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上週新片《走鋼索的人》導演羅勃辛密克斯,史蒂芬史匹柏在上個世紀或許呼風喚雨,這個世紀卻處於一種不上不下的尷尬地位,雖然在影壇依舊地位崇高備受尊敬,老派拍攝風格對於年輕觀眾(特別是出了美國本土)而言,無論題材或手法皆逐漸失去吸引力。
從這角度來看,《間諜橋》的好壞,絕大部分取決於觀眾本身對於類似風格的喜愛。畢竟本片強調的是原汁原味史匹柏的美國精神、人道關懷、普世價值與剛正不阿的道德高度,至於這是迂腐且不合時宜,抑或在這個尖銳且衝突不斷的時代更為重要且歷久彌新,恐怕是只有個別觀眾才能回答的問題。
結構上,扣除片頭一小段貓捉老鼠,《間諜橋》前三分之一主體為《勇者無懼》的法庭戲,後三分之二則轉成《慕尼黑》的間諜攻防,並以《林肯》的正義思辨貫穿全片。本片編劇雖為大名鼎鼎的柯恩兄弟(另一位掛名的麥特查曼是個新人,且有報導指出柯恩大改了查曼的初稿),但扣除幾幕略帶黑色幽默或超現實風格的短戲,這部仍是《永不屈服》版的槍手柯恩,而非《險路勿近》或《正經好人》版的天才柯恩,編劇只負責貫徹導演理想,史匹柏的個人意志依舊貫穿全片。
就法庭戲來說,史匹柏依舊改不了過於簡化問題並美化主角的毛病,以及《勇者無懼》立意良善但執行粗糙的論證,因此湯姆漢克斯飾演的詹姆士唐納文依然是個穩坐道德制高點的完人,面對一個幾近歇斯底里的亂世而面不改色,即使以保險業務為主,到了最高法院仍辯才無礙,一段關於美國憲法的宣述遊走於狗血與熱情的模糊地帶。片中有簡單交代唐納文的刑事與國際法背景,同時試圖在最短篇幅裡,建立其樸實外表下的敏銳觀察力,但終究更近於導演的傳聲筒,而非有血有肉的真人。
所幸,當電影的焦點從美國移往東德,那個電影製作水準精良、故事說得絲絲入扣、玩弄觀眾情緒與期待於鼓掌間的史匹柏也粉墨登場。在老朋友亞努斯卡明斯基的攝影,以及新朋友湯瑪斯紐曼(約翰威廉斯這次在忙《星際大戰》無法抽身)的配樂裡,冷戰時期的緊繃氣氛從銀幕滲進影廳,不費一槍一彈,光是唇槍舌戰便讓人感覺到局勢的危急,步調偏慢卻從未讓人感到沉悶,無論鏡頭移動或剪接皆是一貫的穩健無瑕。老派美學或許不是人見人愛,但至少在這個驚悚片攝影讓人暈車、剪接驚慌紊亂的時代,這樣的成就依舊可貴,也依舊鮮有人能及。
不過,不管電影喜歡與否、訊息恰到好處或太過濫情,光是靠馬克勞倫斯的演技,本片便已值回票價。這位多次獲得勞倫斯奧利佛獎與東尼獎最佳男演員殊榮的英國劇場傳奇,為「戲精」一詞設下了全新的門檻,光靠一個飄忽不定的眼神、說話音量難以察覺的變化,甚至以靜制動的肢體語言,便能傳達層次複雜的豐富心理狀態與情緒,而他與湯姆漢克斯的幾次對戲,甚至硬把奧斯卡影帝比了下去。
在空有艾美萊恩、亞倫艾達、塞巴斯蒂安科赫等一流演員,卻缺乏優異角色的情況下,勞倫斯的角色不僅發揮空間最大,也把每分每秒掌握到極致,讓《間諜橋》後半段雖然敘事上有趣許多,但少了勞倫斯的存在,電影好看之餘仍不免有種失落感。
在本片最後,美國國旗依舊飄揚,前後呼應的電車街景也第 N+1 次強調電影想表達的理想與價值。文以載道依舊是史匹柏多半時候拍電影的核心,差別只在於他有足夠的技術能力做到寓教於樂的檔次。至於其想說的「教」悅不悅耳、動不動聽、為了商業製作進電影院的觀眾買不買單,那就見仁見智了。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