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電影節幕後系列/看片、選片、排片,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簡單!

1
Unbenannt-3

看片其實沒有這麼悠哉!

不曉得大家對每個影展的重頭戲「看片」、「選片」、「排片」的輪廓了解多少?

上一篇有蜻蜓點水地提到一些概念,好比說策展人與國際聯絡端到各影展觀摩作品,接著策展人與節目組一同看片、決定片單,最後映演組在節目組關片單後、手冊出來前的這段期間負責排片。

其實,選片與排片是人多口雜的任務,也不是每次看片都像在電影院嚼著爆米花把雙腳抬到沙發椅上這麼悠哉⋯⋯

◎ 悲喜交加的看片時光

首先不只節目組需要「看片」,其他組也都要參與,同仁們在第一輪幫忙篩選該片能否進入下一輪。策展人郭敏容提到,她剛進團隊時,總積極地想把所有影片看完,「但最後會發現,很多片其實好難看!但又不能不看。」工作團隊的責任是過濾,即使覺得很糟很難看,也都無法跳過。

看電視

影展團隊為了開出片單,看片看到麻木…

當然看片還是有振奮人心的時候。郭敏容說:「看到一部好片會非常非常興奮!當下好慶幸自己做這個工作。一般觀眾注意到某部片時,可能已接收了非常多的訊息,進戲院時已經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但若是以完全未知的狀態看一部片而發現:『天啊!這部片怎麼這麼好看!』,這兩者的感受很不同,而我享有的是後者,這也是一種特權吧!(笑)

◎ 不為人知的選片現實面

選片很困難,不是中意就能進入片單。例如看到某部片或某個導演很棒、心想可以朝這主題發展時,也許金馬影展已經演走了、片商買走了、或關連性沒那麼強了,就得持續推翻企劃。另外,合乎需求的好片,片商也不一定願意釋出,因為國際片商有賣片考量。國際聯絡端蘇逸華就受到過幾次挫折:「他們(國際片商)的首要目標通常是賣片給台灣片商,影展的順序較後,要突破這點不太容易。有些片商則會想把亞洲首映的 Title 留給其他影展,例如在我們之後的釜山影展,而不是台北電影節。」

當然,參加國際影展更珍貴的經驗,是可以和許多專業工作者一起談電影、聽聽其他選片人如何選片,郭敏容曾在與國際影人的談話中被質疑:「妳不是真的覺得這部片好吧?」「我是覺得它還蠻適合台灣觀眾。」對方卻接著說:「但妳不會希望妳的影展只是給台灣觀眾看的吧?」像這樣的衝擊,也是一種推進的動力。

◎ 選與不選間,影展千萬難

每年台北電影節多變的主題單元總是備受矚目,「星光首映」、「競賽」(台北電影獎與國際新導演競賽)、「主題城市」、「影人影事」、「經典重現」等,皆操之於策展人與節目組之手。五個單元,一百多部片量,沒日沒夜的看片過程中,雀屏中選的因素是甚麼呢?

「也許是我自己的偏好,也許是我覺得觀眾對電影節有這樣的期待,所以選影片的『實驗性』會強一點,影片不一定在第一時間就被認為好看,但能夠刺激討論與想像力。」郭敏容以今年國際新導演的作品《惡女夜遊》為例,她認為應該會有一些人看完很生氣地說:「這到底是什麼爛片!」但是這部片的字幕製作及故事鋪陳小有意思,後面的發展也還蠻出人意料,是以挑戰觀眾為重點的選片。

又例如「影人影事」單元中的《膠捲情人夢》,乍看是一部通俗、符合年輕族群口味的片,但郭敏容不希望大家只看見這些表面通俗的故事。該片敘述「柬埔寨軍事時期有一批包括做電影、做電視的藝文人士被撲殺、打壓」,那我們對於例如白色恐怖的態度與思惟是甚麼?引發討論是郭敏容選片的目的之一,也是影展有趣的地方。「大家看完覺得很開心、很好的影片,當然是我們希望選的影片;但讓大家有很多對話的影片,也是要試著放進來的。」

1433413105-1471199305_n

少女尋找母親年輕時所拍的電影膠卷,帶入以前柬埔寨的紅色歷史

今年的「非洲特輯」是另一個焦點,台北電影節這次和南特三洲影展合作(南特三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舉辦工作坊,並請他們的策展人幫台北電影節規劃一個非洲影展。但郭敏容說:「歐洲電影大家覺得好看,但也看習慣了,我們想多開發一些大家不熟悉的地方。

◎ 選片人與創作者之間的角力協商

策展人_郭敏容 (1)

