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立音樂 真的站上國際了嗎?

1

近年常可見「台灣樂團登上國外音樂祭舞台」的新聞,配上記者會照片,「台灣樂團潮興起、走向國際」的印象隨之而來,但你知道嗎?並非所有樂團都是經過當地策展人篩選與邀請,背後其實另有原因。

五年計畫 錢進國際

事情要從民國99年說起,當時政府為推動流行音樂產業發展,提出了《流行音樂產業發展行動計畫》(之前備受爭議的陳妍希專輯補助,便是出自於此)。此計畫共計五年,內容除補助主流音樂之外,也因著眼於台灣獨立樂團生態日趨豐富蓬勃,愈來愈多創作者行有餘力(或資本)投入獨立音樂市場(根據台灣重要的音樂研究學者簡妙如統計,台灣獨立樂團從2009年的500-600團,快速成長至現今1500團左右),因此政府也挹注不少資源在獨立音樂圏。例如前述計畫其一的子計劃〈飛騰萬里計畫〉,其宗旨就是「開拓海外華語市場,接軌國際市場」(頁18),內容除了補助海外研習,另外就是前面提過的,「輔導出國參與音樂季」(全球各大知名音樂季,多半是獨立音樂環境),每年補助15個樂團,一年預算一億,五年共砸下五億。

(完整文章請至Taiwan Beats觀看)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Punchline 實習編輯,現為台灣政治大學傳播研究所研究生。 除了睡覺外,迷戀音樂、電影、電影院,人生死穴是數學,有任何大小批評指教意見都歡迎留言。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