小人物的「灣生」代表,回訪花蓮發現台灣故舊早一步離開,悲痛之情洩露出他對台灣人與地的無限依戀。

雖然片名是《灣生回家》,實際內容其實涵括了不同段台日關係的尋根,有來台尋找出生地與小時友人的日本灣生,有心念台灣不斷回返兩地、卻始終無法完全歸屬於其中一方的永遠異鄉人,也有日本灣生被留在台灣的後代尋找生母的繫絆。

在這些單純小人物的互動與行為裡,我們為殖民歷史找到另一端夙民歷史的證言,他們不是歷史教科書中被單純形容為威權壓迫者的日本人,在種族歧視的殖民統治下,仍然有單純人與人相知相交相惜的美好。台灣這塊土地對他們而言,不見得只是殖民地一詞可以統括,那可能包含了開拓未來的美好想像,也包含了親近泥土的故鄉芬香。

被日本母親遺留在台灣的灣生片山清子,其實一直留在台灣,她不是想回家(日本),而是想找到生母的下落,解開心頭的遺憾。這段雖然跳出影片原本的框架,卻牽涉了數代母女、婆孫之情與生前遺憾的完成,最具動人催淚元素。或許也因此讓導演割捨不了,不但沒有因為放不進「灣生回家」的框架而當成旁支處理,反倒有些反客為主,花了極多的篇幅在這條線上,反而稀釋了感動的濃度,變得有些冗長。

灣生回家3

▲ 片中的家倉多惠子熱愛台灣的熱情風土,不斷往返日本台灣,卻因無法移籍台灣又無法完全認同日本,成了「永遠的異鄉人」,可說是歷史裂變下的犧牲者。

他們無論對台灣懷有多少思念與情感,都因為歷史裂變阻斷其續留台灣的可能性,不管多少次回返,都無法徹底解思念之情,成了歷史巨輪下無力回天的犧牲者。

◎ 殖民歷史的多重思考

灣生的存在與他們凝視台灣的戀慕目光,為後殖民時代的台灣拼湊出台灣歷史的完整血肉,正視過去的殖民歷史,那不僅是灣生的出生與兒時,也是五十年殖民建設開墾後留下來、台灣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如同花東的大規模屯墾與日本米台灣米的混種改種,催生了今日我們每日吃下肚的美味米飯。

《灣生回家》演繹的血緣與人情牽絆,宛如《海角七號》那無數找不到地址投遞的動人情書,飄零在海上無人相認,最終找到歸宿──那是歷史的曙光,也是個人生命的完成。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唸過台大外文、台大台文,都成了逃兵,現為自由寫手,從企劃編劇、影劇評論到採訪紀錄,只要是喜歡的東西無一不能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