台北電影節策展人 郭敏容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任何需要「Say No」的時候?退件也好、發好人卡也罷、抑或是單純給予指正。「要怎麼跟他說其實他的作品很普通⋯⋯」、「這樣說出他的缺點會很傷人嗎?」選片過程中,選片人與創作者之間常上演這種微妙的情景:「如果我選了或沒有選你的影片,是不是你想的那個原因?而我怎麼說會是你比較能接受的方式?」這是身為策展人一直在學習的地方。

郭敏容說:「對創作者來說,每件作品都花了很多時間和心血,我也愈來愈能了解那種不安全感。雖然我不是創作者,但把影展手冊推出去時,我還是希望被肯定,害怕聽到觀眾說:『這是甚麼爛節目啊!』」一方面嘗試和對方溝通,讓創作者信任選片人,一方面仍要維持選片的 critical point──什麼地方有成、什麼地方沒成、為什麼喜歡這部片──這部分在郭敏容看來是最困難的。

郭敏容表示:「到最後你還是要相信這部影片是好的,如果我刻意選一部討好的影片、一部觀眾都容易吃進去的影片,我心裡會不安。如果你不是真心誠意覺得它好、值得推出來,我覺得觀眾看得出來。

◎ 排片之考量,因素多到爆!

經歷過前面重重的關卡,從看片、挑片、跟片商買片到確定片單後,接下來的大工程就是排片了。

為什麼說是大工程呢?因為排片,也就是「排場次大會」,要決定影展期間的每部片要在哪一廳的哪個時段放映,攸關影人、嘉賓和相關活動的日程安排,也跟售票劃位事宜息息相關,因此幾乎動員了每一組主要從業人員。排場次有很多考量,並非一次可以了結,大約在四月中左右,我們有幸從旁觀摩過第一次排場次大會(之後他們還開了好幾次會呢),我們還先簽了保密協議,避免洩漏確切片單和細節。

所謂的排片是這樣的:牆上按照日期貼好表格,每一張左半邊是中山堂,右半邊是其他放映場地(新光影城一廳、二廳或光點華山一廳),桌上則按照類別排好一疊又一疊的電影名條(外國片還沒確定翻譯片名,所以名條上都是外文)。所有人到齊之後,由策展人郭敏容主導,指示從第一週的週末(6/27)開始排,大家分頭將名條貼到某一天的某一廳的某個時段。

排場次表照片

排場次大會實況:牆上貼滿場次表格,桌上擺滿電影名條。

排片的優先考量是,週末時段都先塞滿,週末是重要時段,所以一定要排保證好看的片。片單部分,先排國際新導演的競賽片,因為競賽片在開幕六天內就結束,評審跟觀眾一起看,競賽片的第一輪放映得排在評審來台時間。

競賽片排完後,再根據一些不能改的變數做調整(好比說導演來台,確定無法改期,就會把他的片排在他的在台期間)。接著排開閉幕片和首映片,若新片在台北電影節首映,導演和演員有可能會一起來,這也列在排片考量中,然後會排有導演出席講座的片。

除了優先排片順序,其它考量包含每部片的時間長度、放映素材(有的戲院不能放映 35 釐米的片)、票房(好的時段要排強片)、台灣影片和世界首映片先卡位(好時段)、劇情片優先擺在中山堂(中山堂位置較多,先賣完對片商較好)、先把 HD 的片抓出來⋯⋯等,這些都是同步思考跟進行,貼名條的同時,國際聯絡端會不斷敲電腦確認影人跟評審的來台時間,由於影人來台時間攸關排程,只要在台時間跟場次軋不上,其他人就會立刻移動片名條的位置。

排場次表照片 (2)

不斷來回調整

當場次排出大致雛形,會有人在名條上貼紅色或銀色貼紙,貼紅點點代表有影人出席的場次,貼銀點點則代表評審場次。排片時對於片子的性質要很瞭解,有些電影強調聲音,就得配合音響效果安排場地。總之,要考慮的排片因素太多太多了,更別提其他可能變動因素,像是拷貝帶送來的時間、翻譯字幕的時間等等,每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小細節,都可能影響到場次表的更動。

儘管當手冊印出來,大家看到場次表時,可能還是會嚷嚷:「唉唷為什麼這部片排這時候啦」「怎麼這部都在中山堂放啊」「幹嘛不多排幾場啊」,又或者買好票劃好位卻被告知時段異動,你可能會很生氣想要大罵:「改來改去真是爛透了!」殊不知,這些放映時段背後經歷牽一髮動全身的繁複決定過程,時段加演或臨時異動,可能是受到影人或其他因素影響。好不容易,真的好不容易,這就是我們旁觀排場次大會的心得,看片、選片、排片,真的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的事呢。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實習編輯,非本科系仍熱愛影視娛樂相關的一切。 人生樂事除了吃美食、瘋狂看電影外 ,「康熙來了」是精神糧食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