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絕大多數科幻片所強調的,是那份無遠弗屆的想像力。無論是對於廣大宇宙探索的喜悅,或對未知角落與事物的恐懼,想像力推動我們觀賞科幻片的期待與內容,也成為我們面對題材的橋樑。
就這點來說,《絕地救援》是一部相當令人驚喜又驚訝的電影:這當然不是說本片缺乏想像力(畢竟,這也是一個太空人獨自困在火星上一年多的故事⋯⋯),而是電影選擇以高度寫實的手法,鉅細彌遺地刻劃主角在火星的求生努力,以及太空總署從發現到策劃營救的流程,對於「程序」有著大衛芬奇或史蒂芬索德柏式的執著,乃至於電影看到後來,有種前頭打著「真實故事改編」字樣的錯覺。反而「科幻」裡頭的那個「幻」字比重輕了不少,一切皆根植於最扎實先進的科學與理論,說是預見未來類似情形處理流程也不為過。
若上述段落讀來,《絕地救援》感覺像是某部造價昂貴的Discovery頻道科普節目,不必擔心,因為無論編劇、演員或導演,都為本片注入了強烈的幽默感與急迫性,讓電影不僅緊張刺激,且抱持著一種難得的輕快節奏,兩個半小時片長呼嘯而過而全然未覺。
《詭屋》編導德魯戈達德再次證明自己是近年最具才華的編劇之一,電影結構雖將全片視為一場不間斷行動的起承轉合,而非遵守傳統敘事邏輯,但戈達德除了在說故事與科學細節描繪上抓到良好平衡,並不忘適時賦予角色必要的人性弱點,幫助電影不致淪為枯燥的紀錄片。
本片可能是導演雷利史考特進入二十一世紀最好作品(《美國黑幫》也不錯就是),也是這位一代大導久違的重返巔峰之作。扣除片頭意外發生的橋段有些混亂,史考特穩健的鏡頭語言、舉重若輕的大場面拍攝和調度能力至今仍是少人有能及,不僅為火星場景注入罕見的壯闊格局,也突顯主角處境的艱難絕望。另外,史考特另一個強項便是從最小的細節打造出最完整的世界,從太空總署的實驗室到火星的地景與居住基地,《絕地救援》的製作水平將大成本預算與頂級特效發揮得淋漓盡致,成為一次真正引人入勝的視覺饗宴。
而雖然筆者一再強調本片的科學與寫實部分,但導演與編劇僅提供了無比真實的佈景,麥特戴蒙才是全片最耀眼的明星。在一部演員繁多且戲份分散的電影裡,戴蒙強大的個人魅力、幽默感,和對於角色全心全意的投入,讓人不僅能夠理解其處境,也能對如此奇特的狀況感同身受,後面一次強烈的情緒宣洩,更確保了他明年奧斯卡沒有意外應該不會缺席。除了他之外,多數演員多以功能性角色為主,沒有太多發揮空間。倒是兩位戲份不多的女演員凱特瑪拉與麥肯茲戴維斯,前者難得地展露出可愛羞赧的一面;後者則再次消失在角色裡頭,都在有限時間裡交出不錯表現。
雖說「事實比虛構更離奇」在《絕地救援》並不適用,但在電影結束後,浮現腦海的仍是這句話。藉由竭力創造真實感,《絕地救援》讓火星成為充滿可能性的災難求生場景,也讓片中的危機與堅持更能讓人感同身受,進而擁有「此時此地」的共鳴。如果說觀眾可以對受困異星的太空人如何種植農作物抱持同理心,本身便已是一次難得的奇蹟。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